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成庆,潘慈敏,章日亮,祝国存
(1.浙江省兰溪市农业局,浙江 兰溪 321100;2.兰溪市上华街道农技站,浙江 兰溪 321100)
近年来单季稻受褐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曲病、纹枯病等病虫害危害严重,有的年份个别病虫已暴发成灾,导致农药使用量居高不下,农药滥用现象时有发生。为了准确了解当前单季稻生产中农药使用情况,并为今后科学、安全、合理制订农药精准防治对策,有效指导病虫害防治,我们于2009年对兰溪市单季稻农药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调查采用定户记录与田间调查2种方法。定户记录,全市共200农户,发放病虫防治档案,定点户从水稻移栽至收割结束,记录全季农药购买与使用时间、种类、数量、价格、防治面积等内容。田间调查在7-8月病虫害防治期间,对正在防治病虫农民进行调查,调查记录内容同上。同时与4个开展精准用药防治的示范区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2009年全市农户单季水稻病虫防治次数平均为8.6次,最少5次,最多12次,均占农户比例2%,防治9次的比例最高,为78%,防治8次占6%,防治7和10次各占4%,防治6和111次各占2%。
按单季稻全生育期145~155 d计,扣除秧苗期25 d,本田生长期为120~130 d,平均8.6次防治间隔时间为14.0~15.1 d,防治次数最多农户间隔10.0~10.8 d,次数最少农户间隔24~26 d。反应了不同农户防治频率相差很大,不同防治次数与水稻产量的统计表明两者无相关性。结果也表明了当前水稻病虫防治次数尚有较大下降空间。
根据调查统计,全市水稻病虫防治中共使用了145种商品名农药,农户记载中出现了111种,田头调查中新出现的商品名农药34种。在145种商品名农药中含有原药31种,原药种类为商品名数量21.4%,其中吡虫啉的单剂商品名16种,占所有商品名的11.0%,另有复配剂10种。
各农户单季水稻使用农药种类平均为9.7种,最少3种,最多16种。从水稻病虫防治单次用药种类统计,单次防治使用农药最少的1种,占农户比例4%,最多的使用达8种,占农户比例2%。使用3种的比例最高,占农户比例34%,4种、2种、5种、6种、7种、8种占农户比例分别为26%、12%、10%、10%、2%和2%。相同原药(不同商品名)重复混配现象时有发生,占调查次数20.2%,这与当前农药商品名繁多有关。
根据定点农户记载统计,单季稻病虫防治每667m2用药量 (折纯)平均达942.3 g,最低156 g,最高1893.2 g,以药量700~800 g农户最多,占调查总数40.0%,其次为801~1000 g农户,占32.0%,1001~1200 g农户占 12.0%,≥1201 g农户占10.0%,<600 g农户占6.0%,。
在施用农药中,杀虫剂用量最大,全市平均每667m2(折纯)889.5 g,占农药总用量 96.2%;杀菌剂平均52.8 g,仅占总量3.8%。杀虫剂中每667m2使用频率最高的农药依次为噻嗪酮、三唑磷、毒死蜱、氟虫腈、敌敌畏、吡虫啉、杀虫双、杀虫单,分别为 3.5,3.0,2.5,1.5,1.5,1.3,1.0和0.5次。杀菌剂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农药依次为井冈霉素、三环唑、三唑酮、多菌灵,分别为2.5、1.5、0.9、0.5次。
杀虫剂中用药量最高的为敌敌畏、三唑磷、毒死蜱、噻嗪酮、杀虫双,平均每667m2用药量分别为350.0,150.0,109.1,81.4和74.6 g;杀菌剂中用药量最高的为井冈霉素、三环唑、多菌灵、三唑酮,平均用药量分别为55.5,11.2,8.0和3.6 g。
结果表明,当前农药使用偏高,部分农药使用次数偏多,尤其是杀虫剂,反映了当前农药使用不合理状况,仍有37.6%农户每667m2用药量 (折纯)高于1000 g,噻嗪酮、氟虫腈一季使用次数平均多达4.6和4.2次。
根据调查统计,全市水稻病虫防治每667m2药本平均为102.0元,最低89.5元,最高185.5元,从单季稻防治成本调查结果来看,农户防治成本90~110元的比例最高。病虫单次防治成本统计结果,平均每次11.9元,最低7.5元,最高35.0元。从单季稻平均单次每667m2防治药本统计来看,农户单次防治成本在9~12元的比例最高,占34.5%,其次为11~15元和20元以上,比例分别为20.5%、19.5%。
据4家精准用药防治示范区防治成本、用药量统计结果,示范区内平均防治5.5次,较全市农户平均减少3.1次;每667m2用药量 (折纯100%)626.6 g,较全市平均942.3 g减少33.5%;平均防治药本112.0元,较全市平均102.0元增加9.8%,增加药本10.0元;以每次每667m2用工15元计,节约人工费46.5元。2项合计节约成本36.5元。
不同农户间防治次数和农药施用量差异很大,一季水稻防治次数最多的高达12次,最少仅为5次,相差2.4倍,农药每667m2使用量最高达1893.2 g折纯),最少仅为156 g,相差12.1倍。记载产量统计表明,防治次数与产量无相关性,这也表明当前的病虫防治次数和用药量可以大幅缩减,防治技术可以进一步改进。为达到农药减量控害、保护生态的目的,根据调查统计结果,我们必须加强的工作有如下几方面。
加强病虫害监测与预报。加强病虫害监测,准确预测病虫发生趋势和发生程度是指导防治基础,也是避免农户盲目用药,减少用药次数的一个基础。
加强宣传培训力度,充分发挥病虫情报指导作用,提高植保技术到位率。一方面要在传统发布渠道基础上扩大发布面,开拓电视可视化预报渠道等,使病虫情报的防治虫期、用药配方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以提高植保技术到位率,可有效减少农药滥用。另一方面加强新技术宣传,如噻嗪酮、氟虫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等均为高效农药,一次使用药效期长达20~30 d,而农户实际使用平均一季多达4~5次,显然浪费农药,频繁超量使用不仅增加生产成本,还带来环境污染,加速害虫抗药性产生。
增加政府对植保科研经费投入,加大植保新技术试验推广力度,近年的农药施用量居高不下与病虫大发生有关,也与植保新技术研究跟不上耕作制度和病虫发展变化有关。如水稻后期敌敌畏使用量上升与近年褐稻虱对吡虫啉产生抗性后导致爆发有关;前中期水稻病虫防治次数过多与稻纵卷叶螟大发生有关,但很大程度上也与当前稻纵卷叶螟缺乏高效长效药剂,防治指标过严有关。因此增加植保新技术研究经费投入,开展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水稻主要害虫新的防治指标试验研究,放宽防治指标,引进推广氯虫苯甲酰胺等高效长效新农药,减少防治频率,引进宣传推广植保新技术,从而达到减少农药施用次数和使用量。
加大公共植保与绿色植保理念宣传,努力把减少农药使用保障农产品安全和生态安全变成人们自觉行为,农药是有毒物质,为了高产,大量不断使用农药,不仅带来了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问题,也带来了水体与土壤环境的污染,破坏生态环境,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政府要重视并加大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宣传,引起全社会共同关注与理解,把禁用高毒农药,减少农药用量变成农民自觉行为,把保障农产品安全、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作为保障民生的头等大事来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