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檄
(贵州省水土保持监测站,贵州贵阳550002)
龙滩水电站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西电东送的重要标志性工程。工程总投资243亿元,总装机容量630万kW,年发电量187亿kW·h,是仅次于三峡水电站的亚洲第二大水电工程。电站具有较好的调节性能,发电、防洪、航运等综合效益显著。2001年7月1日主体工程正式开工,2009年12月7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
一期工程水库正常蓄水位375 m,总库容162亿m3。淹没影响涉及贵州省罗甸、望谟、册亨、贞丰、镇宁等5个县的30个乡(镇)、173个行政村、581个村民小组,淹没影响人口3.77万人。淹没土地总面积176.94 km2,房屋116万 m2,4级公路150.50 km。移民安置工程涉及8个乡(镇)、12个行政村的整体搬迁,以及大量4级公路及机耕道的复(改)建。
移民安置工程的实施主体为涉及县人民政府,由县移民局具体组织实施。2002年起移民安置工程陆续开工建设,到2008年,基本完成了移民集镇和移民新村、交通复(改)建工程等主体部分工程建设。建设过程中未能严格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以及“先拦后弃”的要求,虽采取了一定的水土保持措施,但仍普遍存在随意弃土弃渣、拦挡措施不到位、截排水设施不完善、植物措施严重不足等问题,造成的水土流失十分严重,致使移民安置区生态环境差、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低、社会矛盾突出。
2008年8月,龙滩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将库区移民安置工程水土保持治理项目整体委托给贵州省水土保持监测站负责。之后,代建单位迅速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全面踏勘了现场,以批复的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为基础,开展移民安置工程实施方案的设计工作[1]。2009年1月14日,实施方案通过审查并获得批复,随后代建单位公开招标选定了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2009年2月底治理工作全面启动,2010年7月治理工作结束并通过了初步验收。
(1)项目区山高坡陡,地形变化大,海拔400—1 200 m。移民集镇和移民安置点新址大多位于山顶或半山腰,地形复杂。场平工程土石方开挖回填量大,扰动地表面积大,堆渣边坡陡、稳定性差,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2)复(改)建公路弃渣就近随意倾倒,呈条带状分布,占压、破坏植被面积大,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集中堆放的弃渣坡陡、渣体高,拦挡、排水措施缺乏。
(3)项目区属典型的喀斯特山区,石多土少,土层仅20~50 cm厚。弃渣以砾石为主,经取样试验,粒径大于5 mm的颗粒占41.6% ~68.4%、小于0.075 mm的颗粒仅占0.63%~2.31%。主体工程施工过程中未剥离、堆存表土,待植被恢复时覆土极其困难。
(4)项目区属于贵州省最贫困的区域,涉及的5个县均为国家级贫困县。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 500元左右,其中罗甸县2 636元、望谟县1 945元、册亨县2 020元、贞丰县2 518元、镇宁县2 478元。库区群众十分贫穷,增加收入的愿望强烈。移民安置区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0.027 hm2,人地矛盾十分突出。
(5)治理项目点多、面广,但治理资金只有2 378万元,需实行限额控制。
(1)由于治理资金十分有限,故确定8个移民集镇为治理重点,同时对位于罗甸县县城周边、纳入新农村建设和移民安置示范点建设的五星村,以及对省道复建公路几个集中的弃渣场进行重点治理,以期起到较好的示范效果。
(2)以集镇中的学校、政府广场为核心治理区域,提高治理标准,增加治理投入,突显治理效果。
(3)在防治水土流失的基础上,改善移民安置区生态环境,并尽可能地让移民多得实惠。
(4)遵循生态优先、适地适树原则,能用植物措施的不用工程措施,选用适合当地生长的乡土树草种,乔灌草结合,立体防护,构建稳定的植物群落。
3.2.1 以水土流失防治为中心
(1)对不稳定弃渣边坡进行削坡开级,设置拦挡、排水措施,确保渣体稳定、安全。
(2)修建排水沟(渠)将场地来水集中,并有序引排至排水通道或自然冲沟中,避免冲刷渣体造成水土流失。
(3)挡渣墙、谷坊、截排水沟、排洪渠、沉沙池等均采用浆砌石砌筑,以低矮、宽浅式断面为主,并尽量就地取材,以降低成本。
(4)选用适地适生、根系发达、生长迅速的树草种进行植物防护。在坡度较陡、稳定性较差的渣面上人工种植香根草;在立地条件差、覆土困难的扰动面上栽种木豆。充分利用香根草和木豆发达的根系及顽强的生命力防止水土流失。
3.2.2 以改善移民安置区生态环境为着力点
(1)对扰动区域进行全面绿化,尽可能提高林草覆盖率,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
(2)对弃渣边坡及开挖边坡以植物护坡为主,对部分坡度较陡或稳定性较差的边坡采用综合护坡方式。选用速生树、草种,以快速体现治理效果。乔木可选桉树、刺槐、杨树等,灌木可选木豆、车桑子,草本可选香根草、狗牙根、百喜草、三叶草等。
(3)在公用绿化地或街道两侧,兼顾绿化美化要求,选用一些景观植物,以提高观赏性。乔木可选香樟、桂花、小叶榕、紫叶李等,灌木可选小叶女贞、小叶黄杨、冬青等。
(4)植被恢复所用覆土来源于水库淹没区水位消落后出露的耕植土及淤泥,土质好,肥力高,取用方便,并可避免在其他地方取土对生态环境造成新的破坏。
(5)在人口密集区域修建垃圾池,减轻生活垃圾对治理成果的破坏,维护生态环境。
3.2.3 以提高移民受惠度为着力点
(1)结合移民摆脱贫困、提高收入的需求,在有条件的治理区域种植经济果木林(如芭蕉、脐橙、桃树、李树等)、商品林(如桉树)及经济作物(如木豆),提高群众收入,促进移民群众脱贫致富。
(2)考虑到移民安置区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对部分空闲地及弃渣场顶面进行整治覆土,复垦为菜地或耕地,解决群众生活需求和基本口粮。
(3)结合新农村建设,修建部分人行及耕作道路,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4)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尽量选择群众喜欢的树种进行房前屋后绿化,如小叶榕树、香樟树、桂花树等。
(1)弃渣场治理。对沟道型弃渣场在沟口设置谷坊或拦渣坝,布设排洪渠,引排公路涵洞来水。对坡地型弃渣场以建挡渣墙、修截排水沟为重点。植物防护采用速生、价廉的树草种,乔木如桉树、刺槐、杨树,灌木如木豆、车桑子,草本如狗牙根、百喜草、三叶草等。对坡度较陡、稳定性较差的渣面采用人工种植香根草方式进行固坡绿化。
(2)公路沿线栽种行道树。对城镇附近等重要区域的公路,行道树采用规格较大(胸径5~8 cm)的香樟树、小叶榕树,以快速实现治理效果;其他区域采用价格低廉、规格较小的桉树、杨树。
(3)对其余扰动区域进行覆土,并按1∶1∶1比例撒播狗牙根、百喜草、三叶草草籽,以全面恢复植被。
2010年6月,治理工作全面结束,2009年2月至2010年6月项目区经受住了100年一遇特大干旱及30年一遇暴雨的考验。2010年7月,水土保持治理项目顺利通过了初步验收,并获得一致好评。目前,工程措施运行良好,植物措施初步发挥作用,综合治理效果显著,水土流失防治六项目标均达到了国家标准要求。移民集镇和移民新村面貌大为改观,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移民群众得到了实惠。据初步估算,项目实施后每年增加的保土效益达5 092 t、蓄水效益达12 014 m3,年增加直接经济效益282.3万元。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仅劳动力投入方面就带动当地群众增收500万元以上。该项目的实施,不仅经济效益可观,而且蓄水保土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移民安置工程水土保持治理是一项关乎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不同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及常规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治理,不仅要防治水土流失,还要改善移民安置区生态环境、提高移民受惠度[2]。因地制宜布设综合治理措施,对充分发挥项目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移民安定团结、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作用。
[1]杨光檄.移民安置工程水土保持治理推行代建制的必要性分析[J].中国水土保持,2010(9):23-24.
[2]马志林,王治国.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水土保持研究[J].人民长江,2008,39(6):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