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晋
(滨州医学院医学人文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3)
美国传媒素养研究中心于1992年将媒介素养定义为:人们面对传媒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性回应能力。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对公众进行媒介认知能力方面的教育,其目的是帮助公众正确认识传媒的性质,提高对各种媒体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正确使用媒体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的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目前,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已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独立课程纳入正规的教育体系,印度等国家也已经开始施行媒介素养教育。[1]我国近几年开始逐渐重视媒介素养教育,开展普遍、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呼声日高,但真正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到课程教育体系中的医学院校还不多。
为探究我校医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及伦理道德在媒介素养教育中的作用,笔者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185份,回收率为92.5%。调查所指的“媒介”主要是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调查结果显示,对“媒介素养”这一概念“几乎不了解”的医学生占58%,“稍微知道一点”的占33%,对于利用媒介进行活动和交往时所应遵循新型伦理道德规范知之者更少。
由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大部分医学生对媒介知识的学习尚处于自我判断、自我接受阶段,媒介道德规范的认知与自律能力不强,对媒介现象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这与当代医务工者素质的要求是非常不对称的。
随着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特别是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介在医学生中的广泛影响,一系列的媒介道德问题开始出现。调查发现,对于“如何看待访问色情网站的行为”,35%的被调查者觉得“不道德”,19%选择“也是一种需要”,46%认为“无所谓”。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媒介传播中的色情、暴力等内容,只有部分医学生表示坚决反对;对于“侵犯他人知识产权行为”,很多医学生对国家有关新闻出版、知识产权方面的政策法规了解甚少,对利用媒介进行信息传播、侵权盗版行为虽有了解,但法律意识淡薄。这都表明医学生对媒介道德规范的认知和自律能力还处于较低的水平,道德评价上存在很多问题,具有明显的实用、功利倾向。医学伦理道德强调追求、运用知识时的良知、责任感和价值观,是保障医学职业崇高性的重要因素。
媒介批判能力包括受众关于媒介对社会、对个人的影响力认识和受众对传播内容的鉴别和批判能力,它是衡量媒介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医学生面对良莠不齐的信息,如果没有一定的批判鉴别能力,就不能准确地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从而成为了信息的奴隶。调查显示,医学生在上网时,没有目标随意浏览的占40%,发邮件和娱乐的占29%,看新闻和有关实用信息的占20%,真正用网络查找学术资料的只占11%;对所接触的媒介及其传播内容进行评价,“形成习惯”的医学生只占10%,“经常如此”的占27%,“偶尔为之”的占49%。这表明,在媒介判断所传递的信息和反思意识上,只有少部分医学生能主动反思传媒的背后意图,而大部分医学生在媒介判断与反思意识上还很欠缺。
调查显示,每天上网1个小时以上的医学生占90%左右,网络论坛、网络通讯、网络游戏、收发邮件等都体现出医学生对网络媒体的强烈认同。但有些情况令人堪忧,曾有通宵上网玩游戏的经历的医学生占52%,承认自己有网瘾的占16%。部分医学生将大量的精力用在了网游、网恋上面,这表明其人生目标不够明确。甚至一些医学生会把网上问题引发到网下,对个人行为缺乏自制,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道德,或者找不到合适的宣泄途径而产生“自厌情绪”。这些学生轻则缺乏主见,被不良现象同化,影响自身健康发展;重则自我消沉,甚至心理扭曲发生自杀行为。[2]
拉扎斯菲尔德在《大众传播的社会作用》中指出:“大众媒介是一种既可以为善服务,又可以为恶服务的强大工具。而总的说来,如果不加以适当的控制,它为恶的可能性更大。”由于缺乏道德约束,少部分医学生的媒介行为有失检点,如进行人身攻击、盗用私人信息、说脏话等,这已不仅仅是传媒行为的失范,更是道德行为的失范。医学生媒介素养的缺失,使他们不能有效抵御媒介“恶”的影响,不能充分利用媒介信息发展和完善自己。因此,必须依靠道德的力量和人类的伦理自觉精神完善自我。
制定明确的媒介素养教育培养目标,可以很大程度上让医学生保持清醒的媒介行为意识,随时提醒他们朝向积极的信息方向。[2]在媒介教育中,不仅要指导医学生认识及分析传媒,而且要培养医学生的“批判精神”;不仅要立足于医学生整体素质和良好人格的培养,还要贴近生活实际,直面社会和医学发展中的一系列矛盾现象,开展针对性的教学,使教学更加人性化,具有可操作性,引导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除了课堂讲授外,媒介素养教育更要重视实践,要学习通过各种媒体合理表达自己的意见及发挥监督媒体的能力。需鼓励学生利用媒介本身进行实践,探索医学生自我教育的路径。例如可以利用学校的网站、校报、广播台等校内媒体,通过制作各种形式的节目,让广大医学生参与节目制作与传播过程,使其在实践中提高媒介素养。[3]
医学院校要把伦理道德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首先,应该形成一种新的伦理道德共识,构建适合媒介交往和生活特点的道德原则,规范医学生的媒介行为;其次,通过持久、深入的教育,使伦理思想植根到医学生心中,增强其道德责任感,提高医学生的整体伦理道德水平;再次,开设相关讲座或公选课,培养医学生正确的技术价值观,使他们能在正确价值观指导下科学使用媒介,提高媒介道德素养。医学生只有把平时领悟和学习的伦理道德精神应用到各个方而,才能真正肩负起弘扬医学人道主义、解决患者疾苦、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重任。
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大学生德育教育,能极大地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从根本上讲,在媒介普及的社会环境里,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培养受教育者形成更加健全、更加完善的素质,塑造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和提升其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媒介素养教育应成为医学生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传统的德育教学没有包括媒介素养教育,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4]因此,无论是医学院校教育工作者还是媒介工作者,都要切实转变观念,努力将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现代传媒结合起来。
由于网络媒介的虚拟性、匿名性,且缺乏现实社会中的道德、法律约束,因此有必要对网络个人行为采取一些强制性措施以强化监管力度。建议从制度和技能两方面控制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一是加强网络媒介行为管理,严肃处理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即在法律规定和道德伦理约束之外,制订明确的学生网络行为准则,将理论劝诫与制度约束相结合,督促引导学生网络行为文明自律。二是医学院校应加强对文化娱乐项目的管理,将学生社团组织、文化娱乐设施等集中纳入学校的统一指导、监督范围,以此规范学生上网行为。实践证明,在学校局域网中实行多级监制、过滤、端口封堵等措施,可有效控制上课期间的玩游戏、网上聊天、浏览不良网站等不文明行为,保证学校网络绿色健康和文明有序。[5]
医学生是医学院校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媒介素养教育实效的高低和他们的主动性、自觉性的发挥程度密切相关。媒介素养教育不仅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媒介观念,使其学会正确地分析、选择媒介信息,更要鼓励学生通过自我修养和教育,学会利用媒介完善自我、提升自己,把外在的影响内化为自己的品质。[3]在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时,特别要加强医学生的道德自律教育,发挥医学生自我教育意识,培养其正确的认识各种媒体,同时在接触媒介的行为过程中自觉进行内省和领悟,从而引导医学生把媒介作为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工具和实现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和载体。
[1] 陈晓煌.大学生媒介素养欠缺问题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08,(Z2):177.
[2] 邹火明,谭丹丹.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及对策[J].新闻爱好者,2009,(24):103.
[3] 陈少徐.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失范与重构[J].新闻爱好者,2010,(2):111.
[4] 秦永芳,吴琼.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缺失及培养[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5(2):101.
[5] 徐沁.博士生媒介素养教育隐忧及对策——基于浙江大学学生的问卷调查[J].继续教育研究,2010,(4):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