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聚
(河南省宁陵县人民医院放射科,河南 宁陵 476700)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一种致残性骨病,临床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早期诊断对患者的治疗及关节功能的维持具有重要价值。就宁陵县人民医院近几年收治确诊的,按ARCO分期属Ⅰ~Ⅱ期的患者共18例作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早期各种影像检查的价值。
本组18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男12例,女6例,年龄18~55岁,平均45岁,病程3~12个月,有用激素药物史患者10例,长期饮酒者5例,外伤史2例,不明原因1例。主要症状:髋关节疼痛,下肢酸痛,呈间歇性。
分别选用CR、CT、MRI 3种检查方法进行对比检查。
Ⅰ期CR表现:股骨头内出现斑片状密度增高区,局部骨小梁结构可变模糊。CT示股骨头内簇状、条带状和斑片状高密度硬化影,边缘较模糊。MRI示:T1WI呈线样低信号。Ⅱ期CR示在Ⅰ期所见的相对性密度增高区域周边出现弯曲走行的真正高密度硬化边。CT示:股骨头前上部高密度硬化周围和边缘部出现条带状或类圆形低密度区,内为软组织密度。MRI示:T1WI尚未低信号,T2WI亦为低信号或内高外低两条并行信号带,与CT上的硬化带或并行的透光及硬化带相对应,此即为双线征。
CR Ⅰ期2例,Ⅱ期7例,阳性率50%。CT Ⅰ期4例,Ⅱ期10例,阳性率77.8%。MRI:Ⅰ期7例,Ⅱ期10例,阳性率94%。
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股骨头血供障碍所致,其发生原因主要与髋关节外伤后,过量长期应用激素,酒精中毒,高脂蛋白血症,潜水病,高雪病,放疗,动脉硬化等有关,少数无明显原因[1]。
Ⅰ期为缺血所致的骨内细胞坏死崩解,骨细胞所在的骨陷窝空虚。Ⅱ期:周围正常骨内肉芽组织增生,并沿骨小梁间隙向死骨浸润。一方面可与坏死骨小梁表面形成新骨,另一方面又可将坏死骨组织部分吸收[2]。
按国际骨循环协会推荐的ARCO分期方法,共分5期:0、Ⅰ、Ⅱ、Ⅲ、Ⅳ.期。本组主要研究Ⅰ、Ⅱ期病例。
CR示:股骨头内出现斑片状密度增高区,局部骨小梁结构可变模糊。CT示股骨头内簇状、条带状和斑片状高密度硬化影,边缘较模糊。MRI示:T1WI呈线样低信号。Ⅱ期CR示在Ⅰ期所见的相对性密度增高区域周边出现弯曲走行的真正高密度硬化边。CT示:股骨头前上部高密度硬化周围和边缘部出现条带状或类圆形低密度区,内为软组织密度。MRI示:T1WI尚未低信号,T2WI亦为低信号或内高外低两条并行信号带,与CT上的硬化带或并行的透光及硬化带相对应,此即为双线征[3]。
总之,CR、CT、MRI三者敏感性比较,结果呈显着性差异。Ⅰ、Ⅱ期的差异性明显,所以CR早期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有一定限度,虽然CR对早期缺血性坏死敏感性较低,但其操作简便,费用低,在显示股骨头全貌,骨关节面,关节间隙方面优于CT和MRI。CR可作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首选检查和随访手段。CT是横断连续观察,图像无重叠,可清晰显示病变的形态、大小、位置,能显示CR不能检出的小病灶,可弥补CR检查的某些不足,对股骨头坏死骨的改变敏感性高。虽对病变的早期较难做出准确诊断,但仍是常用的检查方法。MRI能灵敏反应组织的细胞含水量变化,因而可早期显示股骨头骨髓腔内骨髓水肿、坏死及肉芽组织浸润,但对骨质的细微结构改变有时不如CT,对CR、CT检查未发现异常而临床高度怀疑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例最后依靠MRI进行确诊。通过本组的回顾性分析研究,笔者认为MRI是早期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最敏感,最准确的检查方法。
[1] 姚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像学评价[J].临床放射学分册,2000,23(4):206-208.
[2] 单宗滨,赵建修,周文达.成人股骨头无菌坏死的CT诊断[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04,3(2):73.
[3] 余开湖,冯敢生,郑传胜.DR、CT、MRI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和分期中的价值[J].临床放射杂志,2004,23(2):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