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共聚焦及电子显微镜比较干扰素β诱导的神经母细胞瘤和非神经细胞水疱性口炎病毒感染情况的变化
水疱性口炎病毒(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 VSV)复制活动对干扰素(IFN)诱导的抗病毒反应高度敏感。对敏感的培养细胞进行IFN-β预处理可使感染性VSV颗粒释放降低上万倍。但是,感染性颗粒滴度下降的机制在神经母细胞瘤和非神经细胞来源的细胞中并不相同。使用免疫荧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L929-成纤维细胞来源的细胞发现,在对照条件下,VSV基质磷蛋白(phosphoprotein, P)和核衣壳(nucleocapsid, N)随时间推移在细胞中发生堆积,并诱发象征细胞病变作用(cytopathic effects, CPEs)的形态学改变。经IFN-β预处理的L929细胞则既未见VSV 相关蛋白亦无CPEs,结果与I型IFN抗病毒保护作用相一致。使用同一技术观察VSV感染的神经母细胞瘤系细胞NB41A3时发现,对照组细胞病毒感染进程与非神经细胞类似,但是经IFN-β处理的NB41A3细胞其VSV感染进程明显减弱,于感染初期8小时内未见任何显著的VSV蛋白, 而未经IFN-β处理的对照神经母细胞瘤则检出明显的VSV 相关蛋白。为了证实经IFN处理的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内病毒体组装受损的推测,研究者使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这些细胞的超微结构。使用联接VSV特异抗体的免疫金试剂标记后发现两个细胞系间存在多个相似之处,比如病毒基质内发现含有VSV磷蛋白和核衣壳蛋白的位点。在未经处理和经IFN-β预处理的,经VSV感染的细胞内均发现了应激诱导的CPEs。非神经细胞L929细胞质膜上观察到了较神经母细胞瘤NB41A3细胞具有数量更多的跨膜出芽VSV病毒体。经IFN-β预处理和VSV感染的L929细胞质内既未发现病毒粒质也未见病毒蛋白表达。相反地,经IFN-β预处理和VSV感染NB41A3细胞则表现出了VSV感染的证据,即极低频率且规模较小的,病毒磷蛋白和核衣壳蛋白阳性的病毒颗粒。未经IFN-β处理的L929 细胞和NB41A3细胞在感染VSV后获取的VSV病毒颗粒在大小和形状上无统计学差异。经IFN-β预处理的NB41A3细胞经病毒感染后,虽然部分VSV病毒体大小和形状与未经IFN-β处理的细胞获得的病毒体相似,但是,确实从经IFN-β预处理和VSV病毒感染NB41A3细胞取得的病毒体中发现了部分多形性病毒颗粒。这种异质性提示,IFN-β在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内使病毒装配异常是其发挥抗病毒作用的机制之一。
DNA Cell Biol, 2010, 29(3):103-120(王皓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