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健俊 王文龙 陈 娥
淮河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效益评价方法研究
姜健俊 王文龙 陈 娥
淮河是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淮河治理摆在重要位置,先后12次召开国务院治淮工作会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按照“蓄泄兼筹”的总体方针和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组织和领导流域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治淮建设,流域内已建成各类水库5700多座,总库容300多亿立方米;建成蓄滞洪区和有控制的大型湖泊共16处,总库容359亿立方米,蓄滞洪库容263亿立方米;建设各类堤防约6万公里,其中重要堤防1.1万公里。整治了主要干支流河道,淮河干流中游建行洪区17处,扩大了中下游泄洪排涝能力;开挖茨淮新河、怀洪新河等人工河道2100多公里;建成各类水闸6700余座,基本建成了由河道堤防、行蓄洪区、水库、分洪河道、防汛调度指挥系统等组成的防洪减灾体系,为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和社会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全面反映治淮60年来的巨大成就,淮委组织流域四省开展了治淮60周年经济社会效益评价工作。水利经济效益比较特殊,具有随机性、综合性等特点。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效益分析更是涉及范围广、工程多、时间跨度大,其经济效益评价与一般的经济效益评价不同,不完全由经济因素决定,受政策因素影响较大,评价工作难度大。
在增量效益、增量投入识别和计算的基础上,按照“有无对比”增量对比的原则,通过“治理前”情况下的实施效果和“治理后”实际发生情况下实施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作为计算投入和增量效益的依据。
新中国大规模治淮始于1950年,因此,将1950年之前定为“治理前”的时间,1950年则作为投入和效益分析计算的起始年,计算期截止到2009年末。由于时间系列较长,为方便计算,分别采用当年价和2000年不变价两种价格水平。
1990 年淮委曾组织流域四省水利部门开展了治淮40周年经济社会效益分析工作。本次效益测算分析在治淮40周年效益分析成果的基础上,以治淮初期的1950年为基准年,延伸测算1990年至2009年治淮投入和效益,定量分析直接经济效益,定性分析社会效益,形成治淮60周年经济社会效益评价成果。效益计算依据水利部《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和《已成防洪工程经济效益分析计算及评价规范》(SL209-98),同时参照治淮40周年经济效益测算方法,保证成果的合理性和协调性。
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效益分析以定量分析经济效益为主,其经济效益主要指减少洪水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重点计算由洪水淹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主要有农林牧渔、工程设施和过境骨干运输线、企事业单位和居民财产以及工矿企业、商店停业、交通中断等造成的损失。效益分析计算范围包括本流域内已建成防洪工程的各受益地区,重点计算分析兴建防洪工程前防洪标准低、洪灾频繁严重,兴建防洪工程后防洪标准有较大提高的地区。计算采用实际发生年法,即假定无本防洪工程情况下可能造成的洪灾损失与有本防洪工程情况下实际发生的洪灾损失的差值计算。
针对淮河流域洪灾形成的特点,重点分析论证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防洪能力,将之后发生的历次洪水实测水文数据还原到治淮初期的工情下,据以分析各致灾洪水年的洪水在“治理前”状况下的淹没范围,再乘以根据典型调查分析等方法确定的单位面积洪灾损失指标,计算各致灾洪水年的淹没损失,从而得出防洪工程的正效益。同时,计算因兴建防洪工程而淹没及挖压土地的损失,作为防洪工程的负效益。
通过计算,按2000年不变价,防洪工程总投入928亿元,效益为8270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8.9,显示了淮河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的巨大效益。淮河流域防洪保护区约占流域总面积的60%,流域人口和经济布局主要集中在防洪保护区内,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效益将愈加显著。
防洪效益分析的主要内容是计算淹没范围和调查淹没区的资产及损失率。开展治淮60年效益分析工作的难点同样是进行洪水还原分析和资产评估调查。洪水还原分析专业性强,在分析治淮60年防洪效益时,需要将60年里发生的每一场洪水都还原到建国初期的工况下,工作量相当大。另外,当流域四省分别进行测算时,还需综合确定防洪受益范围的划分。其次,全面准确地调查防洪保护区的资产和损失率难度也很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保护区内的生产与资产状况变化很快,这方面的调查研究不足,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防洪效益计算的准确性。
下一步研究中,可以考虑建立防洪减灾效益分析模型的方法计算防洪效益,开发洪水还原等计算程序,加强各类数据库的建立和完善,提高计算的准确性。防洪减灾效益分析模型主要由各类数据库和模型系统组成,数据库包括地理信息数据库、水文数据库、社会经济数据库,财产资料数据库和洪灾损失率数据库,计算模型包括洪水还原模型、决堤(或溃坝)洪水演进模型和减灾效益计算模型。基本的研究思路是通过水文数据库和洪水还原模型对历年历次实际发生的洪水进行无工程状况下的还原;建立基于GIS的分区数字影像高程数据库,借助卫星影像图匡算受灾地区的淹没范围;在广泛调查基础上建立社会经济数据库和财产资料数据库,结合洪灾损失率数据库,综合确定淹没损失指标;开发减灾效益计算模型对以上数据库和模型进行整合,分析计算防洪减灾效益
淮委规划计划处233001)
(专栏编辑:周 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