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俊良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广东 佛山 528000)
关于我院门诊药房配发药模式的改进意见
沈俊良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广东 佛山 528000)
目的改进我院门诊药房的配发药模式,提高工作效率和患者满意度。方法将核对与发药分别进行,同时对配药环节也进行相匹配的改造。结论建立更高效的配发药系统才能满足人们对药事服务的高质要求。
门诊药房 配发药模式
随着各大医院就诊人数的大幅攀升,门诊药房的业务量已远超自身所能承受的极限,亟待建立更高效的配发药系统。但目前门诊药房的配发药模式大多不甚合理、缺乏人性化,本文将结合我院门诊药房的现状加以讨论,寻求改进措施。
我院门诊药房在2002年初应用了电脑联网的配发药模式,流程是由医生手写处方→收费电脑录入并发送药物信息→药房电脑接收信息并打印药品清单→药师调配剂→配好的药品交付前台→分窗口依次叫号→药师收取病人处方进行核对→发药。该系统还配置了大屏幕的液晶显示板,药师可在配药后把病人的流水号及姓名输入到屏幕上,方便病人了解情况。
该系统于2009年进行了一次重要升级,医生由手写处方改为电脑录入并联网收费系统,同时在医生工作站打印出处方,该处方拥有唯一的条形码,收费员无需手工输入药物信息,用条码仪读取便可完整录入。
2009年升级版的最大改进是链接了医生工作站,凸显了两大优势:(1)医生可直接了解到药品的规格、价格、是否缺药等情况,加快了开方速度,使病人的就医流程更顺畅。(2)提高了收费速度,保证了录入的准确性。以前收费员要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记忆药品代码,熟悉每个医生的手写字迹,从而使病人等候缴费的时间过长。而且收费员在判断手写处方时造成的录入错误也得到了有效抑制,降低了差错率。
现行的电脑联网模式虽然在医生工作站和收费系统两个环节都得到了改进,但整个系统的瓶颈和压力也随之而来集中在最后一环—门诊药房,如何提高工作效率迫在眉睫。
2002年以前我院的配发药模式是让病人持处方排队,配药人员逐个收方进行配发药;此模式需要的人手少、效率高,但是对由收费处产生的差错不能作出及时反应。为此,我院在2002年初引入了电脑联网,并附以后台配药前台校对的模式。由于医生工作站—收费处—药房三方联网,能及时发现并纠正收费员引起的差错。另外,后台配药前台校对的双保险模式又可以大大减少调配剂的差错。
但模式的改变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效率低下,新模式所需人手为原来的两倍以上,而发药速度却是原来的一半,特别是在病人取药的高峰时段场面极度混乱。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呢?主要是因为配药完成后不能马上进行校对,需要呼唤病人等收取到处方后才能核对。但由于种种原因(如病人不在候药大厅内或没听清叫名等),药师通常都不能及时取得处方,无法进行校对。随着时间的推移,便积压了一大堆已调配好的药品。等取药高峰来临时既要从中找寻、核对,又要进行必要的解释,容易导致场面混乱,拖延病人的取药时间引发其不满情绪,同时也增加了前台核对人员的精神压力容易引起差错。
针对前述的种种弊端,笔者提出了整改方案—将原来的核对发药环节一分为二,并利用医生工作站的链接便利,在叫号前就提前完成核对药品的工作。有效协调了整体流程,大大缓解了前台药师既要叫号找药又要核对的巨大压力,还能为核对人员营造一个专心校对的环境,显著降低了差错,提高了工作效率。
完成核对发药这一环的整改后,在不增加人员配置的情况下,配药人手就会相应减少。所以对配药环节也应进行相匹配的改造,使之环环相扣,弥补人手减少产生的继发影响。就我院目前的情况,可行方法有几种:(1)重新设计配药工作台,使药师可以更高效地调配剂,还要方便其他工作人员进行药品补给。(2)合理调整各项设备的间距,使整个配发药流程更流畅。(3)与临床医生协商,根据各病种的具体情况完善协定处方制,给药房的准备工作提供便利,同时也提高了药师的配药速度。
R95
A
1674-0742(2011)08(b)-0141-01
2011-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