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宝华,王素萍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中心,陕西 西安 710061)
医生不仅要具备精湛的医术,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医德。医生的任务不仅仅是诊治疾病,更重要的是要关心和爱护病人,要尊重人的生命、维护人的尊严。[1]因此,在培养医学生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医德的培养,使学生学会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为患者解除病痛。[2]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科学也不断进步,但是部分医务工作者的医疗道德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某些媒体报道的个别医务工作者缺乏救死扶伤、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职业意识淡漠、责任心不强等状况,对未来的医生——医学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3]因此,在医学生临床技能培养中融入医德教育目标是新形势对医学教育的现实要求。在对医学生进行技能培养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种教育技术手段,时刻渗透对病人的关心、爱护和体贴,使学生不仅掌握熟练的临床技能,同时还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
临床操作有部分是侵入性的,对病人有创伤性、危险性。如果让医学生在技能操作尚未规范和熟练的情况下直接施行在人体上,有可能对病人造成损伤,甚至危及生命,这与医生治病救人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5]
为尊重人权,维护患者合法权益,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以规范医疗行为。如医师必须要通过严格的理论和技能考核,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后,才能施行一些临床诊治行为,其中就包括各种有创伤性的临床操作。
在我国本科生、研究生毕业后从事临床医疗工作一年后才能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也就是说,医学生毕业后在工作时间超过一年并取得执业资格证书以后,才能合法地从事一些有创伤性的医疗操作行为,这无疑对传统的医学生的在校临床医学教育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和矛盾。[4]
由于病人维权意识的增强和医患关系的紧张,对临床教学的抵触情绪日增,能配合教学的病人越来越少,就连问诊查体训练都无法圆满完成,更不要说有伤害性的操作以及一些隐私部位的相关学习了;尤其在近十多年来,由于医学院校的扩招,医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其教学资源和可供学习和演练临床技能实践的病人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教学活动的需求,学生很少能得到操作训练的机会。
随着社会医疗需求的增加,社会法制观念的普及,在医疗这一高风险行业中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医患纠纷日益增加,在对医师尚没有相对科学和公正的法律和风险保护的情况下,指导医学生在病人身上进行临床技能训练的临床带教老师往往要冒着极高的风险,这影响了带教教师的积极性,也对提高临床技能教学质量极为不利。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技术性能的不断提升,各种技术手段已广泛地应用到医学实践教学领域。在临床技能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合理选用不同的教育技术手段,这样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临床技能训练的不足,特别是对有创伤性、危险性操作的练习。既符合伦理道德,又解决了学生实习难的问题。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手术教学,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手术操作,充分模拟手术的操作过程和步骤。[5]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医学生的理论、技能考核学习和演练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使得医学生在取得执业资格前,能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合法地进行一些有创性的医疗操作,如一些临床诊疗操作:腰椎穿刺、气管插管等。
近年来,在教学中提高医学生的各项临床技能,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技能水平已是全球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6]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以人为本”人文精神的大力提倡,在诸如妇产科学、精神医学等学科中,患者的隐私权与医学生的实习机会产生了愈来愈多的矛盾,使得医学生在患者身上实习的实践方式越来越不可取。目前医学院校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建立的各种模拟临床技能实验中心,可以让学生反复操作和演练相关的临床技能,很好地解决了临床实践的矛盾。
在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依托的临床实践教学中,医学生的操作是在实验中心进行的,即是在虚拟现实的环境下进行的,而虚拟操作系统具有低代价、可重复、零风险、自动指导等优点,因此,医学生可以通过它反复进行一些医疗操作的演练,降低了医疗风险。比如虚拟手术操作系统可使医学生完成从切割、止血、分离、病灶处理到缝合的每一个步骤,不必担心操作的失败,教师也不必承担过多的心理压力和负担。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与医学课程整合的不断深入,使得在医学院校构建数字化的学习体系成为可能。而且数字化的学习体系与新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紧密结合,在医学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训练中进行“以患者为中心”的医学理念,有利于培养医学生在各项操作的“爱伤观念”的形成。同时,这也有利于医学生医学伦理道德的形成,使医学生养成良好的从业道德,并将之内化到自己的行为中,对医学生将来从事临床工作打下良好的技能基础,形成高尚的道德风范。
目前,医学院校都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依托,建立了临床技能训练中心。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的多功能培训室,标准化诊断室,模拟ICU、心肺检查网络室、标准手术室、模拟腹腔镜室、外科基本技能训练室、模拟产房、中央控制室等,配有全自动多功能模拟人及一大批教学模型,如全自动分娩人、腹腔镜虚拟训练系统、心肺复苏模型、显微手术系统、多功能手术台等,能够对学生实施进入临床前的各项医学模拟教育。[7]如分娩机转是产科教学中的一大难点,由于大部分机制在体内完成,整个过程较为抽象,利用传统教学方法,即使十分形象的讲解,学生仍难以了解正确而清晰的整个分娩机制的动态过程。利用全自动分娩人,很容易让学生体会胎儿在母体中下降、旋转的过程,立体、直观地感受分娩机转的步骤:衔接→下降→俯屈→内旋转→仰伸→复位→外旋转→胎儿娩出,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教学效果得到了提高。再如,医学生在完成急救章节的学习后,可在模拟ICU室利用SIMMEN模拟人进行心肺复苏的训练,可进行气管插管、胸外心脏按压、除颤与电复律的训练,并能根据需要,编辑不同的急救病例,自动统计正确与错误操作次数和百分比,以提示学生有效的学习。[8]学生还可通过模拟腹腔镜室,完成腹腔镜医师的临床训练,如急性阑尾炎的腹腔镜手术需要掌握的基本技术:建立气腹、置入戳卡、腔内打结、标本取出等,特殊病例,如有阑尾根部坏疽,需要缝合;有粘连的,需要分离粘连。都可在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完成,既使学生掌握了操作技能,又不必让医学生和指导教师承担太大的医疗风险,保证了医疗安全。
大量由医学教育工作者和教育技术工作者合作完成的临床教学课件,也为医学生的临床技能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首先,课件充分利用各临床领域丰富的教学与实践经验构建而成,以最新的教材为脚本,内容丰富翔实,语言科学规范。其次,课件围绕各临床专科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划分了基本概念、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原则、预后分析、临床意义和实例分析等模块,布局重点突出,结构简洁清晰,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实例分析模块中,积累了各种常见疾病的典型临床表现和分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临床病例,弥补了传统教学病例示教困难的缺点。第三,课件采用了大量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像并茂,使抽象知识变得形象生动、直观易懂,解决了传统教学理论知识表述困难的问题。第四,学生可利用网络,根据自己的时间、学习状况和学习兴趣选择性地进行学习或反复学习,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的时间限制。这些都有利于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和提高。
现代教育技术与医学教育的整合,推动了医学实践教育的发展,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符合教育部、卫生部联合颁发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文件所要求的“提倡早期接触临床,利用模拟教学进行临床操作基本技能的初步训练”,[4]使学生的临床操作更加安全,有效降低了医疗风险,使临床操作更加符合伦理道德的要求和规范。另外,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营造的各种模拟手段对医学生进行临床技能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爱伤观念”,体验错误操作引起的机体各种不良反应,如出血、抢救无效导致的死亡,由此让学生联想到如果在真实的病人身上所引起的危害,加强医学生对临床技能训练的责任感,提高医学生的道德修养,使他们在进入临床前,熟练掌握各种临床操作,并熟悉操作的适应症、禁忌症、不良反应等,降低了临床操作的危险性,提高了安全性。[9]同时,现代教育技术在临床技能中的应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现代医学教育模式的理念,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学习空间;体现了以问题为中心,尽可能体现临床医学课程及临床实践教学的实践性,在模拟现实中完成能力培养;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感受合作与交流、讨论与协商的动态学习环境;建立数字化考试系统和教学评价系统,检验学习效果。
当然,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所构建的临床学习环境也有其不足之处,不能完全替代真实的临床技能训练,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相互补充,才能实现临床实践教育的最优化,提高临床技能教学质量。
[1] 王亚峰.医学伦理教育应致力于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3,16(6):47.
[2] 董世武,孙建森,龙洋,等.以遗体捐献为着眼点实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3):20 -22.
[3] 张麦秀.浅议病理教学过程中的医德渗透[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1):78.
[4] 廖红,李松峰,莫国辉,等.以科学发展观审视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新标准[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6):25 -26.
[5] 郭欣,戴冶,初万江,等.浅议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9,23(3):233 -234.
[6] 教育部,卫生部.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Z].教高[2008]9号.
[7] 杨棉华,何萍.围绕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10-12.
[8] 金松洋,徐艳.Microsim模拟病例系统在急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24(1):69-71.
[9] 丁娜妮.基于科研能力培育的药学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途径初探[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