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敏玉 梁在益 李香兰
(延边社会脑康医院 吉林延吉 133000)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人群中精神疾病发病率不断攀升。全面开展精神科疾病健康教育,可使患者得到正规的专业指导,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预防疾病复发,保持其社会功能完整[1]。笔者通过对我院精神科住院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选择我院精神科2010年1~12月住院患者200例,年龄21~59岁,平均(30.6±6.8)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病程(2.1±0.7)年,所有患者均符合国际精神病分类第十版精神病诊断标准。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00例。2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实施方法 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与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具体为:每周一、四进行,上午、下午各1h。主要内容为:疾病的病因、治疗方法、具体症状、预防措施、康复知识、病房管理、安全、最重要的是加强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宣教。具体方式为:分发宣传册给病人及家属,在病房内办宣传栏,请恢复期患者进行现身说法。采取个别教育与集体讲课相结合方法,使患者认识自身疾病的特征、预后情况,组织患者座谈会,交流经验与感想。
1.2.2 评分方法 使用《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主管护师为评定员,评定时间为:治疗前、治疗8周后。通过与病人交谈,根据患者具体存在症状、发作频率、强度,对观察量表的30项内容进行评分。将NOSIE结果归纳为积极因素分(具体为社会兴趣、社会能力、个人整洁等社会功能)、消极因素分(精神病表现、激惹、抑郁、迟缓等精神病性症状)。
1.2.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包,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对照组为29.13±4.90,观察组为30.01±5.65,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对照组为56.11±7.81,观察组为70.50±7.82,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改善(P<0.05),但治疗后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治疗前对照组为87.13±4.90,观察组为86.01±5.65,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对照组为60.16±7.81,观察组为46.56±4.82,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改善(P<0.05),但治疗后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精神疾病的发生与遗传、个人心理特征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密切相关。精神疾病患者的行为、思维受到精神症状控制,因此常出现情感不稳定、社交能力下降、兴趣减少等现象,发病期间还会出现不同的精神症状,如幻觉、妄想、情感障碍、意识障碍、计算记忆能力下降等等[2]。随着现代医学模式及护理模式的转变,精神疾病患者的护理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护理人员不仅是精神疾病患者的管理者与照顾者,更是研究者与教育者,护理方式不再是过去的看护方式,而是从心理、生理、文化背景、社会等方面综合出发,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及生活技能[3]。在对精神病患者护理过程中,积极加强健康教育有助于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并对其疾病恢复、预防复发均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对100例精神科住院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发现,观察组在进行健康教育后积极因素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消极因素评分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实施健康教育的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在常规精神科护理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在改善精神科住院患者社会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调动患者积极性,增强心理应对能力,减轻患者易激惹、抑郁、迟缓等症状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在临床应用中值得广泛推广。
[1]许丽荣,岳淑英,李庆霞.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院外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民康医学,2006,18(9):786.
[2]朱福坚,韦锦江.精神科住院病人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及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1,16(10):629~630.
[3]石芝艳.住院精神患者健康教育疗效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2009,7(8):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