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建群 汪 联
(重庆市忠县三汇镇畜牧兽医站,忠县 404311)
仔猪水肿病是由致病性大肠肝菌所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散发性传染病。本病多发生在春秋2季,常发于健壮仔猪,瘦弱仔猪很少发生。病程短、致死率高,是养猪生产中最重要的疑难病症。近几年,仔猪水肿病对农村养猪业的危害日趋严重,治愈率低,致死率高。笔者结合工作实践,介绍了该病的诊治情况。
该病多在春秋季发生,多呈零星散发,有时呈整窝群发,断奶后仔猪多发病。与气候突变和饲料营养水平有很强的相关性,也与应激、突然改变饲料,以及环境卫生有关。笔者调查中发现,近年来养殖户全部采用全价仔猪料,有的提前补料,为了促长,又添加豆粉、鱼粉等蛋白质饲料,造成配方不合理,使仔猪营养过剩且不平衡,外加寒冷、高温等因素诱发,导致发病率大增。40日龄以内的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以零星散发为主。
仔猪水肿病是一种急性病。在该病暴发初期,病程很短,常见不到明显症状就突然死亡,有的晚间吃食正常,而夜间则死于圈中。发病稍慢的早期病猪,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没有,结膜充血。病猪体温不高或稍微偏高,心跳呼吸增快。随着病情发展,病猪行走不稳、摇摆,四肢运动不协调,有些病猪无目的走动或转圈,或盲目乱冲。有的病猪前肢跪地,两后肢直立,突然猛向前跃。当遭受各种刺激或捕捉时,十分敏感,触之惊叫,表现惊厥,突然倒地,四肢乱动,呈游泳姿势,空嚼磨牙,口流泡沫液体,后肢反应迟钝,呼吸困难,声音嘶哑,腹泻或便秘。病猪常见额部和眼睑水肿,严重时,上下眼睑间仅现一小缝隙,然后逐渐延至面部、颈部、头部而变“胖”。病程较快,最急性的仅数小时就死亡,亚急性发病猪,一般在2~3 d死亡,仅有极少数病猪能够耐过自愈。
胃底部增厚约1.5 cm,切开呈胶冻样,流出透明水肿液;肠系膜水肿,淋巴结水肿,脑实质水肿或有出血点,特别是肠系膜淋巴结充血水肿;腹腔有泡沫样黄白色渗出液;肺水肿,部分肺泡气肿呈白色;胆囊肿胀。其他脏器无明显变化。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和解剖病理变化,可以作出水肿病的初步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采取抗菌消肿,利尿解毒等措施,给每头仔猪肌肉注射10%磺胺嘧啶钠10 ml、0.5%亚硒酸钠维生素E 2 mg、呋塞米0.5 ml,注射后再按3 g/头(0.3 g/片)大黄苏打片、双氢克尿噻0.25 mg(0.25 mg/片)研细拌料喂服。不食猪要重复减半用药。保持猪舍干净、安静。
(1)搞好猪舍卫生,彻底消毒,保持猪舍干燥,防寒防暑,保持安静减少刺激。(2)控制饲料营养水平,补充青绿多汁饲料,在饲料中添加亚硒酸钠维生素E、维生素C,增加麦麸、米糠等粗饲料,蛋白质饲料减半,改善肠道环境,增强体质。(3)在母猪产前20 d左右,肌注亚硒酸钠维生素E 5 ml(每支10 ml,含亚硒酸钠10 mg、维生素E 500 IU)。最后,在母猪产前45 d,和产前15 d分别注视大肠杆菌苗,对产后14~16 d的仔猪按1 ml/头肌肉注射水肿苗。
(1)控制水肿病的关键措施是预防。因养殖户只重视猪瘟病、伪狂犬病、蓝耳病等的防疫,忽视母猪产前水肿病的防疫,该病散发不断。做好产前母猪或14~16 d的仔猪免疫非常必要。(2)加强母猪的饲养管理,增强母猪体质,驱除潜在的致病因素,使仔猪吃上健康的乳汁,并获得免疫保护。(3)加强仔猪饲养管理,保持营养平衡,防寒防暑,适时免疫接种、驱虫,增强仔猪体质,保持适当增长强度,避免水肿病发生。(4)水肿病发生同气候和饲料突变相关,仔猪补料时应注意蛋白质饲料的配比,尤其不能补给劣质发霉的饲料。(5)仔猪水肿病发生后往往治愈比较困难,所以一旦一棚猪内发现1头发病,必须将病猪、健康猪一起用药,这样才能防止健康猪发病。(6)该病是由特异血清型大肠杆菌引起的肠毒血症,当仔猪开始补料,而消化系统又不全时,各种刺激因素使肠道菌群协调机制产生紊乱,可导致该病发生。因此,治疗时选用补硒和维生素E等,有一定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