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创业教育的科学内涵

2011-02-12 21:51梅景良
中国林业教育 2011年5期
关键词:能力教育

梅景良

(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福州 350002)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范围内就业问题的凸显,加强创业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新潮流。在我国,创业教育和大学生的创业活动也已在大学校园内悄然兴起,并呈现蓬勃发展之势。特别是近年来,我国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逐步形成了创业教育的初级体系。但总体而言,目前我国的创业教育还处在启动阶段,社会各界在创业教育的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如认为创业教育就是创办企业的教育;或认为创业仅是极个别人所能实现的事情,并非人人都需要接受创业教育等[1]。因此,为了确保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首先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创业教育的科学内涵。

一、创业教育的含义

(一)创业的含义

要准确理解和把握创业教育的含义,必须先弄清楚“创业”指的是什么。“创业”这个概念,在以前常被当作创立基业、创立根基来理解,而现在一般是指创办事业。可见,创业的含义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对“创业”这个词,不同的人可能会有各种不同的理解,如理解为有计划、有目的地做一件事情,做一件艰巨复杂或有很大风险的事情;或理解为在探索精神、事业心或进取心驱使下所进行的活动。但其实质应该都是指人们进行的开拓创造以及期望取得的显著成就。创业的这种开拓创造往往具有初创的艰难、过程展开方式方法的创新或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有新的成就等特性。因此,概括而言,当代的创业概念可以理解为:是个人从事的开创性事业,并尽量通过这个过程创造出新的产品、服务或实现其潜在的人生价值,以满足其对物质和精神的需求。

从以上对“创业”概念的理解,可以自然而然地引申出2种截然不同的创业类型,一种是个人从事的以创造新产品、新服务或进行经济增值、创造利润等为目的的企业商业活动过程,另一种则是个人从事的以实现其潜在人生价值为目的的非企业商业活动过程的开创性工作。很显然,前一种创业是以企业商业为载体,以经济增值或创利为衡量标准;后一种创业主要是以意识思维为载体,以社会形态的革新或思想观念的创新为衡量标准。对人类社会来说,这2种类型的创业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前者可使社会的物质产品不断得到丰富和多样化,使人类的物质生活越来越舒适;而后者可使人类社会的精神产品不断得到丰富和多样化,使社会形态结构越来越先进和复杂化。自从有人类社会以来,这2种形式的创业一直在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因此,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应该得到国家和全社会所有人的尊重和重视。

在探讨创业内涵的时候,要特别重视创业的主体性问题。从本质上看,创业的主体性其实就是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是主体在与客体打交道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集中体现为主体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市场经济逐渐打破了各种社会关系对人的束缚,打破了人格从属的等级关系,从而赋予了人更大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这是对人的主体性的一种还原和放大,也使创业在市场经济中获得了新生。因此,在创业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和发挥个人的主体作用,使人的主体地位贯穿于创业过程的始终。当前,我国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了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不但要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还应发挥每个人的主体能动性,依靠每个人的岗位创新或在自主创业中的创新,从而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真正的创新型国家。

在探讨创业内涵的时候,还应注重其与创新、创造这2个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创新是指推陈出新,强调在原有理论、知识、技术等基础上有所发现和有所突破;创造是指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发明新事物,强调的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发生过程,突出的是原创性;创业则是指创办事业,强调的是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开创新局面,做出新成就[3]。由此可见,创业既包含创新,又包含创造。创新和创造是创业的基础和基本内容,创业是创新和创造的载体和综合体现。创业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创新素质和创造能力的高低。当然,创新和创造可以是短时的和不连贯的活动过程,但创业应该是长时的和连续的创新与创造过程。对创业与创新、创造之间的这种关系的正确理解,将有助于对创业教育及其他相关概念的准确把握。

(二)创业教育的含义

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9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首次提出的[4]。“创业教育”概念一经提出,世界各国便纷纷展开研究并加以施行,我国也不例外。但我国许多高校对创业教育多从创业技能训练和创业知识传授的角度来理解,将创业教育简单定位为“企业主速成教育”[5]。这显然是不符合创业教育的本质内涵的。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进一步明确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关心创业技能和主动精神的培养,毕业生不再仅仅是求职者,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6]可见,创业教育应是一种开发和提高个人创业素质的教育。结合本文对“创业”概念的理解,基本可以将创业教育界定为“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个人的教育”。

尽管创业教育的定义较为简单,但其具有相当丰富和深刻的内涵。首先,创业教育必须对个人进行创业精神方面的教育。创业精神包括事业心、进取心、探索精神、冒险精神和首创精神等;简而言之,包括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2个方面。通过创业精神的教育,可使个人具有很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等心理品质。其次,创业教育还必须对个人进行创业能力方面的教育,包括从事事业(区别于“企业”)、企业、商业等规划活动以及经济增值、发展扩张等生产活动所需的基本知识的传授和相关技能的培训。当然,在进行创业教育实践时,切不可将这2个方面割裂开来分别进行。创业教育应该使个人在接受具体的创业能力教育时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具备创业精神以及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应该使个人在创业精神的驱使下更愿意和易于接受创业能力的教育。因此,这2方面的教育应是相辅相成的,共同构成创业教育的完整内涵。

二、创业教育的内容

创业教育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心理品质教育5方面的内容。

(一)创新精神的教育

创新精神是进行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并积极探求问题的内在逻辑关系的心理趋向,创新思维是一种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则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身、改变环境的创造能力和应变能力。创新精神主要体现为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提出新观点、新方法和发明创造新事物。因此,创新精神是创新人才的灵魂,是创新成功的保证[7]。创新精神的培养教育应面向所有受教育者,尽可能让每个学生的潜能和优势得到发挥,从而使其在某一个领域表现出独特的创新能力[8]。

(二)创业意识的教育

创业意识主要包括创业需要、创业动机、创业兴趣、创业理想和创业信念。创业需要和动机是创业意识的基本要素;创业兴趣是指从事创业活动的积极态度和价值取向;创业理想是指对创业计划和创业活动目标的持久向往和追求;创业信念是对创业计划和创业实践所形成的认识、看法和见解,以及坚信其真实性、有效性和可实现的心理倾向。开展创业意识教育,就是要唤醒、激发和培育人的独立意识与主体性,引导个人主动创业,将自主创业作为人生的追求,将自己的知识、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将个人的创业需要、兴趣、理想与社会需要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9]。

(三)创业知识的教育

创业知识包括专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综合性知识。专业知识是从事某一专业或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是创业的基础和起点;经营管理知识是从事经营管理工作必须具备的知识;综合性知识是发挥社会关系运筹作用的多种专门知识,其中包括政策、法规、工商、税务、金融 、保险 、人际交往、公共关系等知识[9]。创业知识教育的目的在于提供个人创业所需要的足够的知识储备和完善的知识结构,并培养个人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以适应社会需要的变化以及创业必需的知识更新与完善的要求。

(四)创业能力的教育

创业能力包括专业施展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能力。专业施展能力是人们从事某一特定社会职业所必须具备的本领,是谋求职业发展的基础;经营管理能力是对人、财、物、时间、空间的合理组合、科学运筹和优化配置的心理驾驭与逻辑运行的体现,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创业能力;综合能力包括发现机会、利用机会、创造机会的能力,收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适应变化、利用变化的能力,计划、决策的能力,社交的能力,用人的能力等,是社会关系综合开发与运筹的能力,是一种最复杂的创业能力。创业能力的教育就是使创业者具备成功创业所必须的包括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组织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等在内的综合能力[9]。

(五)创业心理品质的教育

创业心理品质是指对个人在创业实践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起调节作用的个性心理特征,包括独立性、敢为性、坚韧性、克制性、适应性和合作性等6种心理品质[10]。创业心理品质是遗传和环境2方面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可以在后天的训练中得到不断优化和强化。因此,应该从后天培养的角度出发,在创业信念、创业心态、创业意志、创业个性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多途径的创业心理品质培养和训练[11]。

三、创业教育的类型

在现实中往往存在这样一种观念,即创业教育只是传授从事某项企业或商业规划和活动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非其他。其实,这是对创业教育的一种片面理解;或者说,这种创业教育是一种较为狭义的创业教育,是一种简单的创业培训。虽然创业培训对解就业问题的燃眉之急有可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这种创业教育终究不能替代广义的创业教育。因为广义的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具有首创和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的个人。也就是说,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发个人内在的创新和创造意识,并为其由思想向行动转化提供知识和技能的支撑,而不是将每个人都培养成为成功的企业家[12]。

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创业教育在理论上的科学性和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确保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有必要根据受教育者的不同和预期目标的不同对其进行类型划分,然后再依据不同的创业教育类型来规划设计传授知识和培训内容的不同广度和深度。根据个人受教育背景的不同,可将创业教育划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3种类型。初级创业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只接受过初小文化教育的个人,这种创业教育一般为短期培训。中级创业教育的对象是接受过高中文化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个人,这种创业教育一般为中短期培训。高级创业教育的对象主要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个人,这种创业教育一般为长期培训。

其中,高级创业教育应该是目前世界上创业教育的主流类型,也是我国开展创业教育的主要类型。我国有近2000所高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多种类型,如根据办学目标的不同,这些高校可以划分为研究型、教学型、服务型3种类型[13]。高校办学目标和性质不同,其创业教育的目标也应有所不同。有鉴于此,高级创业教育可进一步细分为创新创业教育、创办创业教育和岗位创业教育3种。研究型大学应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在进行扎实的专业教育的基础上,侧重于培养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力求培养符合时代最新要求的高端人才,而创新性正是这类人才的人格特征。教学型大学应开展创办创业教育,实行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并切实加强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心理品质的培训,使所培养的人才成为主动就业和创办新企业以增加新岗位的主力军,而开拓性应成为这类人才的人格魅力。服务型大学应进行岗位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应结合生产实践的特点,加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个人在工作岗位上开创自己人生事业的岗位创业意识教育,培养社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这些人才将是生产岗位技术革新的中流砥柱,也是自主创业不容忽视的力量。

四、创业教育与其他几个相关概念的辨析

(一)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一种以开创性个人为培养目标、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14]。创业教育则是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个人的教育。通过对比不难发现,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之间的关系在本质上应类似于创业与创新的关系;也就是说,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在内容上应是相辅相成的,创新教育是创业教育的最核心内容,创业教育则是创新教育的基本载体和表现形式,两者是辩证的统一体。不过,创新教育只是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只为创业成功提供内在动力和可能性,而创业要真正成功还需要大量的与创业相关的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因此,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虽然在内容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2者却不可以等同或相互取代。

(二)创业教育与从业教育、就业教育

就业教育是指为提高个人的就业能力、促使其获得就业机会而进行的一种综合教育。其以解决受教育者的就业问题作为直接目的[15]。

现在一般认为,就业应包括从业和创业2个方面。从业教育就是培养能胜任现有工作岗位需求的专业人才。而创业教育培养的是具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专业人才。因此,创业教育和从业教育都应该从属于就业教育。不过,创业教育是一种与新的就业形势相适应的教育,更加注重培养个人的创新性和创造性以及主动性和开创性,强调个人积极主动地应对社会变化,谋求个人更大的发展空间,或以自己的创新成果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最大化。而从业教育只重视个人对现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并不重视其创新性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三)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

专业教育也称为专门教育,是培养各级各类专业人才的教育,是侧重于传授某方面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教育。专业教育强调的是对现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传承,其目的是为就业打基础做准备;而创业教育是把培养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置于中心地位,其目的是实现主动性就业和在就业后进行开创性工作。因此,专业教育是基础,是创业教育的起点。创业教育必须依赖于专业教育,必须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创业教育又不仅仅局限于某种专业教育,它需要对各类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整合与优化而使其服务于该专业教育,从而提升个人在该专业领域的就业能力,甚至是跨专业就业的能力。因此,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对专业教育的一种强化与拓展。在专业教育中体现创业教育,将创业建立在专业施展的基础上,是创业教育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原则。

[1]孙静月,费春桃.高校全过程全方位开展创业教育的思考[J].学习月刊,2010(5):88-89.

[2]李银香.人的主体性与“思政”课教学新模式[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22(8):84-87.

[3]郑红宇.创业教育的价值理念辨析与改革举措探讨[J].创新,2009(6):61-64.

[4]鲁凤宇,赵培军.创业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念[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3):36-38.

[5]李涛,刘明永.论创业教育的内涵与价值[J].教育探索,2009(8):144-145.

[6]曹瑛.创业教育: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时代诉求[J].煤炭高等教育,2009,27(4):38-40.

[7]赵晶.试论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114-115.

[8]陈妙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心理学基础及其启示[J].职业时空,2010,6(10):146-148.

[9]聂翔.新时期创业教育的内容目标和方式[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08,29(5):301-303.

[10]唐海波,王瑜萍.谈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途径[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1(1):56-58.

[11]唐烈琼.培养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内容和途径[J].中国高教研究,2002(8):76-77.

[12]陆艺.从就业教育到创业教育:高校专业教育的路径转向[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14(1):63-66.

[13]王辉,刘海军.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目标的思考[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1(1):62-65.

[14]董廷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浅析——以兰州大学为例[J].出国与就业,2010(6):65-66.

[15]洪波.从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转变 深化高职素质教育[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3):77-79.

猜你喜欢
能力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幽默是一种能力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