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蒂
(景德镇陶瓷艺术学院,江西景德镇333403)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常简称青花,被誉为“瓷国明珠”,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中国古代,较早而又明确地谈及青花瓷制作技术的著作是明末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其中《陶埏》篇中指出:坯制成之后,“就车上旋转打圈,圈后或画或书。字画后,喷水数口,然后过锈(釉)”。又说:“凡瓷器,经画过锈(釉)之后,装入匣钵”,入窑烧成[1]。这些正确地记述了当时在青花瓷的生产中先画后施釉的制作工艺。这样的流程,是自青花瓷生产以来,无论官窑或民窑所主要采用的生产工艺。青花从唐代产生,到元代鼎盛发展,明代青花也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又有了新的发展高峰。
2.1 审美功能
青花以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2]。原始青花瓷虽见于唐宋,但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青花瓷的白地蓝花,有明净、静雅之感,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效果。青花的审美功能除了给人以洁净的色彩视觉感受之外,也与民族习俗有关,尤其元青花受到蒙古人尚白尚青的民族特色审美影响。瓷器作为工艺品能反映当时当地的文化审美风尚、政治经济等因素。元代西征使得波斯及伊斯兰等异域文化艺术大量传入中国,这些文化艺术同中国本土文化艺术开始相互融合吸收,给我国文化艺术领域带来了新的视角和观点[3]。蒙古人尚白尚蓝,是受波斯文化的影响,白蓝相间的青花瓷正好适应元朝统治者的生活习俗与审美需求。
2.2 时代性
青花从唐代初现,已经成为记录时代特色的载体。尤以元代最为典型,无论从元青花的造型,体量,还是纹饰上都可以充分的体现出元代的特色,诠释出元代蒙古人性格的粗犷,不拘小节。新的社会生产力驱动下的经济新基础产生,从而形成新的多样性的生产关系。在此基础上,青花的时代性表达,是青花得以延续的前提。现代青花艺术是对传统青花艺术的延续和发展,在继承传统青花艺术的基础上进行了取舍,融会了现代人的审美理念、创作思想及表现方法,体现了新时代特征。现代青花装饰向着自由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在现代青花艺术的各个方面都有充分的体现。造型上看,出现使用非对称、非完美甚至是非完整的造型,表达自己对青花艺术的诠释。就装饰方法而言,有对传统青花装饰方法的沿用和发展,如搨料法、涂料法、塌染法、平涂式分水及渐变式分水法,还有喷料水或泼料法等现代新方法。往往在青花创作时,一个作品的手法会有十多种,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体现作者所想传达的一种情感。这充分表达了时代精神在青花绘制中的体现。
2.3人文特性
古人云:“五彩过于华丽,殊鲜逸气,而青花则较五彩隽逸。”青花瓷作为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装饰之一,具有独特的人文气质。它洁净淡雅、永不褪色,散发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气息。由来至今备受文人墨客、达官贵人甚至帝王将相的追捧。清乾隆皇帝在《白玉金边素瓷胎》一诗中就曾对青花瓷大加赞美:“白玉金边素瓷胎,雕龙描凤巧安排;玲珑剔透万般好,静中见动青山来。[4]”开国元勋董必武也在《初到景德镇》一诗中言到:“青白釉传色泽美,方圆形似器容珠;艺精雕塑神如活,绘胜描摹采欲敷[5]。”青花瓷作为一种独特的陶瓷艺术产品,其特有的制作工艺和独具一格的本性魅力赋予了它特有的人格化特征。它蕴含着传统文化追求的淡泊明志和宁静致远的人文精神,这也为仁人志士们所追随的高贵品质。
由古至今,环境空间特色表现与以下四个方面密切相关:(1)所处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2)社会时代政治背景;(3)地域文化特色;(4)设计者的职业素养。无论是古老的宫殿、寺庙等大型建筑,还是地方特色浓郁的北京四合院、上海里弄及云南一颗印的建筑形式,都是以上四个因素产生的结果。现代社会中,设计的服务对象发生了变化。在新的生产力的推动下,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新形势下,人们权利、民主和自由的意识提高了,对空间的审美有了新的观念和追求。王受之先生说“一旦设计满足的对象是大众,那就开始有了现代的意味。”[6]如今的时代,设计艺术的个性在“简洁”的衍化中丧失殆尽。更多需求的是,从60年代开始,掀起的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的影响,以“寻求历史文脉”和“回归自然”为特色的现代建筑空间。
《荀子·乐论》中就有“美善相乐”的观点。这里的“美”是指“优雅、和谐的环境”;“善”即良好的功能性和浓郁的人文文化。这要求在现代环境空间设计中,需要表达空间的文化性。从该点出发,,陶瓷充满独特性的个体,不为是最好的装饰选择。青花瓷的气质独特,又是陶瓷艺术与空间环境结合的首选。
(1)单一的饰品装饰功能。饰品为环境空间中的软装饰,与硬装饰相对应。有着它独到的用途,营造新的空间环境。独立的青花饰品如大小盘、碗、梅瓶、玉壶春瓶等,无论从造型及纹饰来看都有其独到的人文寓意。在进行装饰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青花饰品的器型、纹样和色彩与整个环境空间的相融合。例如,采用元青花仿古瓶进行装饰时,空间中材料、造型、色彩乃至家具的类型要与之相辅,以营造中国传统风格。
(2)装饰与实用功能的结合。在空间的表达中,运用青花陶瓷进行实用性功能的表达,是新时代新的设计思潮影响下的新思路。装饰与实用的结合,人文与空间的结合,古代与现代的结合。契合点,就在陶瓷艺术的建筑材料化。转换结合的方式,独立的装饰性表达,发展为承借建筑结构的结合,如青花壁画,青花瓷片建筑外立面装饰、青花造型的空间运用如隔断等。
装饰性青花陶瓷艺术与环境空间的结合,重点在于人文环境的创造。而其中,青花使用的重要因素就是视觉形象所产生的心理感受,淡泊明志和宁静致远的人文精神。空间中的青花运用,不是简单对于感性材料的复制,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把握。青花与环境空间结合,所形成的视觉形象,给观者以发挥想象的余地,并附加暗示、启发和诱导,帮助人们取得审美的生活形式或生活风格,从而使它具有一种文化功能。
1宋应星.天工开物.江苏:广陵书社,2009
2冯先铭.中国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3徐禹.异域艺术对元代青花瓷装饰的影响.中国陶瓷,2006
4二月河.二月河文集.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
5董必武.董必武诗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
6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