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伦衠,徐慧中,肖伦征(通讯作者)
(1.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值夏镇畜牧兽医站;2.吉安市畜牧兽医局动物保健中心,343000)
2009年9月23 日,吉安县登龙乡彭××从外地购进2000余羽雏鸭,地面散养。雏鸭在3日龄至7日龄时生病,发病快,死亡急,经当地兽医按病毒性肝炎使用中药,在治疗的过程中陆续死亡1000羽左右。鸭群在近10天内又发病,先后死亡约200羽。禽主在10月30日送来2羽病危鸭,要求解剖。
病危鸭精神沉郁,流泪,鼻流白色粘性鼻液。食欲废绝,排黄绿色水样稀粪。消瘦,两退软弱无力,行动迟缓,头颈向一侧或向后弯曲。
3.1 实质脏器:肝脏明显肿大,呈土黄色,表面被覆一层白色薄膜,质地脆弱,散布数量不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出血斑及条状黄斑。脾略肿大,呈斑驳状。肾肿大,树枝状充血。胰有少量出血点。纤维素性心包炎。多个内脏与肋骨之间有金黄色干酪样的渗出凝固物。
3.2 呼吸道:鼻窦腔内存有黄白色干酪样的渗出凝固物。
3.3 消化道:肠道呈现卡他性炎症。
根据病史调查、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初步诊断为鸭病毒性肝炎和传染性浆膜炎混合感染症。
5.1 鸭肝毒散(中药方剂“五苓散”基础方: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按说明拌料喂服;
5.2 强力霉素粉剂:混饮 100mg/升水。
5.3 氟苯尼考粉剂:拌料 200mg/公斤料。
以上药物。连用5天。
整个鸭群当天开始用药,第二天死亡3羽鸭,第五天仅死亡1羽,之后停止死亡。11月8日电话追访,连续用药五天后,不再出现病鸭,鸭恢复正常。
7.1 鸭病毒性肝炎发病年龄在逐渐增大
鸭病毒性肝炎是鸭类一种高度致死性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病急、传播快和死亡率为主要特征。一般认为在自然感染的情况下,发病年龄仅限于5周龄以下的小鸭,特别是3周龄的雏鸭最为易感。成年鸭多呈隐性感染。笔者从近年临床实践中发现,发病年龄有逐渐增大的趋向,值得注意,如本起病例的病鸭年龄就超过5周龄。
7.2 防治鸭病毒性肝炎的关键是预防接种及抗体疗法
预防鸭病毒性肝炎发生的关键是在购进雏鸭后及时做好鸭病毒性肝炎弱毒苗接种工作,使雏鸭获得主动免疫,可保护鸭至上市出售。目前,农村大多数养鸭户却未开展过接种疫苗工作,如果鸭群感染上病毒性肝炎,各种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均无治疗和预防作用,所以一旦发生本病,早期迅速注射高免抗体,可起到治疗预防作用,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采取中西药结合双管齐下,配合使用抑制病毒的中药散剂,效果更佳。本起病例,雏鸭在3-7日龄曾发生过病毒性肝炎,当地兽医单一使用中药散剂治疗并初步控制住病情,但康复的雏鸭带有病毒性肝炎病毒,可以不断从粪便排毒,再次污染场地、饲料、水面等,加之消毒不严,使得没有免疫力的鸭再度发病并发生死亡。
7.3 鸭传染性浆膜炎继发于或并发于鸭的其他疾病鸭传染性浆膜炎是鸭的一种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危害8周龄以下的小鸭,以2-3周龄的小鸭最易感染。其特征是引起纤维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及脑膜炎等。本病的发生流行与应激因素有着密切关系,如果卫生条件差,饲养密度过大,饲料营养不均衡,缺乏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等,更易造成本病的继发或并发等混合感染。本病在急性发作期间治疗效果较好,通常用药后第二天死亡率明显下降。鸭群发生本病时,可同时混合感染大肠杆菌,或混合感染病毒性肝炎,或混合感染黄曲霉素中毒等病。本起病例为鸭病毒性肝炎和传染性浆膜炎混合感染症,综合用药后第二天死亡3羽,第三天仅死亡1羽,第五天后鸭群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