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军,赵成进,王立源,刘 涛,齐建春
(1.临沂市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山东临沂276001;2.沂南县水土保持办公室,山东沂南276300)
沂南县处于沂蒙山区腹地,境内以山区和丘陵为主,植被覆盖度低,加之多年的农业生产开发,坡耕地较多,致使沟岸扩张严重,平均土壤侵蚀模数达3 100 t/(km2·a),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73%。多年来,沂南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积极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促进了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2008年开始的中央投资拉动内需水土保持项目建设,更是提升了沂南县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水平。按照中央提出的“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要求,沂南县在拉动内需水土保持项目建设中,以防治水土流失、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在用好国家投入的140万元的同时,地方配套354万元,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6.8 km2,在竹泉峪、簸箕掌、水红峪子3条小流域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为今后的小流域治理提供了样板。
在小流域治理前期工作中,沂南县按照水土保持工作方针,紧紧围绕“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这一主题,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小流域开展调查,把各项措施的布置及数量细化到山头地块,结合当地城乡发展规划和农业发展规划,制定了详细的水土流失治理规划。在规划思路上,把每条小流域作为一个完整的水土流失治理单元,注重各项措施的有机配合,同时又作为一个经济开发单元,发挥小流域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1],以达到“治理一条流域,发展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群众”的目的。将人工治理与生态自然修复相结合,注重生态效益的经济化;治理措施与管护机制相结合,延长工程寿命;治沟与治坡相结合,改变水资源时空分布,促进水资源的综合调控和合理利用;坡面排水与蓄水相结合,就地拦蓄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做到涝能排、旱能灌,促进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沂南县的3条小流域处于典型的北方砂石山区,坡耕地比较集中且难于治理,植被覆盖度低。为发挥重点工程的示范带动作用,在资金投入上相对集中,在措施布局上突出紧凑,在工程质量上体现高标准、规范化、科学化,在发展目标上体现综合治理、生态防护、产业开发、科技示范,将过去的散状布局改变为收拢的板块设置,并根据乡村群众需要,选择能突出示范的区域提高工程质量、优化措施布局,为当地群众自发的水土流失治理提供样板。通过优化,建立了流域水系综合调控高效利用区,通过沟道拦蓄、坡面径流排蓄综合调控,保证土不下坡、肥不外流,旱能灌、涝能排,洪水资源化。还建立了小流域坡改梯及配套示范区,通过坡改梯建设石坎、土坎梯田保证田面平整,改变过去顺坡耕作的习惯,蓄水保土,通过在田坎种植黄花菜、金银花等经济作物,将经济效益同生态效益结合,促进地堰防护,维护治理成果。通过土地利用调整,建立了特种经济林示范区,集中连片发展冰枣、帅李等名、优、特种经济林,发展地方特色,形成规模,提高了单位面积土地产值和当地群众收入。
为提高建设单位管理意识,市、县水土保持部门开展了各种方式的督导。项目开工初期,临沂市水保办组织全市项目建设单位领导、技术人员到小流域现场流动观摩,横向比较,学习优点,查找不足,并组织到外地比较好的小流域学习。在加强学习的同时,制定了《水土保持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完善了工程建设管理体系和招投标程序,提出了水土保持工程施工质量要求和工期安排,保证了工程建设质量和进度,为项目管理人员和施工建设人员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建设单位为完善项目建管程序,打造精品亮点工程,主动邀请发改、财政等部门进行指导。在工程建设管理中更加注重现代科学管理,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项目监理制、项目公示制,明确了责任。在资金管理上,小流域建设单位实行专项资金专户专存、专人专账、专款专用制度和资金报账制度,正确收支,确保资金安全。此外,项目建设单位还派技术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吃住在工地,监督工程质量并提供技术服务,每个单项工程交工必须由领导、技术负责人、技术人员联合签单,层层落实,责任到人。
沂南县在小流域治理规划中,充分听取并采纳项目所在乡镇、村群众的意见,把治理水土流失同群众经济利益紧密结合,同当地新农村建设和环境生态保护相结合,使方案更切合实际,更易操作。在小流域建设过程中,切实做到了村村有工程、户户有活干、人人有担子,让工程受益群众作为工程人工来源,不仅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使当地群众配合工程施工,拥护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而且还为当地群众提供了一项经济来源,让水土保持工程真正深入民心,成为一项惠民工程。
同时,沂南县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将水土保持治理规划与乡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态旅游规划相结合,创新投入机制,整合资源,发挥优势[2]。如竹泉峪小流域在治理过程中,根据当地旅游发展规划,引导全社会参与治理水土流失,结合当地竹泉逍遥生态游景点建设,新建特色经济林40 hm2、高标准蓄水池3座、沟道拦蓄工程若干,并在各项措施处设立水土保持标志,不仅为旅游区创造出有水土保持特色的旅游景观,而且借助旅游加强了水土保持宣传。
中央资金计划刚下达,沂南县就成立了以分管县长为组长的拉动内需水土保持项目领导小组,同时每个项目都设立了独立的法人,成立了临时工程指挥部;市县两级财政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及时安排354万元,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实施;各级领导还经常去工地现场督导,出面协调当地群众配合工程建设。
沂南县在3条拉动内需小流域综合治理中,把水土流失治理和污染防治、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走生态防护与景观开发协调的路子。簸箕掌小流域治理结合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对村庄附近的沟道进行清淤护坡1 000 m,建拦蓄堰坝5处,树立水土保持标志碑1座,结合上游拦沙谷坊群建设,不仅防止了沟岸扩张、沟底下切,而且把昔日“蚊虫孳生、垃圾成堆、臭气熏天”的集污沟道改变为“小桥流水、细柳扶岸、清水淙淙”的村民休闲好去处,加强了水土保持宣传效果,促进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3条小流域通过综合治理,形成了“山顶松槐戴帽,山腰林果缠腰,山下梯田成片,沟道拦蓄成串”的格局:沿着流域分界线,对郁闭度较好的427 hm2林地进行封禁管理,促进了当地有效植被的生态修复和自然演替;在稀疏林地补植240 hm2水土保持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拦尘降噪,调节气候,实现了山清水秀的目标;通过修建45座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实现了层层设防、节节拦蓄、综合治理、高效开发;对新建的774 hm2水平梯田和240 hm2果园配以坡面排水体系,将梯田排水系统与蓄水池连接,排蓄结合,不仅实现了水土资源的高效利用,还有效地防止了农业生产带来的面源污染。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流域内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3 400 t/(km2·a)降低到目前的2 430 t/(km2·a),预计各项措施完全发挥效益后,土壤侵蚀模数将降低到1 050 t/(km2·a)。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流域内发展帅李、冰枣等名优特种经济林果240 hm2,提高了单位面积土地产值,按照当前市场价格,仅林果一项提高当地人均收入880元,不仅为流域构筑完整的生态防线节约了土地资源,而且提供了经济条件[3]。治理后,流域内人均水平梯田增加0.04 hm2,人均果园增加0.02 hm2,并在新建梯田与果园内构建了以14座蓄水池与5 km排水沟为骨架的坡面水系调控系统,有效地促进了坡面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而农用生产路的修建为农产品外运和农耕机械操作提供了方便,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为实现劳务输出提供了保证。
小流域建设中,在坡改梯的基础上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由靠天吃饭、顺坡耕作的粮食生产为主的低效种植业向以水平梯田为耕作面的高效灌溉农业为主,农业种植、林果、畜牧和副业全面发展的转变。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流域内经济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土地利用率由治理前的79%提高到当前的96%,农、林、牧、副各业所占比例由治理前的67%、16%、7%、10%调整为治理后的34%、36%、6%、24%。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
沂南县拉动内需小流域治理始终以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并与旅游发展、新农村建设结合,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治理措施布局上,注重单项措施之间的有机配合,发挥小流域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通过集中资金提高建设标准,优化配置加强示范,为当地其他小流域治理提供了技术样板,为新时期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积累了丰富经验,有效促进了当地水土流失的科学治理。
[1]刘震.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积极推进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J].中国水土保持,2007(11):7-10.
[2]陈新军,尹志存,董书宝.沂蒙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投入机制的创新和实践[J].中国水土保持,2009(2):28-29.
[3]陈新军,田里,张望林.基于“生态系统控制论”原理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对策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10(5):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