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县黄河故道风沙区生态综合治理开发措施探讨

2011-02-15 06:52:37石俊汇张明远高海梅
中国水土保持 2011年8期
关键词:故道项目区灌溉

石俊汇,张明远,高海梅

(平原县水务局,山东平原253100)

平原县黄河故道风沙区位于王杲铺镇中北部,涉及13个行政村6248人,土地面积13.6 km2,有耕地826 hm2、沙荒地360 hm2,林木覆盖率为3.4%;土壤多为沙土、沙壤土,质地疏松、塑性差,保水能力差,在外营力作用下容易发生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以风蚀为主,水蚀次之,有轻度侵蚀面积5.0 km2、中度侵蚀5.0 km2、强烈侵蚀3.6 km2。尤其是冬春季节,黄河故道风沙区植被枯萎、耕地裸露、大风肆虐,土壤风化急剧发展使得河道堵塞、农田埋没,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1 项目区概况

2006—2007年,在黄河故道风沙区划分项目区进行了沟渠井、路林田、桥涵闸统一规划,通过实施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精心组织,严格施工,对项目区进行了生态综合治理,包括新建基本农田1035 hm2,营造水保林30 hm2、经济林 70 hm2、防护林 40 hm2、围村林 28 hm2、经果林 20 hm2,新打机井16眼,挖沟渠12 km,修桥涵闸6座,共投工5.2万个,投资101万元,完成土石方量30.7万m3。

2 治理成果与效益

经过两年左右的生态综合治理,通过规划改造沟渠井、桥涵闸、路林田,综合治理中低产田和沙荒地,调整了种植结构,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日益显现。

(1)经济效益。通过生态综合治理开发,项目区土地利用和种植结构得到了调整:改造中低产田种植的254.6 hm2、大棚棚间采光地种植的57.53 hm2以及在70 hm2经济林和30 hm2水保林中林棉间作的棉花,年增产棉花1341.867 t,年产值837.219万元;种植的571.2 hm2小麦、玉米两季轮作,年增产小麦 4.05 t/hm2、玉米 4.95 t/hm2,年增产粮食 5140.8 t,年产值993.031万元;在改造好的沙荒地上建设的209.2 hm2蔬菜大棚,年增产蔬菜 22896.01 t,年产值 6868.733 万元;在 20 hm2改造的沙荒地苹果园中间种的13.33 hm2红薯,年增产红薯1020 t,年产值 204.8 万元,年增产苹果 610.5 t,年产值305.25万元;种植的186 hm2水保林、经济林、防护林、围村林、灌木林,按7年一个轮伐期实现木材蓄积55641 m3计算,年平均木材蓄积量7949 m3,年产值715.41万元。综上,每年合计增加经济效益9924.443万元,减去每年分摊的治理投资和种植投资3312.36万元,年新增纯经济效益6612.083万元,年人均新增收入1.058万元。

(2)生态效益。项目区治理度达100%,实现年蓄水保水76.6万m3、保土6.45万t。项目实施后,风沙区内水土流失状况得到有效控制,林木覆盖率由治理前的3.4%增加到18.4%,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也得到了显著改善。

(3)社会效益。治理后,项目区水土流失状况得到改善,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第一,植物措施的实施增加了地表覆盖,涵养了水源,减轻了旱涝、风沙灾害对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的影响。第二,实施坡改梯和栽植经果林等缓解了人地矛盾,促进了农业结构转型,带动生态农业走上良性循环道路。第三,结合风沙区治理发展起来的黄河故道特色旅游观光、农家乐等,增加了群众收入,带动了人员就业,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3 生态综合治理开发措施

黄河故道风沙区在生态综合治理过程中,根据自然条件,结合当地优势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着力推广节水农业技术,建立起高产、高效的生态农业经济。同时,围绕农民增收,对项目区生态保护、经济开发模式等进行了探索,建设优质高效农业。

3.1 水利措施

为解决项目区灌溉问题,对田间淤积严重的旧沟渠进行清淤,对需引、排水的农田开挖新的沟渠,为解决引黄灌溉有时来水不及时和断流问题对田间旧机井进行维修或增打新机井等。项目区农田灌溉以沟渠输水提水灌溉为主,以机井提水灌溉为补充,因此采取修桥建闸埋设涵管,既确保了输水灌溉畅通又保证了生产运输与行人安全。同时,在粮棉大田和蔬菜大棚、果园推广应用地膜灌水、管道或软管输水灌溉技术。经测试,与传统输水灌溉相比可节省用水量20%~30%。

3.2 林果措施

防护林的营造要为农业生产服务,将最大限度地发挥防护作用和最小限度地占用耕地相结合,根据项目区的自然条件科学合理地安排造林布局。防护林林带结构设置为疏透结构林带,防护林栽植在沟、路两侧,主林带为东西走向,间距300~500 m,副林带为南北走向,间距500 m左右,株行距2 m×1.5 m;在沙荒地种植水保林,株行距2 m×2 m,种植经济林,株行距2 m×2 m;果园栽植的苹果树,株行距2 m×3 m。综上,由林网、片林、林带相结合的防护林构成一个完整的防护体系。林果措施能起到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为建设优质高产高效农田打下了基础。

3.3 农业措施

(1)土地平整。根据项目区的地形特征,因地制宜,对于面积较大的沙荒地、沙丘、风沙化坡耕地采用机械化平整,对于工程量不大的采用人工平整,以保水保肥、治沙改土建设方田。

(2)土壤改良。在平整土地的基础上,每公顷增施4.5万~7.5万 kg农家肥,或将玉米秆、麦秸秆粉碎还田,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和物理性状、增强保蓄和调节养分的能力,实现保水保土、防风固沙、减少水土流失的目的。

(3)农作物种植。第一,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种植新技术。项目区应用了多项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如种植结构调整优化技术、冬暖式大棚技术、棚间采光低矮科作物轮作技术、立体种植技术以及林瓜、林棉间作技术等。通过合理调整项目区种植结构,改变了过去只种粮棉的做法,采用粮、棉、果、瓜、菜等合理搭配,高低秆作物间作种植,使土肥水得到了综合调配,增产功效显著。第二,引进推广新品种。推广应用小麦新品种济麦22、良星99,玉米新品种超试1号、2号,棉花新品种德利农2号、鲁研棉28,以及一大批蔬菜、红薯、果树新品种和林木新树种,栽植后作物和果树长势良好、增产明显。第三,增产效益显著。据调查,项目区改造中低产田棉花每年产值增加1.82万元/hm2,间作棉花 2.112万元/hm2,棚间地棉花 2.83万元/,小麦0.80 万元/hm ,玉米 0.94 万元/hm ,红薯 15.36 万元/hm2;由于应用了节水灌溉技术,蔬菜大棚每年产值增加32.83 万元/hm2。

3.4 加大科技投入,推广应用新技术

在黄河故道风沙区生态综合治理中,注重加大科技投入,不断提高治理开发水平。近年来,项目区县、镇曾多次聘请省、市和山东农业大学专家前来授课,传授水土流失防治和农作物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经验等,指导项目区农民精心种植、严格管理,推广配方施肥、膜上灌水、管道输水灌溉、保土耕作、秸秆覆盖技术等。由于采取的措施得力,项目区种植的粮棉、蔬菜、林果等都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在上级水保业务部门的指导下,成立了由县水务局水保办、水利勘察设计院、镇水利站等参加的黄河故道风沙区生态综合治理开发规划设计小组,立足黄河故道风沙区实际,根据生态综合治理的需求,以治理改造中低产风沙田和沙荒地为主攻方向,以风沙区生态综合治理开发为目标,依据土地资源评价,实行田林路渠井统一规划,旱涝、风沙灾害综合治理;积极推广低压管道输水灌溉、膜上灌水、滴灌等节水技术和旱作农业种植技术,通过水利、农业、生物、管理、科技等措施优化配置实行综合治理;应用多种作物新品种和塑料大棚,建立扬水站低压管道节水灌溉网络,采取棚内节水措施,调整土地利用和种植结构,建立林棉、林瓜立体种植模式等,建设优质高效丰产田。风沙区生态综合治理开发规划农业用地1035 hm2,占整个风沙区总面积的76.1%;规划林、果用地186 hm2,占总面积的13.7%;其余为村庄、副业、道路、水域用地。

3.5 强化监督,依法管理

在搞好项目区生态综合治理开发的同时,狠抓监督、管护,保护好治理开发成果。一是制定了项目区水土保持工程管理办法,实行谁承包谁受益、谁投入谁管理的政策,将农户管护与效益挂钩;二是组建了由镇水利站、林业站和各村管护员参加的专职管护队伍,常年巡回检查,禁止在项目区内乱挖土、乱砍树、乱放牧等,并设立了禁止标志;三是通过在项目区内粉刷水保标语、设立标志牌、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加强宣传,提高了干部群众的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千方百计地保护好治理成果。

猜你喜欢
故道项目区灌溉
淮委组织完成黄河故道航拍调研并积极推进生态环境复苏
治淮(2022年12期)2022-12-20 02:47:38
合阳县节水灌溉项目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陕西水利(2022年5期)2022-07-04 08:21:24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云南农业(2021年10期)2021-10-22 01:13:10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云南农业(2021年9期)2021-09-24 11:57:06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云南农业(2021年8期)2021-09-06 11:36:44
维纳斯黄金苹果在黄河故道地区的引种表现
烟台果树(2021年2期)2021-07-21 07:18:26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云南农业(2021年3期)2021-04-24 02:30:54
凌河源项目区水土流失危害及策略研究
渭河故道恢复湿地生态的引水方案创新
黄河故道梨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