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理想,让青春绽放

2011-02-12 07:50李兆龙
当代党员 2011年2期
关键词:老同志书记干部

年轻的“80后”书记们:

听了你们的一席话,我心中感慨颇多。

当前,重庆发展正处在一个加速上升的“黄金期”。对年轻人来说,这是一个“幸福时代”,有广阔的空间可以大展拳脚。另一方面,作为“80后”的书记,刚刚跨出学校门、机关门便一步跨入了农门,在工作中出现“水土不服”很正常。

如何转变角色?如何融入群众?如何和老同志沟通?这三个问题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之所以会有这些困惑,归根结底,在于你们缺乏对农村的了解,缺乏在艰苦环境里的锻炼,缺乏实际工作经验。

首先,谈谈转变角色的问题。

在其位,谋其政。基层特别是农村党组织书记是群众的“主心骨”——既是党的政策的宣讲人,又是群众致富的引路人,还是群众的贴心人,更是班子建设的领头人。作为“主心骨”,说话做事都必须深思熟虑,既不能乱表态,也不能推责任,既要抓好经济,又要统筹兼顾其他,否则,工作就会陷入被动。

从一名大学生到一名书记,这是人生角色的一大转变,我认为要当好书记,必须走好“三大步”。

第一步坚定信念。既然选择了为人民服务这条路,就要立志在基层这片广阔天地里干出一番事业,就不能因为工作上一时的受挫就失去了信心。坚定信念,这是“80后”书记们前进的方向,也是成功的保障。

第二步善于学习。到基层任职,必须牢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不能意气用事。不懂怎么办,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实践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高明的先生。要有甘当小学生的态度,弯下腰来向群众学习,静下心来向书本学习,扑下身子向实践学习。

第三步真抓实干。有了理想和基础,还要实干。市委书记薄熙来说,大学生“村官”要真正让农民认可、让大家信服,突破口就在真抓实干,做出实实在在的成绩。一要肯干,那些舍不得出力、无所用心、又懒懒散散的干部,农民最反感。二要实干,不怕苦,不怕累,才能长出息。三要会干,能干出老百姓期盼的事。

其次,谈谈如何融入群众。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市委开展的“三进三同”、“结穷亲”、“大下访”活动,实施的“三项制度”,就是为了让广大干部密切联系群众,了解社情民意。

在农村,知乡情是做好工作的重要基础,仅从书本上和互联网上是不能了解乡情的,必须亲身感受。谁走得勤,看得清,问得细,记得牢,谁才能真知、详知,才能对本地的发展拥有更大的发言权。

作为“80后”干部,喜欢上网冲浪,无可厚非。但光靠坐在办公室,点点鼠标,就能察民情、听民声、解民忧?这显然行不通。尤其像你们这样的“三门”干部,只了解“书房”里的情况、“上边”的情况,知识本身就比较局限。如果再不到基层去实地调研沾沾地气,恐怕就真的成了做官当老爷了。

为什么你们去了农村,村民们不愿意说出心里话,原因在于你们身入了但心未入。透过李瑜同志擦板凳这一细节,你就拉开了和村民们的距离。人民群众是实实在在的“唯物主义者”,最讲实际。你随乡入俗,他就亲切;你要是见外,他就生分。

所以,作为“80后”干部,要扑下身子,说农家话,吃农家饭,做农家活,只有真正地身入心入,村民们才会打开紧闭的心扉。

最后,谈谈和老同志的沟通问题。

处理好和老同志的关系,这是“80后”书记们必须要过的一道坎。

我的体会是,只要不违反根本原则,不损害党的根本利益,还是以和为贵,以信为重。电影《元帅与士兵》中,元帅将“队前训话”改为“促膝谈心”,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同理,“80后”书记在开展工作时,千万不要盛气凌人,要主动放下架子,自觉与老领导、老同志、老党员坦诚相待。这样,你们才能多一些沟通,少一些争执,共同做好工作。

在“一讲二评三公示”活动中,一些年轻的书记们抹不开情面,不敢大胆开展工作。我的体会是,一切按制度办事。我们部里也曾有一位老同志,自认为工作几十年了,有些倚老卖老。在“一讲二评三公示”活动中,我据实对这位老同志进行了点评,因为我说的都是实话,老同志也无话可说。接下来,我又找他促膝谈心,帮助他去掉心病,结果他一改做事拖拉的作风,工作做得相当出色。

至于少数老同志向你们灌输世俗的“成熟”标准时,我认为,既不要照单全收,也不要一概拒绝。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認为,人的内心与外在世界是可以达到和谐共处的。正如《庄子》中说的“外化内不化”。外化,是在待人接物中圆熟通融;内不化,则是心中有坚持。

总之,只要你们心中有坚持、工作有方法、奋斗有方向,青春就一定能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永川区委组织部副部长

李兆龙

猜你喜欢
老同志书记干部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读书记
集书记
大书记讲给小书记的为政之道
向抗战老战士老同志表达敬意
浅说老同志的圆梦追求
情真意切劲足老战士报告团的老同志共话关心下一代
又见雷书记
空军各干休所重视组织老同志撰写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