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腺症的疗效观察

2011-02-10 22:22:16王丽媛
中国医药指南 2011年14期
关键词:司酮骨密度服用

王丽媛

(吉林省白城市医院,吉林 白城 137000)

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逐年上升子宫肌腺症的发病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主要表现为疼痛、月经量多。临床实践中,子宫肌腺症的治疗是困扰妇科医师的难题之一,但应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腺症的效果较好。目前,临床治疗子宫肌腺症应用米非司酮已较为普遍,但不同的用药剂量所出现的治疗效果各不相同。本研究主要探讨小剂量米非司酮对子宫肌腺症患者治疗的效果、不良反应的出现率及垂体-卵巢轴内分泌功能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白城市医院选择子宫肌腺症保守性治疗患者100例,随机分3组:治疗1组40例,其中有痛经27例,和并巧囊13例;治疗2组40例,其中有痛经21例,和并巧囊19例;对照组20例患者,有痛经13例,和并巧囊7例。上述病例3个月内均未应用任何对疾病有影响的激素类药物,无内科合并症,检查血﹑尿常规和肝肾功能未见异常。3组年龄﹑身高﹑体质量﹑孕产次及子宫大小均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随访时间分别为(29.6±1.3)、(29.2±1.2)、(28.±1.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治疗1组患者的治疗方法是服用米非司酮6.25mg/d,治疗2组患者的治疗方法是服用米非司酮12.5mg/d,开始服药时间均为月经来潮5d内,疗程均为6个月。对照组20例患者,不进行药物治疗,但定期随访以观察病情。

用药期间,复诊间隔时间为1次/月,主要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服药后痛经是否缓解、月经情况及是否出现异常子宫出血;妇科检查的重点是重要部位(如子宫后壁下段,子宫骶骨韧带,子宫直肠陷凹等)结节和附件包块是否复发;同时,必须了解患者是否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如是否出现恶心,呕吐,疲乏无力,色素沉着,低血压等;是否出现痤疮,潮热,盗汗,阴道干涩,情绪变化及体质量改变等情况的发生。用药结束后复诊间隔时间为1次/3个月。

用药前后进行3次内分泌功能测定,每次间隔为3个月。测定项目包括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催乳激素(PRL),孕酮(P)和雌二醇(E2)。用药前后进行血常规,肝功能,血糖,血脂及超声等检查,间隔时间为3个月,同时应用X线吸收法测定跟骨骨密度用药前后的变化情况。为了解子宫内膜形态学变化,治疗结束后进行诊刮。

1.3 疗效判定

治疗效果分为3级:①完全缓解:疼痛症状得到缓解,盆腔结节触痛消失。②部分缓解:疼痛程度得到减轻,盆腔结节范围缩小,结节变软,触痛减轻。③复发:原有疼痛症状复发或加重,或盆腔结节触痛进一步加重,或超声检查卵巢出现囊性肿块,内有稀疏或密集光点,持续存在时间在2个月以上。

随访间隔时间为1次/月,3个月进行治疗效果评价,并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分析

计算分类变量的出现频率,并应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推断。

2 结 果

2.1 症状和不良反应的观察结果

在治疗组中,患者服药期间均出现闭经现象,但无异常出血发生。治疗2组出现恶心的患者为25例(62.5%),而治疗1组出现恶心的患者为13例(3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组出现呕吐的患者为1例,而治疗1组未见病例出现呕吐。皮肤色素沉着、肝功能和血糖异常等不良反应在治疗组中均未见到。

2.2 内分泌功能的比较

在用药前月经第5~10d、用药后每3个月进行的3次FSH、LH、PRL、E2值的测定结果为改变;而服用米非司酮后,治疗2组血清P值明显降低(P<0.05),且用药的时间越长,减低的幅度越明显。

2.3 骨密度测定结果的比较

测定治疗组患者跟骨的骨密度变化情况表明,1组患者服用不同剂量米非司酮前、后无明显改变,说明该药对骨密度无影响。

2.4 子宫内膜形态学变化

治疗1组患者服用米非司酮6个月后,28例患者行诊刮检查,结果表明:内膜为增生期改变者27例,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者仅为1例(3.6%);治疗2组患者服用米非司酮6个月后,29例患者行诊刮检查,结果表明:内膜为增生期改变者27例,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者2例(6.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义(P>0.05)。

3 讨 论

作为雌激素依赖性疾病的子宫肌腺症,应用米非司酮治疗的作用机制为通过降低异位内膜的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水平,致使异位内膜得以退化;同时,该药物对人类子宫内膜的生长有直接抑制作用,上述两方面可以达到治疗内异症的目的。

陈必良等[1]研究发现,米非司酮能够明显抑制子宫肌腺症的病情恶化。Newfield等[2]报道,长期大量服用米非司酮,具有抗孕酮作用,可能使子宫肌腺腺体暴露于雌激素环境中,由于此时无孕酮抵抗,从而使得子宫内膜增生过长。

本文的结果表明,治疗1组40例患者口服米非司酮6.25mg/d,6个月后,28例诊刮,其中,发生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者仅为1例,(3.6%);治疗2组40例患者口服米非司酮12.5mg/d,6个月后,29例诊刮,2例发生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占6.9%,但均未发现细胞无典型增生。因此,应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腺症时,应当警惕该药对子宫内膜的影响。

[1]陈必良,马佳佳,马向东,等.米非司酮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细胞PTEN基因表达与凋亡的影响[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5,15(6):442-445.

[2]Newfield RS,Spitz IM,Isacson C,et al.Long-term mifepris-tong therapy resulting in massive benign endometrial hyperplasia[J].Clin Endocrinol(Oxf),2001,54(3):399-404.

猜你喜欢
司酮骨密度服用
预防骨质疏松,运动提高骨密度
中老年保健(2022年3期)2022-08-24 03:00:58
中药联合米非司酮及甲氨蝶呤治疗异位妊娠的护理干预
服用三七的“科学打开方式”
中老年保健(2021年5期)2021-08-24 07:06:52
天天喝牛奶,为什么骨密度还偏低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服用抗过敏药物须谨慎
如何正确服用胃药
服用降压药警惕不良反应
不要轻易给儿童做骨密度检查
用不同剂量的米非司酮对围绝经期功血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对比
改良B-lynch缝合术联合米非司酮对凶险性前置胎盘的治疗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