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亮
(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农业局,内丘 054200)
人工养蝎是一项细心加耐心的工作,蝎场管理的好坏与养蝎成功与否密切相关。人工养蝎要有一套较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科学记录,不断总结经验。
蝎喜阳怕光,喜潮怕湿的动物,同时还有昼伏夜出、喜钻小缝的习性,蝎子喜群居,好静不好动,有识窝和认群的习性,昼伏夜出进行捕食、饮水和交尾活动。在4~20 ℃下,4~5个月不饮食也不会死亡。出生后的幼蝎在7~10 d内可以不吃食物,靠卵黄提供营养。4~6 d开始第1次蜕皮,蜕皮后呈棕黄色,称为2龄蝎。刚蜕皮的仔蝎明显增大,在母蝎周围活动,母蝎乘仔蝎离开自身的机会,用尾刺将自己背上仔蝎蜕下的皮开掉。待清理干净后,仔蝎又重新爬到母蝎背上由母蝎继续背负。再过4~5 d后,仔蝎离开母背而独立生活,仔蝎在母背上约10 d左右。在这期间,母蝎很少活动,也不外出寻食。它的主要任务就是保护仔蝎,寻找安全环境。在这期间如若母蝎受惊,母蝎就会将仔蝎抛弃或吃掉而逃走。蝎子从生到能繁殖需经过6次蜕皮,成为7龄蝎即为成蝎,在自然环境中需要3年时间,恒温和半恒温人工养殖需要1~2年时间。成蝎可以连续繁殖5年,寿命可达8年。因此,在建蝎场蝎窝时,应尽可能地模拟蝎的野生生活环境,以利提高人工养蝎的成活率。
温度对蝎子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自然界中,温度在8~10 ℃时蝎子开始冬眠,温度在10~12 ℃时蝎子开始起蜇活动;温度在22~35 ℃之间,生长发育正常;温度在33~36 ℃时活动最旺盛,食欲也最强。生长发育快,蜕皮顺利,交尾现象也多,这是蝎子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最佳温度。当温度超过39 ℃时,蝎子处于半昏迷状态,潜伏于窝内不吃不动。温度在18~20 ℃之间,蝎子则食欲十分缓慢。温度低于10 ℃时,蝎子集聚成团,不吃不动进入休眠状态。为了提高人工养蝎的成活率,又得使蝎子快速生长,就必须解除蝎子的冬眠期,进行恒温饲养。蝎子在33~36 ℃时,活动时间最长,采食量最多,生长繁殖最快,因此,冬季应在蝎场内装上加温设备,使蝎场内温度保持在33~36 ℃之间。所以,不分春夏秋冬养蝎法养殖蝎子,采用全天候人工控制恒温在33~36 ℃。母蝎每年可产仔3胎,产仔在70只以上,第1胎仔蝎,当年可蜕 5次皮,长成为6龄成蝎,可缩短蝎子自然生长期2年,收效特别显著。
饲料要多样化,以保证营养全面。蝎子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都喜欢食用软体多汁的小动物,如黄粉虫、土鳖虫、蟋蟀、蚯蚓、鼠妇和蚰蜒等。它对新鲜的大动物的肉类也喜食,但不如活虫体爱吃和好投喂。在缺食的情况下,也可供给配好的食料作补充,在给幼蝎喂虫子时,可同时喂些西红柿、西瓜皮等水果类饲料,以充分满足蝎子的营养需求。在发现幼蝎蜕皮困难时,还要在食物中另加胱氨酸、维生素、土霉素、酵母片、食母生等,助其蜕皮生长。补饲维生素和其他营养元素。供水:用吸足水的海棉块放在小塑料盘中,再将小盘放在蝎子经常活动的场地上,最好是每天的下午6点钟洗换1次海棉和小盘,以免水质变坏,造成污染引起蝎病的发生。蝎子除从海棉块内吸收水分以外,还可以从泥土里吸取一部份水分。根据这个特性人工养蝎在做好海棉体供水的同时,还应每隔3~5 d在上午8点时,用喷壶均匀地往蝎子经常活动的场地周围喷洒清洁的可饮用水,达到泥土湿润但不积水为好,成蝎一般 3~5 d捕食1次,1次可吃掉 3 只较大的黄粉虫。不同状态下的蝎子,其捕食量也有差异。刚产过仔蝎的母蝎食欲较强,食量较大;刚与母蝎分离后的仔蝎食量也大,一般1次可以吃掉与它同等体重的食物。鉴于黄粉虫的饲养比较容易,投放蝎池中几天也不至于死亡,所以,很多养蝎户都是采用以黄粉虫的幼虫为主食,但要根据蝎子大小来投入龄期不同的虫体。投食一般均应安排在天黑前1 h进行,每次投喂量根据蝎群及蝎龄的大小适量供应。
产后约10 d的仔蝎,也就是从母蝎背上爬下来能独立生活的仔蝎,应及时与母蝎分开饲养。因为母蝎经过妊娠、分娩及背仔后,体力消耗甚大。尤其在分娩和背仔期间,多数母蝎不吃食、不饮水。当仔蝎爬下母背完成其背仔抚养仔蝎任务后就进入一个盛食期。如投食不及时或不足,有的母蝎就有可能残食仔蝎,所以及时将母蝎分开饲养也是保护仔蝎不遭母蝎侵害,提高仔蝎成活率的关键。母仔分离可将母蝎从瓶内挑出,然后母蝎、仔蝎分别放入母蝎、仔蝎饲养池或盆内分别单独饲养。仔蝎离开母体以后也进入盛食期,昼夜捕食,这时必须投入足量的小黄粉虫(如1~2龄的小黄粉虫),以满足仔蝎的需要;不然,仔蝎与仔蝎之间也会互相残食,往往以强食弱。
又称体腐病,一般全年均可发生,病程短,死亡率高。主要因饲喂腐败饲料、污秽饮水或误食黑腐病病蝎尸体感染黑霉真菌而发病。病蝎前期腹部肿胀,呈黑色,很少活动,食欲减退;继而前腹部出现黑色腐病型溃疡灶,手压可流出黑色粘液,最终死亡。
防治:
(1)保持饲料和饮水新鲜。
(2)定期用1%~2%的福尔马林水溶液对养殖区消毒。
(3)病蝎应隔离治疗,死蝎捡出焚烧。
(4)病蝎可用食母生1 g、红霉素0.5 g或小苏打2.5 g、磺胺片0.5 g或大黄苏打2.5 g、土霉素0.5 g与配合饲料500 g拌匀,喂至病愈。
(5)可用中草药五倍子,每千克体重日用量0.2~0.5 g,对病蝎进行治疗。
又称拖尾病,常发生于夏末、秋初空气潮湿期,由于长期饲喂高脂肪饲料,使蝎体内脂肪大量堆积而致。病蝎躯体光亮,肢节隆大,行动艰难迟缓,口器内有红色似分泌液的脂性粘液,发病5~10 d后开始死亡。
防治:
(1)不喂或少喂脂肪含量高的饲料。
(2)适当调节环境温度和湿度。
(3)治疗可采取绝食3~5 d或用大黄苏打片3 g、麸皮(炒香)50 g、水60 g,拌匀饲喂至痊愈。
常发生于早春和秋季阴雨连绵时期,因温度偏低,蝎体受凉而导致消化不良所致。病蝎肚大青筋,反应迟钝,食欲不振,发病后10~15 d开始死亡。
防治:
(1)保持养殖温度为25~39 ℃。
(2)病蝎可用多酶片及食母生各18 g、磺胺片0.1 g、配合饲料100 g,拌匀喂至痊愈。
每2 000只成蝎,用土霉素2片,食母生20片,共研细面,加清洁饮用水2 500 g,搅拌均匀后,投入海绵。让海绵沾满药液,放在养殖区内蝎子经常活动的地方,让蝎子自由吸饮。每7天这样做1次,每次连续做3天。可防治各种蝎病。
每1 000 g黄粉虫,用土霉素2片,食母生20片,共研细面,加细麦麸500 g,搅拌均匀后,每隔5天喂1次黄粉虫。再用吃了药麸子的黄粉虫每隔10天喂1次蝎子,可以预防各种蝎病。
总之,人工养蝎是一个很有技术性的特种养殖项目,了解并掌握蝎子的生活习性及活动规律是养好蝎的重要条件。另外,平时还要多留心、多观察、多记录、多想办法。只要发挥优势、互利互补,相信人工养蝎的成功率定会大有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