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俊 熊惠生
1重庆市中医院(重庆400021)
2重庆市肿瘤研究所(重庆400030)
郑卫琴主任医师长期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工作,现为重庆市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贵阳中医学院硕士生导师。郑师采用中药外治和内服相结合的方式治疗、控制癌性疼痛,取得较好疗效。现将郑师经验举隅如下。
郑师认为,作为西医药物止痛方法的WHO三阶梯癌痛治疗方案已推广应用20余年,取得了很大成绩,使我国癌痛治疗状况发生了一些根本变化 ,但受益的癌症疼痛患者所占比例并不高,离实现WHO提出的“让癌症患者不痛”的战略目标相差很远。出现这种现象,有多种因素,如医护的认识,患者及家属的认知,药物毒副反应、成瘾性等,同时,有一点很重要,即晚期肿瘤患者一般正气已虚,不任攻伐,且脾胃吸收功能减退,单靠内服药物已难以奏效;采用外治和内服相结合在控制癌性疼痛方面可以收到较好效果。
郑师指出,中医学认为气血不畅,郁而成瘀,是疼痛产生的基本机制;一般癌症患者的疼痛仍是“气血不通,久之成瘀”所致,不过多虚中夹实,本虚为主,应按气、血、阴、阳虚的程度,以及气滞、血瘀、寒、湿、痰的属性遣方用药。郑师近年来诊治癌性疼痛,除常规考虑西医的WHO三阶梯癌痛治疗方案外,结合其疼痛多兼夹气滞、血瘀、寒、湿、痰的特点,设计癌痛安膏剂在临床使用,并辅之以中药(多为小建中汤加减)内服。2005年以来,门诊、住院收治的有中、重度癌性疼痛的378例患者的观察表明,78.04%的病例(295例)疼痛可明显缓解或完全缓解,20.11%的病例(76例)为部分缓解。
郑师的经验,癌性疼痛当以温通为主治疗,不宜采用寒凉之剂;其次因癌痛患者多为晚期,多程治疗后体质差,脾胃功能差,中医内服当以建运脾胃为主,辅之以活血化瘀之剂,小建中汤可为首选;强调综合治疗,外治与内服共用,治疗体现活血化瘀、温通、温化及健运脾胃的宗旨。临床上外治给予癌痛安膏剂(生半夏 20g,生川草乌各 20g,三棱 20g,莪术 20g,血竭 20g,阿魏40g,青黛 10g,细辛 20g,蜣螂 40g,马钱子 20g,丁香 10g,蓖麻子20g。功效为化坚消痞,活血镇痛,主治各种癌症的包块和疼痛。方中阿魏、川草乌温通经脉,散寒止痛为主药;血竭、三棱、莪术,破血行气止痛;佐以蓖麻子活络通瘀。诸药合用,共达消痞镇痛之功)外敷肿块局部每日1次,每次2h;内服则四诊合参,临证处方,多为小建中汤加减。
典型病例1:患者傅某,女性,68岁,因“左乳腺癌术后、放、化疗后肝转移1年,肝区疼痛加重1个月”门诊以“乳腺癌术后,肝转移”2009年10月25日收治我科。入院症见:身软乏力,右胁肋疼痛(院外服用缓释吗啡60mg,每日3次,癌痛评分8分),腹胀剑下明显伴纳食差、厌油,双下肢轻微肿胀,睡眠欠佳,小便色黄,大便每日1次(自服车前番泻颗粒)。入院后急查血常规基本正常,舌质淡苔白,脉细。郑师查房后辨为肝木乘土、脾肾气虚夹瘀,给予小建中汤合四逆散加减口服、癌痛安膏剂外敷肝区。3d后上述症状明显缓解,继续治疗;10d后疼痛显著减轻、饮食明显增加,之后全面复查PET-CT提示仅肝右叶5cm大小肿块未见其他转移。局部给予粒子植入治疗,目前门诊随访未见上症复发。
典型病例2:患者王某,男性,58岁,因“右小细胞肺癌化疗、放疗后局部复发,咳嗽、胸背痛1个月”于2008年3月15日至本院门诊诊治。诊时咳嗽、少痰,无痰中带血,胸背疼痛不适,痛有定处,纳食差,眠可,二便调。舌质红苔少,舌底大筋瘀紫,脉沉涩。郑师辨为肺热阴虚夹瘀证,给予百合固金汤合小建中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口服,并给予癌痛安膏剂右胸疼痛处,嘱其饮食上忌辛辣刺激之物。3d后上述症状明显缓解,效不更方,继续治疗5d后患者自诉已无咳嗽及胸背痛。之后复查胸CT发现肿块仍局限,未见其他转移,患者行手术治疗后,目前门诊随访未见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