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血常规临床意义

2011-02-11 21:39:48李国梅边雯雯
中国医药指南 2011年21期
关键词:乙脑乙型比率

李国梅 边雯雯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山东 淄博 255400)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epidemic encephalitis B),是经蚊虫叮咬传播的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本病常在夏秋季流行,猪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以往患者多为10岁以下儿童,近年来,由于儿童预防接种的普及,乙脑病人已由儿童转向成年、甚至老年人。查阅文献及病例报道,成人发病病例逐年增多,与老年人体质差及未接种疫苗有关。目前本研究通过分析8例成年患者血常规临床特点,探讨血常规对流行性乙型脑炎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人民医院2008至2009年收治的8例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血常规特点。男3例,女5例,年龄41~74岁,平均60.25岁,血常规均在发病2周内检测1~3次。临床均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在38~40℃之间,病程2~3d开始逐渐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不同程度意识障碍(7例)、精神异常(1例)、言语不清(5例)、肢体瘫痪(6例)、抽搐(1例)、脑膜刺激征(7例)。所有患者均经脑脊液穿刺细胞计数 、血常规检测及酶联免疫试剂检测乙脑IgM抗体测定,影像学检查(5例脑MRI检查,3例头CT检查)。

2 结 果

2.1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4~10)×109/L者2例,增高(10~20)×109/L者6例;中性粒细胞比率正常(正常值45%~77%)者2例,增高者6例;单核细胞比率升高3例,正常5例;淋巴细胞比率降低(正常值20%~40%)8例;嗜酸性粒细胞比率下降(正常值0.5%~5%)者8例。脑脊液检测:脑脊液外观透明8例,细胞计数(0~10) ×106/L者2例,(11~100) ×106/L者5例,(100~500)×106/L者1例;糖正常8例;蛋白正常6例,轻度增高2例;氯化物正常7例,稍低1例(患者血氯偏低)。血清学检查:乙脑特异性IgM抗体阳性者4例,阴性者4例(均为重症流行性乙型脑炎,1~2周内均化验2次)。

2.2 影像学检查

5例颅脑MRI检查者病灶均累及脑干、丘脑,其中双侧丘脑受累者3例,同时累及基底节区3例;病灶均为长T1长T2异常信号,DWI像示高信号。2例头CT检查者中1例病灶累及双侧基底节区,为低密度改变,1例未见异常。

3 讨 论

带有乙脑病毒的蚊虫叮咬人体后,病毒进入体内,先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繁殖,然后侵入血循环造成病毒血症。绝大多数感染者不发病,而呈隐性感染。当侵入病毒量多、毒力强、机体免疫功能又不足时,病毒突破血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并繁殖,由病毒对神经组织的直接作用和免疫性损伤而引起脑组织病变。其病变广泛存于大脑以至脊髓。但主要位于脑部,以大脑皮质、间脑、中脑等处为著,小脑皮质、延髓及脑桥次之,脊髓病变最轻,常仅限于颈段脊髓。其临床特征为:急性起病,有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与脑膜刺激征等表现,重症者伴中枢性呼吸衰竭。严重感染者病后可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病死率达20%~50%[1]。乙脑的临床诊断主要依靠流行季节、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尤其是颅脑MRI)的综合分析,确诊有赖于血清学和病源学检查。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现在已有多种化验检查方法对流行性乙型脑炎诊断有帮助,如酶联免疫法特异性IgM抗体检测、补体结合试验 、血凝抑制试验 、中和试验、白细胞粘附抑制试验、E蛋白单克隆抗体、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S-100蛋白、髓鞘碱性蛋白测定等;其中仍然以酶联免疫法检测IgM抗体为主要方法,IgM抗体早期可出现,在3周内阳性率可高达70%~90%[2],恢复期血清中抗乙脑病毒IgG抗体或中和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大于4倍升高者或者急性期抗乙脑病毒IgM抗体阳性者,或检查到乙脑病毒抗原、特异性核酸者均可明确诊断[3]。但IgM抗体化验检测等需要耗费时间,且重型患者血清检出率较低,需反复检测。

在我们人体内白细胞总数和种类、白细胞的百分比是相对稳定的(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为:中性粒细胞50%~70%;嗜酸性粒细胞0.5%~5%;嗜碱性粒细胞0~1%;淋巴细胞20%~40%;单核细胞为3%~8%)[4]。机体发生炎症或其他疾病都可引起白细胞总数及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发生变化,因此检测白细胞总数及白细胞分类百分比是感染性疾病的辅助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病毒感染常见白细胞总数减少、正常或轻度升高,淋巴细胞比率增高;嗜酸性粒细胞一般认为在抗寄生虫感染及I型超敏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根据文献总结,多认为乙脑感染后血常规改变为血象、白细胞总数升高,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未提及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改变有什么特点。研究本组病例,8例中2例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率始终正常,余6例白细胞总数一般在(10~20)×109/L,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比率可增至80%以上,8例患者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比率均下降。归结其特点为血象、中性粒细胞比率增高或正常,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比率均降低。因病例数较少,缺乏统计学价值,这一特点是否具有普遍性需临床大规模调查研究以进一步证实。

在乙脑流行季节时期,临床高度怀疑本病的患者,在相关特异性化验未出结果或假阴性、未行影像学检查情况下,乙脑诊断有一定困难,而血常规化验却有其快捷,对诊治具有指导性意义的优点。

总之,在综合流行季节、临床表现资料分析外,在排除其他引起血象升高的其他疾病外,血常规的快速检测以及特殊改变特点,对乙脑的诊治有着重要意义。

[1] 彭文伟.传染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61.

[2]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82-284.

[3] 杨绍基,任红.传染病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6.

[4] 姚泰.生理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56.

猜你喜欢
乙脑乙型比率
一类具有时滞及反馈控制的非自治非线性比率依赖食物链模型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分析、诊断和防治
患有癫痫不能接种乙脑疫苗?
健康儿童乙脑抗体水平的调查研究
一种适用于微弱信号的新颖双峰值比率捕获策略
初夏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防治措施
初秋谨防猪乙脑
一起猪乙型脑炎病的诊断与防治
家猪链球菌病和乙型脑炎的防治
比率和比例的区别
海南医学(2010年17期)2010-03-21 07:4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