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明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生工作部(处)副(部)处长兼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吉林 长春 130017)
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就业瓶颈探析
赵树明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生工作部(处)副(部)处长兼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吉林 长春 130017)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难度也不断加大,笔者就目前形势下导致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就业出现瓶颈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能深层次的挖掘并解决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提高就业率。
中医药院校;就业;瓶颈;对策
近年来,随着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中医药院校的毕业生就业难度逐渐增加,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现就各种导致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就业瓶颈现象的原因以及对策进行分析与探讨。
自1999年全国高校开始扩招以来,随着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形成,全国中医药院校的学生人数也急剧增加。以我校本科学生为例,2000年招生人数为644人, 2010年招生人数为2145人,十年间增幅为233%。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近十年来学校入学人数逐年的剧增,导致学生就业压力增大。
学生就业是受市场引导和调节的。学生在校学习了四或五年的医药相关专业知识,在时间、精力和财力上投入了很多,在校期间学生早已对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充满了期盼与渴望,希望自己将来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对口,并且尽快在几年内将学习期间所投入的成本收回。但事实上,学生在面临就业时,却发现所招聘的工作岗位并非都是自己认为理想的,毕业生很难接受这样的现实,短时间内无法转变在头脑中早已形成的理想化就业观念,从而导致部分学生出现“有业不就”的现象。
中医药院校由于专业特点,课程体系以中医药为主,核心是中医古籍经典,学生应下大力气刻苦专研专业基础知识,并不断进行临床实践,用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来指导临床实践。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娴熟的临床实践能力本应成为中医药专业学生就业竞争的资本。但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较弱,不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致使他们不能顺利就业。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法》要求,“具有高等学校医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试用期满一年的”方可参加职业医师考试,通过后才有资格行医。这就说明,应届本科毕业生至少在毕业后一年内不具备从事医疗活动的资格。迫使一些有用人需求的医疗机构只能聘用已经取得职业资格的医护人员,这就严重影响了中医药院校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
中医药院校毕业生供需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专业供需不平衡、地区供需不平衡和医疗机构需求与毕业生总量不平衡等几个方面。在专业方面,护理学、针灸推拿学、市场营销等专业需求旺盛,但毕业生少,中医学专业和人文类专业毕业生多,但需求相对较少;经济发达地区相对经济落后地区和农村对毕业生的需求小且要求高,而毕业生工作意向却大多倾向于经济发达地区,真正到偏远或农村基层工作的人并不多;随着医疗卫生系统机构改革的逐步深入,精简机构后使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吸纳能力大幅下降,增加了中医药学生就业的难度。
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存在误区,盲目提高用人标准,不仅挑学生的专业和学历层次,而且要挑学校、甚至挑性别,无节制地提高进人规格,本科生就可胜任的职业岗位,现在却要求“硕士以上学历”,造成人才浪费与人才资源的相对过剩,从而出现了就业难现象。另外,受地方医疗改革的影响,不少医院宁可返聘退休的专家也不愿意接收新毕业生,重视短期效益,忽略人才培养与结构对医院发展的长期效应,导致毕业生进入基层医院也是困难重重。
学校应把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中,从大一开始,针对不同年级开设不同的就业指导课内容,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教育紧密结合,教育学生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择业观,把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与国家建设发展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到基层就业,到西部就业,到最能发挥个人才智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中医药院校的课程设置有待进一步改革,中医药学是一门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学科,应加大对学生专业理论课和临床实践课的投入,着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为学生的就业奠定良好基础。学校应根据学生就业市场的导向来适当调整学校各专业招生结构,适当调整教学计划。中医药院校的特点决定学校应将招生数量控制在一定的比例范围,把中医药专业办成精品专业、在社会上有竞争力的专业。
政府应对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在生活、工作、待遇上提供充分的政策保障,确保毕业生能安心踏实地在基层工作。政府应对现有的中医执业资格考试制度进行改革,允许中医类院校学生在毕业时报考执业医师,经考核合格者获得准中医师执业资格。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毕业后到医院或其他医疗机构就业,也可根据自己专业特点,创办中医诊所或从事有益于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社会工作,这对国家、学校和学生都是有利的。
学校应充分培育毕业生就业市场,本着“立足省内,辅射省外,稳固老客户,开发新单位”的原则,主动走出去,不断挖掘并拓宽就业渠道,建立稳固的就业基地。充分发挥校友资源优势,在全国一、二线城市建立了就业联络站,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组织开好学校就业洽谈会,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供需平台,提供较为充足就业岗位,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来共同关注,如何促进并保障中医药院校毕业生更好地就业,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是值得所有中医药院校就业工作者共同探讨和研究的一个课题。
R197
A
1671-8194(2011)25-037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