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丽
(河南省安阳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职工总医院,455004)
神经性皮炎又名慢性单纯性苔癣,以剧烈瘙痒及皮肤局限性苔癣样变为特征,是一种慢性常见的皮肤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1]。笔者近几年来应用穴位注射配合放血疗法治疗神经性皮炎5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56例患者均来自门诊,其中男34例,女22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52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8年。临床表现为:好发于颈部、四肢、腰骶等部位,甚则泛发头面、躯干、四肢,开始时先感觉局部瘙痒,后出现聚集性扁平丘疹,呈圆形或多角形,大小如粟粒或高粱米粒,日久呈苔癣样变,瘙痒剧烈,夜间尤甚。所有患者均经皮肤科确诊,并在治疗后予以随访。
1.穴位注射:取穴:尺泽、曲池、血海、阴陵泉。操作:用一次性5 ml注射器抽取复方丹参注射液4 ml,穴位常规消毒,用5号针头直刺13~40 mm,有酸胀感后回抽无血缓慢注入药液,每穴1 ml,退针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片刻。两侧交替取穴,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共治疗2个疗程。
2.放血疗法:方法:取一侧耳背,先在耳背处按摩3~5 min,使耳背充血明显,在耳背上1/3区选取充盈明显的静脉,常规皮肤消毒,用消毒手术刀刀尖轻微划割,刀口长度不超过0.2 cm,深度不超过0.2 cm,使之出血1~2 ml,病情严重者可以适当多放一点血。然后在刀口上涂以少许碘酒,以防感染。最后用创可贴覆盖或无菌纱布包扎,约3~4 h后去掉,血痂待其自然脱落,两侧交替治疗。3天治疗1次,共治疗6次。治疗期间忌食牛羊肉、鱼虾海味、辛辣刺激食物。
疗效标准[1]:痊愈:症状消失,皮损消退或仅遗留少许色素沉着,计29例,占51.8%;显效:症状明显减轻,皮损消退80%以上,计16例,占28.6%;有效:症状明显减轻,皮损消退30%以上,计 9例,占 16.1%;无效:症状减轻不明显,皮损消退 30%以下,计 2例,占3.6%。总有效率达96.4%。随访1年,复发5例,使用本法仍然有较好疗效。
患者,男,40岁,2008年 7月20日就诊。主诉:颈项部皮肤红斑丘疹伴瘙痒5年。病史:患者5年前不明原因颈项部皮肤红斑丘疹伴瘙痒,曾外用多种药物及口服抗过敏药物,效果欠佳。每遇精神紧张、疲劳及季节变化时,皮损加重,瘙痒加剧。查体:颈项部约1.5 cm×2 cm大小苔癣样斑块,皮肤干燥,皮纹加深,浸润肥厚。诊断:神经性皮炎。予以穴位注射配合放血疗法治疗3次后瘙痒明显减轻,颈部红斑明显变淡,治疗1个疗程后皮损消退,随访1年无复发。
神经性皮炎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慢性顽固性皮肤病,具有病程长、易复发的特点。中医学称之为“摄领疮”或“顽癣”,乃由风湿蕴肤,经气不畅,湿热毒邪侵袭所致。热盛则肌肤起瘰;风盛则明显瘙痒;湿盛黏腻故病程时起时伏,缠绵不愈。丹参具有活血、凉血、化瘀的作用,通过针刺和药物对穴位双重作用不但能够发挥药物吸收后的直接治疗作用,而且药物的吸收能增强穴位刺激效应的强度,延长效应时间。肺主皮毛,尺泽为肺经合穴,可祛风解表;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可清泻阳明之热,并活血行瘀;血海入血分,可行血活血,祛风止痒;阴陵泉健脾利湿。诸穴相合,共奏疏风清热、健脾祛湿、养血凉血、祛风止痒之功。耳为“宗脉之所聚”,十二经脉皆通于耳,故耳通过经络全息功能作用于全身各部位,耳背刺络放血,可起到调理全身经脉、祛瘀生新、消斑的作用。两法结合运用,相得益彰,共奏良效。此疗法操作简便易行,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杨国亮,王侠生.现代皮肤病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506.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