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桂华 周秀玲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慢性结肠炎是非特异性炎性肠病的一种,具有发病缓、病程长、易复发和难治愈等特点,在中医范畴,属于“便血”和“泄泻”,口服药物治疗常因引发胃肠不适而影响到疗效的发挥,我院通过对慢性结肠炎患者施以中医护理干预,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2008年1月到2010年5月间,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共收治121例慢性结肠炎患者,其中64例男性,57例女性,年龄21~66岁,平均年龄45.1岁,全部施以中药保留灌肠处理,并在此基础上按照辩证护理和整体原则对患者进行穴位、心理、饮食及按摩等方面的中医护理干预。
本病患者常因病程长、疗效慢及预后不良等原因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变化,因此,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心理干预,详细解释灌肠的优点、操作、预期和注意事项,说明相较于全身用药,局部用药的优势更为明显,可有效增加药效和减少对胃肠的刺激,同时要积极向患者灌输保健常识,保持良好心态、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肛周部位的卫生,防止感染,保持良好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维持大便通畅等,并定期随防,及时掌握患者预后情况,以充分获取患者的信任和支持。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具有直接作用于患处、疗效确切、肠道吸收好、创面愈合迅速及对胃肠刺激小等方面的特点,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为进一步巩固临床疗效,还要施以特定的临床护理干预:
2.2.1 患者在治疗前要排净大小便,同时做深呼吸以缓解紧张情绪,进而提高插管的成功率和减轻相应痛苦,通过肠镜详细对患处进行观察,以确定合理的体位,由于大部分患者的临床病变部位在直肠和乙状结肠,因此最好采用左侧卧位进行灌肠,在处理完毕后将臀部抬高,以保证药物长时间作用于患处,提高药效,在治疗期间最好再按左、右方向反复更换2~3次体位,灌肠保持2-3h即可,然后可下床活动。
2.2.2 先用双层纱布将药液充分过滤,保持药液39~40℃的最佳温度,以防烫伤肠道黏膜或对其造成刺激而促进蠕动,进而影响药液的保留和吸收。为增加保留和吸收效果,以100mL为最佳药液量。采用吸痰管作为灌肠管,用石蜡油对肛门口和导管前端进行充分润滑,并将导管按螺旋方向轻柔插入肛门,在插入同时积极与患者交谈,以缓解患者情绪和痛苦,根据患处的具体部位,选用合适的插管长度,同时要尽量减小药液推注压力,在5~10min内缓慢将药液推入体内,2次/d,两次间隔不少于8h。
2.2.3 一般灌肠要进行3个疗程左右,一个疗程后可在家进行相关治疗,因此,在住院期间,护理人员应详细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相关目的、操作、注意事项等,对患者的体位、放松技巧等进行全面指导,并在灌肠的同时向患者及家属进行示范,使之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以促进治疗效果。同时要互留联系方法,定期对患者进行随防,以及时了解治疗情况将提供及时的治疗指导。
2.2.4 随时观察患者在灌肠过程中的病情变化,根据需要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腹肌放松或中止治疗,尽量完成整个治疗过程和延长药液保留时间。
通过对穴位进行刺激,来提高反射性,并进而达到调理脾胃、舒筋通络的作用。
由于腹部有神阙、盲俞、关元、气海、中脘等要穴,因此通过对腹部的揉按可实现通畅气血、调理肠胃、促进消化吸收的功效,2次/d,以肚脐为中心,按顺时针和逆时间方向分别揉按腹部100次。
足三里是一个主要的足阳明胃经空位,按摩足三里具有补中益气、调理脾胃的作用。而涌泉穴属足少阴肾经的起始穴位,按摩涌泉穴具有养心安神、舒筋通络、调理免疫的作用。因此,要注意对二者的按摩,按150次/d对二者进行敲打,然后按2次/d,100下/次对二者进行拇指按压护理。
由于患者胃肠功能出现紊乱,营养摄入不足,因此会出现免疫能力下降、贫血、消瘦、乏力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穿孔、出血、癌变等并发症,因此要加强对患者的饮食护理,饮食搭配上应坚持高热量、易消化、高纤维、富营养、低油脂的原则,同时忌食刺激性食物和杜绝不良生活习惯。
基于整体理念和辩证施护理念的中医护理干预由于针对不同病情施以不同的干预措施,特别加强了情志、养生、饮食、起居及药物调理等方面的护理干预,因此对于慢性结肠炎的治疗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在护理的同时,更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干预,通过有效的心理督导、耐心讲解、规范操作、冷静处理等,能够有效缓解患者心理压力、加深信任度和配合度,对于中医护理的效果更能起到巨大的辅助作用。通过上述护理手段的综合运用,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促进健康的早日康复。
[1]蒋秀玲,吴玉英.对慢性结肠炎患者的中医护理体会[J].黑龙江中医药,2010,46(1):29-30.
[2]谭爱平,陈秋辉,皮茂.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126-127.
[3]龚礼敏.中医护理失眠症的研究进展[J].上海护理,2010,10(2):73-75.
[4]王苏琴.骨折卧床病人排尿困难的中医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5):457-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