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晓蕾
安徽省蚌埠市地处淮河中游下段,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由涡切变和台风两种天气系统形成的暴雨大多出现在6~9月,其降雨量占全年60%以上,极易造成洪涝灾害。同时,由于来水丰枯变化悬殊,枯水期入境水量明显减少,连续干旱或特别干旱频繁发生。
一是暴雨集中,雨期长,雨区广,易形成洪涝灾害。一般情况是首次暴雨后土壤中水分已饱和,后续暴雨时地面积水剧增,加之河道水位猛涨,排水不及时即造成严重的内涝。淮河中游河道河底比降较缓,蚌埠以下河道呈倒比降,洪水排泄困难,遇中、小洪水水位即超出地面,而且时间一般长达2~3个月,沿淮洼地及支流涝水受淮河高水位顶托,无法外排,形成“关门淹”,造成沿淮洼地及支流的下游地区涝、渍灾害严重。
二是投入不足,排涝能力低。部分支流河道至今未治理,河道淤积严重,排水能力差,防洪除涝标准低;部分低洼地区缺乏排涝泵站等设施,或已有的排涝设施排涝标准较低,年久失修、损坏严重。面上排水治理不系统,工程不配套,沟渠淤堵,加重了涝灾损失。
三是人水地矛盾突出。境内人口密集,对土地的依赖程度高,人水争地严重,不断垦殖,减少了洪涝水滞蓄的场所。
一是特殊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造成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冬春风大、干旱、少雨,夏秋闷热、洪涝频发,年内降水丰枯悬殊。过境水量主要集中在汛期,多以洪水形式出现;干旱年份过境水量较少。往往是汛期大水成灾,枯水期水资源不足,供需矛盾突出。
二是灌溉工程老化失修严重,运行效率低下,致使水资源可利用率较低。尤其是渠系配套薄弱,配套率低,缺乏末级渠道,加之田间工程管理缺位,渠系水利用系数低,效益衰减。
三是地下水分布与需水量分布不一致。淮河以北水量丰富,而利用量相对较小;淮河以南需水量大(主要是城区用水),但可开采量又极为贫乏。
统筹安排沿淮洼地及支流洼地综合治理,按轻重缓急,分片、分河流集中治理,治一片成一片。坚持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防洪排涝治理功能与抗旱灌溉功能相结合,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
涝灾治理按高低水分排的原则,调整水系,做好干支流与田间工程配套,形成完整的排涝工程体系。中小河流治理要结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增加大中小沟和桥涵建筑物配套,拆除沟河阻水障碍,严禁毁渠堵坝,保持排水系统畅通,解决好面上排水出路。通过改造和新建相结合,提高排涝站除涝标准。分期分批对大型骨干排涝站进行技改和设备更新;通过新建排涝站,配套涵闸、桥、疏浚干渠,加固圩堤,分片治理,提高排涝能力。
境内沿淮有行洪区六处,其中,方邱湖、临北段、香浮段等三处行洪区自建成以来,极少启用。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行洪区内村庄密布,人口众多,启用难度较大,即使启用也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同时,因为是行洪区,无法全面开展经济社会建设,生产落后,群众生活水平较低。因此,可结合河道整治及堤防退建工程,实施行蓄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将方邱湖、临北段、香浮段三处行洪区调整为一般堤防保护区,以利于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保留的荆山湖、汤渔湖、花园湖行蓄洪区继续进行安全建设,提高行洪保证率。
据统计,在河道设计洪水位下,且无防洪设施保护的村庄全市约有370个,涉及6万余户、23万多人,仅芡河、北淝河、氵解河、浍河等洼地约有2万多户、8万多人,群众生活困苦,迫切要求从洼地搬出。怀远县荆山湖2003年实施移民迁建,还有庄台上650余户没有列入计划。建议结合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统一规划,逐步将支流洼地和行洪区孤岛庄台上的群众迁出。
怀洪新河是淮河中游的一项兼具防洪、排涝、灌溉、水产、航运等效益的战略性骨干工程。工程建成后,2003年和2007年两次运用分洪,效益显著。
怀洪新河灌区在蚌埠境内耕地约有300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69%(全市耕地面积435万亩),涉及三县的37个乡镇、191万人,属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目前怀洪新河主要河段节制闸已经建成蓄水,通过洪泽湖补水的条件也已具备,灌区具有优越的水资源条件,水利工程措施与农业技术措施可有机结合,粮食增产潜力巨大。
可积极开展怀洪新河灌区工程建设,把流域内300万亩耕地建成排灌设施完善的标准农田,确保粮油生产持续稳定增长,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统筹发展。
蚌埠市境内万亩以上灌区有53处,大多数灌区建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机电超期服役,老化失修严重;渠道渗漏水现象普遍,渠系建筑物损毁严重,输配水能力低,水利用系数小,灌溉成本高;灌溉面积萎缩,工程效益得不到发挥。必须对中小型灌区进行节水改造,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灌溉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