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医学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的融合

2011-02-16 20:25符丽芳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1年3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人文精神医学生

符丽芳

(第四军医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部,陕西 西安 710032)

1 医学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的融合是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这里的医学专业教育是指通过医学学科系统专门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培养具有一定医学专业知识和医疗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医学人文教育是指通过人文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实现培养医学生人文素养目标的教育,核心是培育和弘扬医学人文精神。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类更加珍爱生命,向往健康。医学学科也已不再是一门纯粹的自然科学,而是呈现出与人文社会科学等其他学科的日益交叉与相互融合。充满人性关怀的医学人文精神越来越在现代医疗活动中发挥重大作用。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人类越来越关注自身的生命质量,医学的目的也从传统医学“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基本价值取向,转变为要在保持传统目的的同时,更多地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实现对人的生命从生到死的全程关怀,突出“活着的尊严”、“病着的权利”、“死去的态度”,从“整体人”的角度去考虑生存质量、从“社会人”的角度去考虑人的权利与义务。[1]这要求医务人员不仅要从生物学角度去认识和处理疾病,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修养和知识结构。

这些新转变客观上要求高等医学教育从诊治型模式教学向“预防、治疗、康复、保健四位一体的模式”和“群体主动参与的模式”转变。新的医学教育培养出来的医务人员不仅要掌握医学知识和医疗技术,关注疾病,更要关注有思想、有感情的患者;既要有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又要有高尚的医德修养和人文素质。2002年国际医学教育研究所(IIME)公布《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MER),提出7种核心能力,其中4项与医学人文素质有关。[2]这就说明医学专业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要相互融合,使医学教育既实现专业知识技能和科学精神培养,又注重人文修养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最终培养和造就知识广博、人格健全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2 医学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的融合要与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相结合

人文教育相对落后是人文素养低下的一个原因。[3]传统的医学教育课程设置重专业轻人文的现象比较严重,其直接的后果就是医学生人文教育的欠缺和人文素质的缺失,从而导致部分医务人员缺乏人文素养,临床上只重视“技术”,却忽视了医学的“人文”属性。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人文失落的局面,如果简单地理解为只需在医学院校增设一些人文方面的课程和讲座,就达不到学科建设的目的。若以此实现医学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的融合,也只是流于形式、浮于表面,而不是深层次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真正融合。

医学人文教育和医学专业教育的融合不能脱离现有的课程体系,应该注重从更新教学理念、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上弥补传统医学教育注重专业知识传授、轻视人文素质培养的缺陷。首先,确立医学必须向人性化、人文化回归的医学教学理念,把人文教育整合到医学教育中,在医学专业课程的教育中渗透充满人性关怀的医学人文精神,让医学教育富含深厚的医学人文品质,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逐渐培养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其次,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调整改变轻人文重专业的课程设置,重视和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学科建设。医学院校建立医学人文系、研究所或中心是必需的,这能为医学人文学科的教学和研究人员提供一个有益平台,推进学科建设、教学改革、学术研究的顺利开展。在医学人文的具体课程设置上,应本着人文课程与医学课程互补的原则,开设涵盖经济、法律、历史、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美学、文学等必修和选修课程,促进医学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的交叉融合。在教学方法上,以依靠本校医学人文教育力量的自主教学为主,定期邀请或聘请从事医学人文教育和研究的专家学者举办学术讲座和报告为辅。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多途径全方位进行,如专题培训、研修、基层锻炼、外聘等。

3 医学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的融合要与“两课”教育相结合

“两课”指我国现阶段在普通高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两课”教育是培养当代大学生成为党和国家所需要的具有较高政治理论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环节。

医学教育与“两课”教育看似无关,实则不然。从大的范围来说,“两课”属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对促进医学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的融合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说,“两课”教育是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向引导,二者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却不能相互替换。离开“两课”教育的医学人文教育、医学专业教育会迷失方向;当然孤立的“两课”教育也不可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要充分发挥“两课”教育的这种导向和促进作用,就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统领,按照抓住根本的、精选管用的、吸纳最新的、关注现实的要求,不断更新完善“两课”的教学内容;要贯彻“学精、管用”的原则,着眼长远,紧贴需求,突出重点,精心设计课程,精选教学内容,不贪多求全;要紧跟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及时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纳入教学,使教学内容始终与时代的要求相一致,增强“两课”教育的时效性、实践性和前沿性;要紧密结合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紧密联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解疑释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理论指导。

4 医学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的融合要与实践教学和医疗实践相结合

医学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因为医学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医学生理论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操作并在临床工作中应用。这就决定了医学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的融合要特别重视和强化实践教学模式和实践教育环节,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首先,建立“感触医疗”的实践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在传统教学中,理论课往往注重基础知识的讲授,有些理论知识枯燥、抽象,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如果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中能引入临床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用理论知识分析具体案例,就会对增强和提高医学生的敬业精神、责任心、人文素养大有裨益;在临床教学过程中,通过模拟病例演示、以问题为中心的病案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其次,医科院校应充分借助自身丰富的临床医疗资源,精心组织和实施符合医学生实际需要并与学业课程整合的社会医疗实践活动。应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进行医疗服务、卫生防治、健康科普宣传、医疗咨询义诊及医德医风调查等社会医疗实践活动,把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医学生在参与这些医疗实践活动中亲历体验,可以增长专业知识、积累医疗经验、提高技术水平,同时促进自我认识和精神成长,提高与人沟通和交流、合作的能力,促进学生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培养和升华医务道德和奉献精神。

5 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的融合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等“隐蔽课程”相结合

“隐蔽课程”的概念是由美国学者哈夫第在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的,也被称为潜在课程、内隐课程、非正式课程、无形课程等。[5]之所以“隐蔽”,是因为这类课程不包含在系统性的显著课程体系中,而是无意识地对学生的身心成长和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隐蔽课程”主要通过学校的校风传统、建筑设施、文化建设、社团活动等,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从感性和经验的层面来体验生活的目的、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并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社会态度和人生理想等。

“隐蔽课程”当中,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不容忽视,尤其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方面,浓郁深厚的校园文化具有其他形式无法替代的作用。仁爱和谐的校园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精神教育。[4]因此,要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此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从静态方面来说,主要是优化和美化校园环境,科学设计、合理布置,营造良好的校园景观,体现人文与科学情景教育。优美的校园环境能陶冶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教育将起到一种感染、暗示和激励的作用,能够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增强他们的审美能力,提高其精神境界。从动态方面来说,主要就是经常性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体活动和学生社团活动。一方面,学校要有意识的引导,通过各种各样以大学生为主体组织的文艺、体育、军训、校报、宣传栏、理论探讨、学术讲座等活动形式,营造体现大学精神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学校应大力支持展现学生生机与活力的社团活动。学生自己组织的社团活动是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本着娱乐身心、表现特长、展现自我的共同需要和目标而自发组成的,其活动内容涉及广泛,诸如文学、绘画、摄影、歌唱、舞蹈、鼓乐、表演等等。在社团活动过程中,每位参与者都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聪明才智的机会,使自身的综合能力和艺术修养得到提升。

[1] 许少英,黎东生.论新时期医学生的培养目标与医学教育的新理念[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l1):836-838.

[2] 韦波.医学人文教育亟待加强[N].光明日报,2010-07-11.

[3] 颜婕,莫显刚,庞显伦,等.关于培养医学科学人文精神的探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5):59.

[4] 皮星,罗长坤,蒋盛云.新医改背景下培育医科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6):65.

[5] 甘贝贝.医学人文教育:要“隐蔽”,不要灌输[N].健康报,2011-02-18.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人文精神医学生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要给医学生另一种智慧
明代医学教育纵横谈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