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 健
江北区有一支为民工服务的讨薪“别动队”,组建一年多来,为9458名民工讨回5682.25万元工资。
他们讨回的不仅是民工迟到的工资,还有民工失落的心。
讨薪的盲区
2010年6月24日,江北区石马河,海悦蓝庭工地工棚。民工们围坐在一起,气氛有点沉闷。
“都一个多月过去了,还不给我们发工资……”有民工无奈地说。
公司承诺5月20日发工资,但是一个多月过去了,仍没有一点动静。
“包工头”吴万寿已经倒贴了十几万元给工人发生活费,但是他的合作伙伴承诺的工资款迟迟没有到位。
骂声开始不断地从工棚里传出。
50岁的北碚民工邓明全则无精打采地坐在桌前,托着下巴,愁云满面。
一天前,邓明全得知妻子生病要入院,需要支付4000多元费用。自己的6000元工资不知何时才能兑现。想到这里,邓明全狠狠地抓了一下头发。
“我们找政府吧。”有人提议。
邓明全一听,马上直起了身子。
“没用的。”一位在工地滚打多年的民工说,“几年前,我上访讨薪,像皮球一样被几个部门踢来踢去,最后也没有结果。”
顿时,工棚里没了声响。邓明全的腰又弯了下去,整个人趴在了桌上。
当民工遇上欠薪,那就是漫长等待的开始。
以前,民工欠薪问题涉及多个部门:信访办、建委、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
“那时,一个民工要讨工资,通常要在多个部门之间奔波。”江北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动监察大队大队长戚勇刚说,“即使最后解决了,通常都要耗上大半年时间。”
但是,当时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只能管到“包工头”或者劳务公司的劳务纠纷,建委只能管到开发商的工程管理,而民工欠薪则牵涉到开发商、施工方、劳务公司、“包工头”等整个链条。
于是民工欠薪成为行政执法的“盲区”。
江北探路
民工的讨薪之路漫长而曲折,这也成为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温床。
“民工找不到地方申诉,就只有采取极端的手段。”江北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动法制科副科长冷雪峰说,“堵路、堵桥事件时有发生。”
日益增多的群众上访和群体抗议,引起了时任江北区委组织部副部长龙成柱的思考。
重庆出租车罢运事件给了龙成柱灵感。当时,市委书记薄熙来邀请出租车公司、司机和市民代表座谈,听取各方诉求和意见,最终圆满解决罢运事件。为何不建立一个以利益协商为手段的专门机构?龙成柱的思路渐渐清晰。
不久,江北区信访办、建委、人事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负责人开始碰头研究。
2009年1月15日,江北区民工工资拖欠投诉中心挂牌成立。中心整合了25个部门资源。
不久,“大部制”改革在全国展开,江北区人事局与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合并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龙成柱出任局长,随后成立了劳动与社会保障监察大队,戚勇刚任大队长,分管民工工资拖欠投诉中心工作。
一支旨在为民工讨薪的“别动队”成立了。
“别动队”在行动
2010年6月25日上午7点,经过激烈思想斗争后,邓明全来到石马河派出所求助。
民警告诉邓明全,他可以直接到江北区民工工资拖欠投诉中心寻求帮助。
下午1点,邓明全来到投诉中心。
中心工作人员张卫东接待了邓明全,了解情况后,张卫东马上备案准备调查。
“放心吧,大爷,我们一定会帮你讨回工资的。”张卫东说。
得到张卫东的答復后,半信半疑的邓明全离开投诉中心。
不过,邓明全的民工兄弟们已经等不及了。
下午6点,张卫东便接到电话。
“海悦蓝庭这边有几十个工人围堵工地,你们快过来处理。”话音刚落,那头便匆匆挂线。
张卫东马上报告戚勇刚和江北区城乡建设委员会建筑管理科科长何建华,然后拎起包就赶往海悦蓝庭工地现场。
现场十分混乱,只见20多个民工已经把工地大门围堵住,情绪激动,高喊着“还我工资”。
“包工头”已被民工们围起来,衣服也被扯得破烂不堪。
“相信政府,我们一定会为你们讨回工资的……”戚勇刚对民工们说。
经过安抚,民工们的情绪渐渐平复。
不久,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负责人也赶到现场。
在“别动队”的协调下,各方代表在工地召开现场协调会。协调会上,从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到欠薪数额,各方都在激烈地争辩。
戚勇刚、何建华、张卫东等几位“别动队”成员,作为政府代表从中斡旋。
协调会一直持续到6月26日凌晨3点,最终各方达成一致意见。
在“别动队”的督促下,建设单位拿出80万元,在工地现场把拖欠民工的工资结清。
拿着6000元迟到的工资,邓明全禁不住落了泪,他拨通家里的电话:“老太婆,我拿到工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