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乾 池 泳
(河南省周口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河南 周口 466000)
1.1 研究对象
为周口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间诊断为脑梗死的住院患者,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为57岁。所有患者均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并排除颅内出血的病例。入选患者入院后(48~96h)临床神经功能评分均有明显增加,临床症状表现为进展性。
1.2 所有患者病情进展后均采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生产的64排CT扫描仪行颅颈联合CTA检查。检查过程中均未发现有对比剂过敏现象发生。
一侧颈内动脉末端严重狭窄(>70%)18例(30%);大脑中动脉水平段严重狭窄(50%~70%)14例(23.3%);一侧颈内动脉不显影5例(8.3%),考虑狭窄>90% 或闭塞;大脑中动脉M2段狭窄(>50%)8例(13.3%);基地动脉远端狭窄5例(8.3%);大脑后动脉狭窄7例(11.6%)未发现大动脉异常者3例(5%)。所检查到的血管异常均为此次急性缺血梗死的责任血管,有严重狭窄的患者占入组患者的90.5%。
缺血性进展性卒中是临床常见的卒中类型,该类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的进展致使患者症状加重控制困难,常导致患者预后不佳、致残率和(或)病死率增高。目前缺血性卒中的进展机制欠清,推测可能的机制: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失稳定,血栓形成并持续释放;②原位血栓形成后的扩展延长;③脑缺血后神经元急性及迟发性坏死;④脑供血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后侧枝循环形成不良,血液动力学异常促进卒中的进一步进展;⑤血液成分的变化促使临床症状恶化等。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发展与动脉壁病变密切相关,动脉壁的病变是血栓形成的关键因素[2]。如果没有动脉壁的异常,其他血液成分变化或单纯血流动力学变化一般不会导致脑动脉的血栓形成,动脉壁的完好性是避免血栓形成的关键。动脉壁一旦发生病变在其他因素的促使下可诱发血栓形成致使临床症状持续恶化。通过对60例进展性卒中患者的CTA结果进行分析我们观察到多数(90.5%)进展性卒中患者存在严重的动脉壁病变:严重的狭窄或闭塞。血管狭窄的部位是临床严重程度决定因素之一[3],我们认为血管狭窄的部位与狭窄程度是卒中进展的基础因素。特定脑血管部位的狭窄易促使临床症状进展,此特点为临床医师对患者的临床预后评测提供依据[4]。CTA作为脑血管基础评估工具之一具有方便、无创、快捷、准确的特点。CTA评估结果对临床治疗、预后评测据有明确的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1]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6-381.
[2] 李大年.现代神经内科学[M].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38-239.
[3] Kim JS,等.颅内动脉粥样硬化[M].黄家星,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1-72.
[4] 张清,杨志宏,伍建林,等.大面积脑梗死再灌注损伤的磁敏感加权成像与临床对照研究[J]. 磁共振成像,2010,1(1): 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