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人体免疫系统的紊乱会产生多种疾病,而西药免疫学在疾病防治及治疗方面的应用前景不容乐观。如肾上腺皮质激素、硫唑嘌呤、环孢素A等免疫抑制剂广泛应用于免疫性疾病和移植排斥反应的治疗,而且疗效确切,但也伴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如骨髓抑制、肝肾损伤、继发性重症感染等[1]。中药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协调机体整体平衡、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疗效。现代科学研究证明[2],人参、黄芪、灵芝、枸杞、板蓝根、金银花、女贞子、益母草、蒲黄、桃仁、黄柏、川芎、甘草、马兜铃、黄精等200多种具有扶正或祛邪功效的中药,均有良好的免疫调节作用,而且对许多慢性、难治性疾病有良好治疗作用。
在不少免疫相关疾病的治疗中,急性期或活动期辅以中药治疗,缓解期以中医辨证、中药治疗为主,往往能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而且在这些疾病的治疗中,中西药有着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冬虫夏草分离出的活性成分(FTY 720)与其他免疫抑制剂西罗莫司联合用于器官移植,具有良好的协同增效作用,不仅能预防排斥反应的发生,也可逆转已经发生的排斥反应[3]。有人以昆明山海棠代替西药免疫抑制剂用于胰岛组织移植,青蒿素用于治疗盘形红斑狼疮,五味子用于治疗病毒性肝炎,均有显著疗效。目前雷公藤[4]和冬虫夏草[5]等中药制剂,已成功应用于免疫性疾病的治疗。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中药及复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最突出的优点是无骨髓抑制及肝肾毒性,为寻找新的免疫抑制药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多糖是许多中草药的主要免疫活性物质,如甘草多糖、人参多糖、黄芪多糖、刺五加多糖、牛膝多糖、党参多糖、黄精多糖、银耳多糖、枸杞多糖、鹿茸多糖、商陆多糖、虫草多糖、天麻多糖、海藻多糖、昆布多糖、酸枣仁多糖、北沙参多糖、竹黄多糖、板蓝根多糖、苡仁酸性多糖、刺参黏性多糖、中华猕猴桃多糖、白桦树多糖、花粉多糖、香菇多糖、灵芝多糖、猪苓多糖、云芝多糖、当归多糖等[6]。多糖类成分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物质基础。多糖能增加抗体生成量,提高巨噬细胞、白细胞吞噬功能,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起到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香菇多糖[7]的一种T细胞辅助剂,能诱导巨噬细胞、T细胞、NK细胞产生多种活性因子,并能激活经典的补体途径。汪慧芸等[8]用香菇多糖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童,发现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3水平都得到提升,CD3+细胞、CD4+细胞百分率显著增加,CD4+/CD8+比值也有所增加。目前,临床使用的主要中药免疫增强剂是香菇多糖,其使用量仅次于干扰素,而且还在不断增长,表明其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中药成分中的苷类化合物也是重要的免疫调节物质,如人参皂苷能加速抗体产生,使癌症患者体内的IgM2增加,促进淋巴细胞转化,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功能[9]。黄芪皂苷具有增强巨噬细胞酶蛋白合成系统功能和促进溶酶体生成的作用[10]。其他如雷公藤总苷、白芍总苷、淫羊霍苷、大豆皂苷、三七皂苷、柴胡皂苷、甘草糖苷、芸香苷、商陆皂苷、绞股蓝总苷、黄芩酮苷及黄芩素等都有免疫调节作用。
生物碱是一类来源于中草药的含氮有机物,如苦豆草中分离到的总生物碱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其他的生物碱如苦参碱、氧化苦参碱、长春花碱、长春新碱、小檗碱、喜树碱、三尖杉碱、娃儿藤碱、老瓜头总碱等,都对免疫调节有一定影响,其药理作用表现为改善微循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吞噬细胞功能等。
中药含有许多与免疫相关的有机酸(不包括氨基酸),如马兜铃酸、甘草酸及甘草次酸,女贞子中的齐墩果酸、桂皮酸,川芎及当归中的阿魏酸,白花蛇草及景天三七中的羟基桂皮酸、斑蝥酸,山茱萸中的角果酸,徐长卿中的丹皮酸等。其多数以钾、钠、钙等金属离子或生物碱结合成盐的形式存在,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一定促进及调节作用。
挥发油类是中药中的挥发性成分,一般都有香味,主要是硫化物萜类及芳香族化合物。如一般有香味的大蒜、薄荷、当归、桂皮等中药都含有挥发油,它们多具有免疫促进作用。
人类免疫器官是人体产生免疫反应和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机构,免疫器官的质量与免疫功能密切相关。程相朝等[11]证明,中药免疫增强剂可使雏鸡的胸腺、法氏囊和脾脏等免疫器官的质量明显增加,各免疫器官不同区域的T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数也明显增多。说明中药免疫增强剂对免疫器官的生长发育和免疫活性细胞的增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中药免疫增强剂对T淋巴细胞、杀伤细胞和自然杀伤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以及白细胞等免疫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中药免疫增强剂可作用于胸腺淋巴系统,诱导T细胞分化增殖,形成效应细胞,产生淋巴因子。试验证明[12],中药免疫增强剂不但可促进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的增加,而且能明显提高辅助T淋巴细胞的数量。有些中药免疫增强剂可以通过诱导干扰素生成,增强NK细胞和K细胞的活性,从而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抗感染能力。有研究表明[13],加味四君子汤、六味地黄汤、金匮肾气汤、生脉散、理中汤等能提高脾脏NK细胞的活性,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中药可免疫增强剂对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等免疫分子的水平有不同程度影响。免疫球蛋白(抗体)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分子,某些中药免疫增强剂直接作用于B淋巴细胞,使之克隆增殖,产生更多抗体,并诱导B淋巴细胞对辅助性T细胞的敏感性,从而增强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板蓝根多糖等9种中药成分[14]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抗体水平。许多中药可以通过激活网状内皮系统,诱生多种细胞因子,如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来增强动物免疫功能。
一些中药可通过不同途径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造成不同程度的抑制,目前研究最深入的是雷公藤。雷公藤对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有抑制作用,对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有明显抑制作用,能影响细胞因子TNF-α和细胞黏附分子CD14,CD18,CD54分子的表达,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21,IL-22,IL-24,IL-28等)的表达;还可不同程度抑制小鼠血清溶血素的形成,明显抑制胸腺依赖性抗原诱发的抗体反应[15]。除雷公藤外,还有很多中药可不同程度地抑制免疫,如灵芝的醇提物可抑制淋巴细胞DNA合成和T细胞增殖。水菖蒲乙B醇提取物不仅能抑制植物凝集素和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诱导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的增殖反应,并可降低IL-22及TNF-α的水平。另据报道[16],由黄柏、冰片、青黛、玄明粉等组成的清宫消炎混悬液和由益母草、蒲黄、桃仁等中药组成的清宫液,对小白鼠脾脏和胸腺的发育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老年人由于免疫功能的降低,机体的抗病能力也随之下降,易被病邪侵扰。有资料表明[17]:由于机体衰老而发生的许多老年病,如动脉硬化、肿瘤、高血压、糖尿病以及老年性感染等,均与免疫功能降低密切相关。因此,中老年人平时适当服用一些提高免疫功能的中草药大有裨益。
近年来发现,硫酸化多糖如硫酸葡聚糖、角叉菜胶、肝素、硫酸软骨素等对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IV)有抑制作用,但存在着严重的毒副作用。为此,国外近年来采用“鸡尾酒”式的复合用药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轻副反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多糖类免疫调节剂很有希望成为这类“鸡尾酒”的一种调节制剂,如黄芪多糖在治疗病毒感染时取得良好的效果,已得到广泛应用[18-19]。
目前西药对各类癌症的治疗效果不是很理想,化疗引起的不良反应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很多药物还容易出现耐药性。研究证明[20],很多中药具有抗肿瘤作用,能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中药多糖能直接抑制肿瘤细胞,可以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发挥抗肿瘤作用,还可促进机体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有效对抗化疗的毒副反应。
现已证明,机体的衰老与免疫防御功能的健全状态有密切关系。免疫系统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的适度调节,可以延缓衰老。临床从扶正固本等补益类中药中得到了多种多糖类化合物,并且证实了有些多糖确实有抗老延寿的作用。
随着过敏性疾病、自体免疫性疾病、器官移植时排异反应的增多,免疫抑制药物越来越受到重视。临床常用的免疫抑制药物如激素、环磷酞胺等,疗效虽已被证实,但只能改善症状,不能从根本上控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且毒副作用大,不能长期持续应用。与西药免疫抑制剂相比,中药免疫抑制剂有成分多样化、毒性小、副作用少、无依赖性等特点。中药免疫抑制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及肾脏疾病(主要是肾小球肾炎)已取得满意疗效[21]。
由于开发新药的周期长、投资大,国内许多公司和厂家首先考虑将中药免疫调节剂开发为具有多种保健功能的药品或食品,其名目繁多,其中大部分含中药免疫调节剂。专家预计,今后一个时期内,中药免疫调节剂的发展将有以下几个趋势:从单味中药多糖的研究向中药复方多糖体系的研究发展,从单一免疫系统作用的研究向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作用的研究发展,从药品向食品、从治疗向保健方向发展。
随着中药广泛的应用,以及研究的增多和不断深入,中药的毒副作用逐渐为人们所关注,它不仅影响中药走向国际市场,更重要的是关系到用药安全。但是,在中药免疫毒理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现有研究大多局限在初级阶段。因此,在中药免疫发展的伊始,应该同时加强中药免疫毒理的研究,并把它作为中药免疫的重要内容。
中药免疫学大量研究结果表明,中药及其方剂可增强和恢复免疫功能,可用于防治肿瘤、免疫功能低下、免疫缺陷和过敏症等,发挥免疫调节剂的作用;亦可用于治疗白血病、肺结核、艾滋病、心脑血管病、精神病等。中药免疫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整体情况看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研究水平参差不齐、对临床方药缺乏统一筛选、实验的选择缺乏统一标准甚至存在相反的报道,缺乏中药毒理学研究等。因此,今后的研究重点应放在药物与人体、药物与药物的相互作用上,这也是中药的作用特点。总之,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衰老性疾病、肿瘤、病毒感染性疾病等已成为现代医学研究的焦点和难点,“未病先防”将成为医学发展的大方向;一些免疫性疾病如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荨麻疹等有高发趋势。因此,研制新的、高效低毒的免疫制剂意义重大,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中药的研究极具开发前景,而且极具挑战性。
[1]刘高峰,王 伟,刘晶霞.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0,20(4):241.
[2]梁 薇.中药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05,21(6):674-676.
[3]汤 静,刘皋林.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免疫干预药物及机制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11):2 723-2 724.
[4]向 明,张程亮.雷公藤免疫抑制作用研究进展[J].中草药,2005,36(3):458.
[5]张 智,谢意珍,李森柱,等.冬虫夏草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2002,22(5):51.
[6]邓小红.中药免疫增强剂研究进展[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23(6):556-559.
[7]兰凤英,纪耀华.香菇多糖的药理及临床研究进展[J].吉林中医,2004,24(12):56-57.
[8]汪慧芸,郭明权.香菇多糖在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13(4):335-336.
[9]刘慧莲.人参皂甙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潍坊学院学报,2009,9(2):106-108.
[10]杨凤华.黄芪及其有效成分的研究概况[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10):1 112-1 113.
[11]程相朝,张春杰,李银聚,等.中药免疫增强剂对肉仔鸡免疫器官生长发育及免疫活性细胞影响的研究[J].中兽医学杂志,2002(3):6.
[12]李晓玉,李 俊.免疫药理学新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29-230.
[13]许冬青,王明艳,姜海英,等.五种补益中药对环磷酰胺造模小鼠骨髓、胸腺细胞周期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杂志,2002,18(5):11.
[14]孔祥峰.九种中药成分对新城疫W系疫苗免疫雏鸡血清中血凝抑制抗体水平的影响[J].畜牧兽医学报,2004,35(4):468.
[15]刘 洋,姚成芳.中药免疫抑制剂的药理基础研究进展[J].中成药,2007,29(3):412-414.
[16]Vincenti F, Ramos E, Brattstrom C,et al.Multicen tertrial exploring calcineur in inhibitors avoidance in renal transplantation[J].Transp Lantation, 2001,71(9):1 252.
[17]吴小红,刘瓦利 .中医药免疫调节的研究概况[J].2005,24(5):311-313.
[18]黄 桢.黄芪多糖的药理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2,11(5):315.
[19]金海丽,许梓荣.多糖抗病毒及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饲料,2002,9(1):5.
[20]何彦丽,苏俊芳.中药多糖抗肿瘤免疫药理研究的新思路——对树突状细胞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23(1):73.
[21]黄煦霞.中药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机理和临床运用[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2):1 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