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义字,白小丽
(平凉市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甘肃平凉 744000)
庄浪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成效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段义字,白小丽
(平凉市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甘肃平凉 744000)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经验;问题;对策;庄浪县
截至2009年,庄浪县累计修建梯田6.57万hm2,占原坡耕地总面积的95.6%,全县18个乡镇和293个村的梯田化程度均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梯田化标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治理措施单一、小型蓄水保土配套措施不完善、梯田主干道路与生产路设置不合理、埂坎利用率低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把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小型水土保持工程综合配套结合起来、改造老式低产梯田与完善梯田道路网络结合起来、坡改梯工程实施与涉农资金和技术有效投入结合起来等对策。
坡耕地是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的主要源地之一。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加强区域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山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后续产业开发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提高单位土地生产力、增加区域人口环境容量的重要途径[1]。
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的庄浪县,1998年实现了坡耕地梯田化并被水利部命名为第一个“中国梯田化模范县”,在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和宝贵经验,但也存在一些现实性问题亟待解决。
庄浪县位于甘肃省东部,地处六盘山西麓的黄土高原腹地,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全县多年平均降水量515.1 mm,10年一遇最大1 h降水量 34.36 mm,最大6 h降水量60.57 mm,最大24 h降水量78.64 mm;20年一遇最大24 h降水量95.56 mm;多年平均气温7.9℃。坡耕地土壤以黄绵土和黑垆土为主,多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5 200 t/(km2·a),多年平均径流模数6.79万 m3/(km2·a)。全县辖18个乡镇、293个行政村,总面积1 553.14 km2,总人口4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1.4万人,总耕地7.6万hm2,其中坡耕地6.87万hm2,农民人均耕地0.183 hm2,分别为全市和全省人均耕地的85%和74%。截至2009年,全县累计修建梯田6.57万 hm2(98.5万亩),占到总耕地的86.4%,占坡耕地的95.6%,全县18个乡镇和293个村的梯田化程度均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梯田化标准。
(1)坡耕地治理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自20世纪50年代,庄浪县就开展了坡耕地治理工程,先后经历了初步探索、规模化治理、治理与科研相结合、治理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并重四个发展阶段。通过对坡耕地进行“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集中连片、规模治理”,至2009年底,全县累计修建梯田6.57万hm2。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出现了堡子沟、榆林沟、史渠沟等具有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特色的典型小流域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为平凉市乃至甘肃省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坡改梯后,每公顷梯田主干道路达到1.5~2.5 km,田间生产路相互连接,形成较为完整的梯田道路网络,小型农业机械得到广泛应用,大大节约了劳动力,降低了劳动强度,使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从土地中转移出来进入城市务工,增加了经济收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了非农产业快速发展[2]。
(2)坡耕地治理为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和梯田后续产业开发奠定了基础。坡耕地梯田化后,从根本上改变了广种薄收的传统生产经营模式,为深层次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奠定了基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庄浪县充分利用现有梯田资源,推广梯田农作物丰产栽培技术、梯田培肥技术、梯田坑种马铃薯技术、地膜覆盖技术、双垄沟膜侧雨水集流利用技术、“梯田 +水窖 +科技+地膜覆盖”综合开发利用技术,使梯田综合生产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同时,省市农业科研院所依托庄浪县梯田资源,通过定位试验示范,推广地膜玉米、小麦和以目标产量进行配方施肥技术并取得了显著成效。2007年,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主持完成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庄浪)山川秀美试验示范与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依据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以庄浪县梯田为试验示范基点,提出了以“梯田 +覆盖(砂覆盖)+特色作物 +套种+补灌”为主体的梯田高效产业开发技术体系和以旱区资源高效利用为主要特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引进示范玉米、小麦、西瓜、油菜等各类作物优良新品种46个,建成了万泉镇、朱店梯田砂覆盖果菜套种、良邑早酥梨、水洛镇仁用杏基地等生态经济林1 000 hm2,使试验示范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项目实施前的1 480元提高到1 924元,年人均产粮由325.9 kg提高到353.1 kg,粮食单产由3 127.5 kg/hm2提高到3 522 kg/hm2,实现了旱地梯田亩(15亩=1 hm2)纯收入过千元并在全县示范推广2.45万 hm2,新增产值5 022.14万元。
(3)坡耕地治理增加了人口环境容量,保障了粮食安全。随着坡耕地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和梯田增产实用技术的推广,粮食单产较以前的坡耕地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梯田在增加人口环境容量、提高土地资源承载力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保障了县域粮食安全。据“庄浪县梯田化建设及开发研究”课题研究成果,1997年庄浪县遭受了5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降水量仅271.2 mm,比多年平均值减少49%,坡耕地平均单产仅1 080 kg/hm2,气候生产潜力利用率仅为21.8%,而梯田平均单产仍达2 292 kg/hm2,气候生产潜力利用率达到了46.4%。1997年全县粮田面积中梯田面积为49 986.6 hm2,按梯田比坡耕地增产53%计算,多收粮食6 058.38万kg,人均152.6 kg,相当于当年人均产粮的44%,粮食人口温饱承载量达到236人/km2,经济人口温饱承载量373.6人/km2,粮食—经济人口承载力指数达到1.35,超过了当地人口承载力指数1。
(4)坡耕地治理拦蓄了降水资源,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坡耕地综合治理改变了微地形,也改变了降水下渗条件,从源头上拦蓄了坡面径流,减轻了坡耕地坡面汇流对地面的冲刷,提高了降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据“庄浪县梯田化建设及开发研究”课题定位试验,庄浪县50年一遇最大24 h降水量为121 mm,梯田超渗量为57.1 mm,坡耕地为92.1 mm;10年一遇最大24 h降水量为 82 mm,梯田超渗量为20.7 mm,坡耕地为54.2 mm,梯田下渗量是坡耕地的2.2倍;50年一遇最大72 h降水量为161 mm,梯田超渗量为57.1 mm,坡耕地为104.3 mm;20年一遇最大72 h降水量为134 mm,梯田超渗量为36.2 mm,坡耕地为70.5 mm,梯田下渗量是坡耕地的1.54倍。在降水资源利用方面,近年来庄浪县榆林沟流域逐步推广配方施肥、地膜覆盖、膜侧集流、坑种洋芋(马铃薯)、集雨节灌等农业实用技术,道路沿线建立了“水窖+地膜 +梯田”、“沟道塘坝 +梯田(沟台地)+果园”的土地资源开发模式,目前流域内修建的田间水窖达3 050眼,灌溉能力达406.7 hm2,沟道塘坝灌溉面积达16.8 hm2,使有限的水资源通过合理的开发利用发挥了最大效应。
(5)坡耕地治理为山区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提供了条件。随着庄浪县坡耕地治理工程的实施、梯田面积的增加和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2009年全县粮食产量达到13万t,农民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在此基础上,庄浪县涉农部门联合财政、扶贫、发改等部门整合农业开发资金,集中连片在阳川、朱店等乡镇川台地、梯田发展以“平凉金果”为主要品牌的果品产业并已成为当地支柱产业。至2009年年底,全县果园面积达到1.87万 hm2,其中挂果面积达到1.07万hm2,年产值1.5万~2万元/hm2,提高了梯田农业资源商品率。2010年全县推广梯田双垄沟播技术面积1.42万hm2,其中全膜玉米1.01万hm2,全膜马铃薯0.41万hm2。建成了南洛河流域、北洛河流域、庄浪河流域、榆林沟流域和南部山区梯田、东部山区梯田6个万亩示范区,44个千亩以上示范片,使全县梯田主要农作物种植基本实现了全膜化。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不仅使玉米增产30%以上,而且每公顷还可以产出近4.5万kg的秸秆。梯田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1)治理措施单一,小型蓄水保土配套措施不完善。多年来,由于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资金匮乏,治理措施的综合性仅局限于小流域综合治理,在面上仅开展坡改梯建设,沟头防护、田间水窖、涝池、高位水池及沟道谷坊、塘坝、淤地坝等蓄水拦沙工程措施较少,使坡耕地治理仅停留在增加梯田面积、提高粮食单产的水平上,梯田可灌面积小,坡耕地综合治理配套措施不完善。
(2)梯田主干道路与生产路设置不合理,制约了机械化作业、后续产业开发与运输。随着梯田的深层次开发利用,尤其是近年来梯田果园的发展,20世纪60—80年代修建的梯田道路已不能满足生产、运输机械通行要求,加之该区人多地少,农民珍惜耕地,使原有的窄梯田道路难以拓宽,严重制约了梯田产业规模化发展[3]。目前,这种现象已引起县委县政府和相关业务部门的高度重视。
(3)梯田埂坎利用率低,在土地利用规划中仍作为未利用地而闲置。据“庄浪县梯田化建设及开发研究”课题研究成果,10°坡耕地修成水平梯田后,埂坎占地系数为 5.7% ~10.4%,15°~20°坡改梯埂坎占地系数为15.8%~20.2%,梯田平均埂坎占地系数为16.57%。据此推算,全县梯田埂坎面积达16 321 hm2。目前,梯田埂坎未得到有效利用,在土地利用规划中仍作为未利用地。而据试验研究,每米梯田地埂可产鲜黄花菜0.16 kg、瓠子6.3 kg,平均每米经济生物埂产值5.2元。据典型调查,梯田靠埂栽植的15年生杨树主干通直,广泛用于农村小型建筑工程,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4]。因此,梯田埂坎开发利用潜力较大。
(1)把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小型水土保持工程综合配套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项措施的综合效应。水资源匮乏是限制庄浪县梯田资源深度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实施中,应把梯田建设与村庄场院、田间地头、道路路侧涝池、水窖建设结合起来,适地布设沟头防护、沟道塘坝或淤地坝工程,截蓄坡面和沟道汇流,充分利用天上水、地表水、地下水“三水”资源,做到蓄水、保水、节水、用水措施并举,推广节水农业、径流林业技术,扩大梯田灌溉面积,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提高土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
(2)把改造老式低产梯田与完善梯田道路网络结合起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20世纪50—60年代,由于坡耕地建设规划不合理,庄浪县在梯田建设过程中,将部分梁峁坡上部修建成梯田,其宽度仅3~5 m,地块面积小的只有200~533 m2,且该部位地形坡度大、田间主干道路不通畅,农民耕种和收获困难。因此,应对规划不合理的小块梯田进行合并或退耕还林还草,合理配置田间道路并将其与生产路、乡村道路连接起来,形成较为完整的梯田生产物料输入输出道路网络。
(3)把坡改梯工程的实施与涉农资金和技术有效投入结合起来,发挥整合效应。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在水保部门科学、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对位配置梯田建设、造林种草、小型蓄水工程建设等综合治理措施,同时充分整合林业、农业、水利水保、发改、扶贫等部门的专业技术和治理开发资金,以发挥其综合效应,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1]何崇莲.坡耕地改造是推进甘肃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08(2):83-84.
[2]贾爱冬,张勋瑞,潘纪章.宁夏坡耕地治理现状及改造方略[G]//卜崇德,陈广宏,薛塞光.宁夏水土保持实践与探索.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52-56.
[3]毛泽秦,柳喜仓.对庄浪县梯田建设问题的思考与建议[J].水利发展研究,2010(6):65-67.
[4]段义字,梁振科.开发利用梯田埂坎 提高山区环境容量[J].中国水土保持,1993(3):35-37.
S157.2
C
1000-0941(2011)10-0034-03
段义字(1966—),男,甘肃镇原县人,高级工程师,注册土木工程师,学士,主要从事水土保持科研与规划设计工作。
2011-06-20
(责任编辑 徐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