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铮筝
100年前的3月25日,大洋彼岸的美国华盛顿上演了一出人间惨剧——“三角女式衬衫工厂大火”,吞噬了146条生命。
今天,当我们再次回顾这场被称为“改变美国历史的大火”时,会从中品读出“生命重于财富”的启示。
1911年3月26日,《纽约时报》头版头条的标题一改平时简洁风格,出人意料地长:《141名男女工人死于衬衫厂大火;被困华盛顿广场大楼高层;街上尸横遍地;楼内堆尸如山》。
标题下面是这样一段导语:“位于格林尼街与华盛顿广场拐角处的十层大楼中有三层昨天焚毁。在大火中141名年轻的男女工人——其中至少125个姑娘被烧死或者在跳到楼下的人行道上时摔死。”
这场被众多纽约人目击的大火以及在公众眼前被迫跳楼而致死的众多鲜活生命,唤醒了纽约的良心,也震动了全美国,并在日后引发了一连串社会改革。
大火吞噬美国梦
在纽约这座以众多摩天大楼拼接起来的城市,有两次大火灾改变了它的历史。一次是2001年的“9•11”,世贸中心双子塔遭受恐怖分子袭击。一次就是1911年3月25日,华盛顿广场阿什大楼起火的工业灾难。两次火灾发生的时间正好相差90年。
华盛顿广场位于纽约曼哈顿南部百老汇大街和第六大道之间,广场边上有一栋十层高的名为阿什的大楼,现属于纽约大学。
100年前,每天也会有很多年轻的女孩走过窄窄的街道,进入这座大楼。不过,她们不是去上课,而是去一家制作流行女式衬衫的工厂里做工。
这样的工厂在纽约大概有5 0 0多家。女工们大多正值妙龄,最小的14岁,最大的不过23岁,她们当中大多是从波兰、意大利、爱尔兰、俄国等经济落后国家漂洋过海来到纽约寻找“美国梦”的犹太裔和意大利裔非法移民。
她们中的大多数人不会说英语,甚至还没有拿到绿卡。她们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长达12小时,每周的薪水却只有6美元。
尽管当时已经成立了“国际女装工会”,包括第一夫人埃莉诺•罗斯福在内的一些女权人士已经开始为改善女工的工作条件进行了努力,但是,女工们的境况并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善。华盛顿广场的这家工厂也不例外,设在老旧楼房的8~10层,通风条件很差。
1911年3月25日,离罗斯18岁生日还有两天。天气很好,她像平常一样来到华盛顿广场9层的女式衬衫厂做工。周六正是发薪日,而且,明天就能休息了。时间似乎过得特别快。谁能料到,下午4点4 0分,这里上演了一幕惨剧。
直到现在,也没有调查能确认起火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根据当年不同媒体的报道,可能是有人在垃圾桶里扔了未熄灭的烟头,也可能是缝纫机运转时出了问题。总之,火苗突然从8层一张裁剪台下面冒了出来。
易燃的布料从天花板上垂下,堆在门边和地上,到处都是,再加上浸泡着润滑油的缝纫机,很快四处蹿起火舌。
工厂里的人们从未进行过消防演习和训练,更不要提洒水车等消防设施了。
一时间,慌乱和恐惧随着火势迅速弥漫。大多数剪裁工是男性,大火逼迫他们迅速转移到了缝纫女工们工作的9层(管理人员集中在10层)。但9层的女工们想要立即向下撤离,楼内有两处楼梯,一处上了锁,而另一处也很快被人们挤得水泄不通,只有少量人成功下楼。几分钟后,这条唯一的求生之路也被大火封死。
恐慌中,9层的女工按下了电梯按钮,8层的人们也在做同样的事情,结果是,电梯轿厢在8层和9层之间上下摇摆。情急之下,有女工撬开了电梯门,直接从电梯井跳了下去。轿厢内的人,听到的是一具具血肉之躯砸向轿厢顶部的重击声。
在大火中幸存,既需要幸运,也需要冷静。罗斯,也就是最后一位幸存者和火灾见证人。
她侥幸逃到了楼梯间,尽管当时浓烟已经阻挡了她的视线。但罗斯心里想的是,10层的管理者们正在做什么?他们那里可能会更安全一些。
于是,她上到了1 0层,发现管理者们正乘坐电梯逃往屋顶等待救援。在那里,消防员帮助他们逃到了邻栋楼的屋顶上,最终获救。
逃生过程中,她看到了一幕幕令她终生难忘的惨剧。“直到今天,我依旧能感受到那个下午的切肤之痛。”她曾回忆道。
目击人间炼狱
可能女孩们已经意识到自己无望得救,可能她们觉得,与其在室内化为焦炭,不如跳出窗外,好让亲友能认个全尸。不少女孩选择了跳楼逃生,却鲜有人幸存。
一群女工设法逃到防火梯上,试图通过防火梯逃生。但是,年久失修的逃生梯已经严重锈损,在姑娘们的重量下,防火梯轰然断裂。女工们惨叫着,从高楼上跌落。
大楼下面赶来救援的人绝望地看着起火的楼层,却无能为力。顷刻,浓烟滚滚的窗口上,出现了几个姑娘的身影。她们爬上窗台,背后是地狱般的烈火,火舌向她们逼近,舔舐着她们的头发和衣裙。浓烟中,人们看不清她们的脸和绝望的神情。然而,熊熊烈火把她们的身影烙进了美国历史之中。
在无数焦急、痛苦、绝望的目光中,姑娘们如同一只只火鸟,裙裾上带着火焰,从24米的高楼上纵身飞跃,落到坚硬的人行道上。她们的四肢在空中舒展开来,像一只只从高空掉下来的布娃娃,鲜血从她们破碎的身体里喷涌而出。接着,又一个女工从楼上跳下,鲜血四溅。又一个,又一个……
接到警报几分钟后,附近的几家消防队先后赶到。马车载着救火设备赶到现场,消防员们拉出水龙、架起云梯,却发现云梯足足短了9米,只能达到第六层,人们绝望了。
一对恋人紧紧拥抱在一起,纵身跳下。几个裙子着火的女孩,自知生还无望,嘴里喃喃地祈祷着,用布条绑在头上,遮住眼睛,一头扎出窗外。
楼下,人们张开被单、毯子、被子,试图接住跳下来的女工们。但是,被子、毛毯承受不住巨大的冲击力,高楼上跳下的身体穿过被子、毛毯,沉重地摔在人行道上。
消防队员们带来的救生网也无法承受冲击力,破了一个大洞。地上四散着年轻姑娘们的尸体,鲜血染红了街道。水龙带里的水喷射到火场,又从空中落到地上,汇入地上的鲜血,淌入下水道。人们咒骂、哭泣、呼喊,许多人昏厥过去。
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扑救,大火终于灭了。但此时大楼下面的人行道上,已躺着50多具坠楼者的遗体。
消防队员们进入工厂,只见满目焦黑狼藉。这些平日坚强的男子汉含着眼泪,从废墟中找到一具具形同焦炭的尸体。
36具尸体堆积在电梯道里。在8层的灰烬中,消防员们还找到24枚结婚戒指和订婚戒指。而9层的缝纫车间里,一些女工甚至来不及离开缝纫机,任由烧焦的尸体倒卧在残缺的机器上。
从保留下来的现场照片上可以看到大火后的惨状。整个车间没有一样完整的东西,只剩下一堆焦黑废物,几根扭曲得不成形状,像是铁棍的东西,从废墟中探出来。
146名工人在这次大火中惨死,另有几百人受伤。大多数死伤者是青年女工。面对狼藉的尸体,连法院的验尸官都泣不成声。
大火后当晚,曼哈顿26街东河边的码头边,排着100多具棺木,2000多名家属前来辨认亲人的遗体。
由于前来的人数太多,警察每次只放进20人。尸体被大火烧得面目全非,亲人只能从残存的衣服、鞋子和首饰来辨认,当晚只有40多具尸体被认领。
最终确认的死者数目为146人,6名死者身份至今无法确认。大多数人死于烧伤、窒息和钝性撞击。
为了忘却的纪念
火灾之后,纽约市沉浸在巨大的震惊和悲痛之中。纽约人都沉默了,这些曾经天天与他们擦肩而过的姑娘,以这样惨不忍睹的方式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1911年3月25日,她们的鲜血流在街头,她们扭曲的身体躺在曼哈顿下东区的街道上。与此同时,她们制作的时髦漂亮的女式衬衫,挂在只隔一个街区的第五大道的时装店里,向世人展示着美丽。
几天后,工厂便变迁复工,但罗斯永远没有回去,她上了大学,在冠达邮轮公司重新谋得一职,和普通女孩一样嫁人生子。
然而,她一生剩余的时间很大部分用来向工会团体、学校和记者们讲述那场难忘的火灾:
这场火灾最大的症结就在于,没有人在意,没有人。半小时里大火夺去了146条生命,每当回忆往事,我就禁不住落泪,这种事永远都不应重演。管理者们当时离另一条台阶只有几步之遥,完全可以打开那扇锁住的门,但他们并没这么做,认为自己高工人一等。这是何等不公。
1911年4月,三角女式衬衫工厂的厂主被以杀人罪起诉,但最终两人脱罪,在未来三年内因23宗民事控告,平均赔偿每个家庭75美元。
其实,火灾发生一年前,纽约几百家血汗工厂的工人们曾经举行过声势浩大的罢工,要求提高工资、减少工时、改善工作条件。衬衫厂的女工们也是其中的积极参与者,她们特别要求改善工厂的防火设施,但罢工以失败告终。
由于生活所迫,姑娘们不得不回到她们已经意识到随时会发生火灾的工厂。
在此之前,纽约人并不关心这些近在咫尺的血汗工厂里工人们的境遇。但这次灾难唤醒了纽约人的良知。“我低下自己的头,1913年,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52小时成为纽约州的法律。
一战结束之后,美国国会成立了妇女局,该局的宗旨是“提高劳工妇女的福利,改善她们的工作条件,提高她们的效率,促进她们得到高薪工作的机会”。
1900~1920年这20年,在美国历史上被称为“进步年代”。
在这段时间里,各州通过了一系列法律,增强了防火条例、加重了对违法者的惩罚、减少工人的工作时削工人作出努力。
2001年3月14日,纽约市议会已通过了反血汗工厂提案:政府不得用纳税人的钱来购买血汗工厂的产品,诸如警察和消防队员的制服等。前市长朱利安尼否决了这项提案,但4月25日,市民议会以44比4的压倒性多数废除了市长的否决。
同年3月25日,三角女式工厂大火90年纪念日。为纪念146名死去的工人,纽约前州长帕塔基宣布,州政
府将增加10名制衣业调查员,并将在对自己说,我是有责任的。是的,这个城市的每一个男人和女人都是有责任的。”一位学者在他的文章中这样写道。人们的负罪感最终落实为一步步的具体措施。
普通公民、市议员、政府官员和记者纷纷发出声音,谴责贪婪的工厂主,要求他们改善恶劣的工作条件,杜绝毫无安全设施的工厂,要求市政府通过更加严格的法律防止类似的惨剧重演。
1911年6月,纽约州政府成立了一个专门机构来调查工厂安全问题。在此后的4年中,委员会的成员们亲自考察了无数工厂和贫民住房,参考了安全专家提出的建议,向纽约州政府提出一份报告。
根据委员会的建议,至1914年,纽约州共通过了34项法律,来改善工人的工作条件,迫使资方加强工厂的安全。间,禁止童工、通过最低工资等。工人们的工作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而这一切都与1911年发生的那一场火灾紧密相关。
尽管罗斯福在20年后才上台,可正如罗斯福政府的劳工部长后来评价的:“1911年3月25日,新政从这一天就已经开始了。”
1961年3月25日,是三角女式衬衫工厂大火50年纪念日。一群白发苍苍的老人来到当年她们从烈火中逃生的大楼前,悼念死于那场大火的兄弟姐妹们。当时的劳工部长弗朗西丝女士,也是当年火灾的目击者之一,她在纪念仪式上发表讲话,回忆了当年目睹的那场大火及其如何唤醒美国良心,民众与政府合作,促进法律完善的过程。
尽管罗斯已经在2001年去世,但女式衬衫工厂惨剧的影响一直延续到21世纪,纽约人至今还在为反对剥调查中采用新技术,希望这些措施有助于杜绝纽约州制衣业的血汗工厂。
正如罗斯生前在接受采访中所说:“物质和金钱在这里高于一切,这是最大的错误,难道穷人就注定命如草芥?那些为富不仁者的良心何在?”
现在,那场大火已被编入了美国高中历史教材,成为美国主流价值观的体现,目的就是让美国人世代
铭记一个教训:生命的价值永远高于物质财富。
编后语:约此篇稿件之时,湖南衡南“12•27”校车坠河事件的处理结果出炉。尽管湖南省政府处理此事雷厉风行,但这种只重事后惩戒而不重事前预防的做法,治标不治本。
实际上,在美国,由于政府的重视,坐校车的安全系数是坐私家车和公交车上学的40倍。从法律到社会,都给予了黄色校车绝对的特权。而在我国,虽然制定了强制性的校车国标,但是,对标准的执行缺乏严格监管,各级政府更没有为校车的购置和运行投入足够的财政支持。
同矿难如出一辙的是,每次悲剧发生后,公众都会看到追查责任、安全大检查等应对措施,但是,又不得不很快面对下一次灾难。
看来,在真正理解与发扬“生命高于物质”上,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摘自《法律与生活》半月刊2011年2月上半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