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障碍与对策

2011-02-16 05:23孙萍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11年19期
关键词:资源经济发展

孙萍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阶段、人均资源占有不足、环境恶化趋势未得到根本性扭转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项带有全局性、紧迫性、长期性的战略任务;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保证国民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

一、国家近年来加大了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力度。循环经济作为一个新的理念,有一个逐步认识和深化的过程。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新闻单位加强了对循环经济概念、思想的宣传;特别是中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来,人们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意义的认识逐步提高,各种媒体广泛宣传,为循环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绿色服务业(第三产业)、环境标志认证体系、绿色学校、绿色社区、政府绿色采购等,成为一些地方推进循环经济的工作方向。各地区积极开展生态省市建设和循环经济试点,一些地方已经形成特色。如辽宁省在老工业基地的结构调整中,通过制订和实施循环经济的法规和政策措施,建设一批循环型企业、生态工业园区、若干循环型城市和城市再生资源回收及再生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

二、从法律法规和政策上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制度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从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等方面,出台约束和激励措施构建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制度环境。国家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发展与环境的协调:调整产业结构,依法淘汰了一批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严重、没有市场、治理无望的生产工艺、设备和企业,减轻了工业污染负荷,缓解了结构性污染问题。此外,我国还通过制定发展规划来优化能源结构,尽可能减少煤炭在能源中的比例,提高煤炭利用效率,推广清洁煤技术,大力发展水电,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通过制定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控制新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所有建设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努力做到增产不增污、甚至减污。

三、大力推进节约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十一”期间,我国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及淘汰落后产能相关工作。在2005-2010年期间,我国累计投入节能减排资金2000多亿元用来降国民经济单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投入节能减排科研经费100亿元。从结果来看,我国2009年火电供电煤耗比2005年下降了8.11%。在2005-2010年间,全国单位GDP能耗降低19.1%,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4.29%和12.45%,在经济年均增长高于10%的情况下,而能源消费年均增长低于7%,能源消费增长低于经济增长速度,顺利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此外,城市垃圾分类、回收和最终处理,垃圾堆肥和填埋气的热利用、垃圾发电等,也初步形成产业链。一些废旧物质被零散地回收后集中分类,废金属进入冶炼厂,旧家具、废纸张、塑料、废木材、废家电等回收利用产业,已经形成网络化和规模化的格局。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障碍

一、思想认识不足。发展循环经济是全球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结果,是人类社会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它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战略措施,意义重大而深远。然而,还有部分人认为循环经济就是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是生产、经济管理和环保部门的事,与己无关;认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贫穷是主要问题,因而迫于经济增长和就业压力盲目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与环境的协调;对自然资源稀缺程度了解不够,以为资源不会枯竭,看不到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已经不起传统发展模式的高消耗和高污染,认为发展循环经济为时尚早。认识上的偏颇,影响了各方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与政策体系不健全。在立法方面,尽管我国已经开展了循环经济立法工作,先后制定了《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但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建设上处于薄弱状态。如石油、天然气、原子能等主要领域的能源单行法律,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强制性国家标准、各地区主要耗能产品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限额标准、包装物回收利用法和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法等法律仍然缺位。

在政策层面,目前我国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的政策与机制仍然不足。在推动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方面,循环经济可以开展很多重要工作,如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再生资源分类回收、建立不易回收的废旧物资回收处理费用机制等,都属于市场失灵的领域,企业缺乏积极性,这就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政策激励。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有效的引导和激励政策体系。其次,我国财税政策不完善,对使用节能节水产品和低油耗、低排量汽车及发展节能建筑等财税扶持力度不够,对浪费资源的行为还没有限制性的税收政策。

三、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落后。发展循环经济要以技术作为支撑。对我国来说,技术落后既是造成中国能源低效和高碳排放的主要原因,也是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的主要挑战。目前,我国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某些技术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从总体水平上看,当前我国循环经济科学技术研究与应用较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差距还很大,缺乏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循环经济科学理论和技术体系,很多企业还不具备开发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

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引导全社会参与。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我们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去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尤其对于缓解我國当前资源短缺、环境承载力不足的经济发展瓶颈、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因此,我们应摒弃传统发展思维和模式,转变发展观、价值观、生产观和消费观,坚持科学发展观。企业要充分认识到资源和环境也是生产力,发展生产、增强竞争力必须树立绿色生产、清洁生产观,树立绿色消费和适度消费观。要引导全社会参与,广泛开展绿色教育,将环境常识列入学校教材,加强相关知识的教育培训,加强舆论宣传,普及环境知识;完善环保工作制度,带动民众广泛参与环保实践;定期公布环境质量状况等。

二、健全循环经济的法制与政策体系。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我国的一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必须要有系列的法律法规来支持与保障,特别是在发展的初始阶段,法律的强制性力量起着主要的推动作用。在循环经济立法上,考虑到我国现正处于高速工业化和城镇化阶段,应特别重视减量化优先原则,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节约使用。其次,应对高能耗、高排放与高污染的重点行业与企业要明确提出节能减排的约束性要求,并通过制定倾向性金融政策与财税政策,激励、支持和推动企业等有关主体发展循环经济。如专项资金、税收优惠、投资倾斜、融资便利、政府采购以及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体系等。此外,还要建立、健全循环经济的标准、标识、标志和认证制度,为政府评价循环经济发展善提供依据和手段,如节能、节水和再生产品标准,产品能效和节能建筑标识等。当然,必须严格执行上述法律法规与政策的责任追究制度,对各类不改造法定义务的行为给予相应处罚,以保障各项规章制度的有效实施。

三、加大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与推广力度。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如果没有先进的技术投入,循环经济所追求的经济效益和环境目标就难以从根本上实现。技术进步可以极大提高资源生产率,提高单位资源经济产出,使资源消耗从高增长向低增长乃至零增长转变,也可以显著的减少废弃物排放,从而缓解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对我国来说,技术落后既是造成中国能源低效和高碳排放的主要原因,也是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因此,我国今后中国应进一步优化低碳技术创新与推广的政策环境,加大对前沿技术研究工作的组织协调与资金投入,针对未来循环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开发研究一批具有共性的关键技术,包括提高效能技术、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煤的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技术和分离技术等;重视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积极自主创新,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促进新技术的产业化。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缓解我国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是从源头解决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我国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就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加强环境保护为核心,加快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体系,强化节约意识,逐步形成可持续的增长方式与消费方式,通过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辽宁广播电视大学)

猜你喜欢
资源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