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春
(吉林省白城市红十字中心血站,吉林 白城 137000)
成分输血是现代输血发展的方向,当前用血原则更加科学合理化。在临床输血中,积极推行按血液成分针对临床实际需要用血,这是衡量临床输血水平的标志之一,也是临床输血治疗的需要。纠正了以往临床上盲目要求输全血,影响了科学、有效、安全输血的效果,出现不少输血反应。因此,笔者在实践中认识到成分输血的重要性。为在临床开展大剂量成分输血提供了科学依据,现将成分输血在临床中的应用与认识介绍如下。
2010年1月至12月共观察9752例成分输血患者,其中,男性6478例,女性3274例,年龄在6月龄~86岁之间,以青壮年居多,A型1973例,B型3170例,B型3561例,AB型1048例。红细胞悬液3013袋,新鲜冰冻血浆1086袋,冰冻血小板964袋,机采血小板64袋,冷沉淀42袋。病种98余种,包括垂体瘤、蛛网膜下腔出血、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肺出血、消化道出血、、肝破裂、脾破裂、咽喉癌、肺癌、肝癌胰头癌、胃癌、肾癌、结肠癌、膀胱癌、骨肉瘤、腰椎恶性肿瘤、子宫内膜癌、宫颈癌、失血性休克、白血病等疾病。
红细胞悬液的保存时间为2~35d,输注方法与全血相同,输注量一般为300~800mL,至少50mL但不超过3600mL。冰冻血小板的保存时间为2~180d,输注方法与浓缩血小板悬液相同,按患者的体表面积计算,输注数量应在(0.6~2.0)×1011个血小板/m2以上,输注数量在1~3次之间,但不超过4~5次,输注频率为1次/d或1次/2~3d。新鲜冰冻血浆临床输注剂量按体质量计算为10~15 mL/kg,根据病情的实际需要合理确定输注次数和数量。冷沉淀输注数量,按照体质量计算,通常轻度出血10~15U/kg,重度出血40~50U/kg,输注频率为1次/8~12h。临床上,其他血液成分输注的数量、频率与方法,应根据病情需要来决定。贫血患者可根据实际情况,输注浓缩红细胞或红细胞悬液。外科手术患者失血在1000mL内原则上不输血,1000mL以上可输注红细胞悬液,同时补充新鲜冰冻血浆;凝血机制障碍者,可根据实际需要输注冰冻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等成分血液,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实际工作中,根据输血医学和临床输血指南的具体要求和方法,进行成分血液制备和质量监控。
对外科手术患者临床输注红细胞悬液或浓缩血小板,以改善组织缺氧状态;对于贫血患者输注100~200mL浓缩血小板或红细胞悬液,使患者血红蛋白值升高10g/L,纠正了患者的贫血,改善了患者生命体征;对于失血性休克和大剂量出血的临床患者,为了纠正患者的出血状况,减少因输注含有白细胞的成分血的不良反应和对器官功能损害的问题,必须及时补充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等血液成分,以增加凝血因子。要及时输注足量的冰冻血小板,减轻或消除出血状况,大幅度降低手术感染率,因血型不合所致溶血和心脏负荷过重等反应未见报道。
在不良反应中,14例患者因输注的红细胞成分中因含白细胞抗体而出现发热反应,其中9例体温由基准值升高至38~40℃,余5例体温升至37.9℃。发现后,及时将白细胞成分用白细胞过滤器除去,再次输注成分血液制品,未见发热反应发生。7例患者因输注大剂量保存时间较长的红细胞出现血尿并持续2~12h,发现后经积极的对症治疗、改用新鲜的血液成分,血尿量逐渐减少、持续时间缩短,直至恢复正常。11例患者术中或术后伤口渗血甚至出现血液不凝,立即输注保存48h以内的血液,纠正了血液不凝现象的发生。输血时,5例患者输入后皮肤出现红斑、颜面潮红、皮疹,不经处理或对症处理后,一般在12~24h内自行消退。
成分输血在临床应用中,充分体现了科学性和优越性,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及其相应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赋予的使命,也是临床输血治疗的实际需要。成分血液具有高纯度、高浓度、体积少、疗效好和运输方便等优点,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完全可以替代全血,即便是输注大剂量成分血液,更显示出其独特疗效。根据患者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补充成血液制品,可防止其他无用成分或有害成分进入体内,以免对机体健康造成危害。
临床实践中,在救治失血性休克或大出血的患者时,应慎用含有白细胞的成分血液,最好输注不含白细胞的成分血液。因为在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血液循环中,黏附于细静脉壁和嵌塞在毛细血管上的白细胞和内皮细胞相互作用,释放的自由基、溶酶体和白三稀等活性物质可致使细胞损伤和器官功能障碍,此时抢救失血性休克或大出血患者的难度很大,这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第二个值得重视的是大剂量成分输血时凝血机制障碍问题。由于红细胞悬液中缺乏血浆成分,在输注该成分血液制品时,应及时补充富含凝血因子的血液成分,输注保存时间较长的红细胞血液制品。对于非血浆成分血液制品来说,尽管已经去除血浆,但仍有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残留,破溃的细胞凝集成的微小凝块一旦进入血液循环之中,必然引起血液循环障碍[1,2]。在红细胞保存中产生的微小血凝块,会引起肺栓塞、溶血和血尿的发生。本组7例患者因输入红细胞的保存时间较长或临近失效期而导致血尿的出现。
血浆成分可引起变态反应的发生。术中和术后因手术时间过长、输血量大以及未及时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等因素,伤口可出现渗血或血液不凝现象。大剂量输血时,应注意监测血钙的变化,因其影响凝血机制而造成凝血障碍的发生。长期依靠输血维持生命的患者易出现发热反应,原因在于长期多次输血后刺激患者产生了白细胞抗体,当再次输入含有白细胞的制品时,便会因发生抗原抗体反应,所产生的复合物作为致热源导致发热反应。因此,需长期输血治疗的患者时,应当输注去白细胞的血液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成分输血除了可以减少输血反应、提高治疗效果外,还可有效降低和阻止血源性疾病的发生、传播和流行,有利于各种成分血液的保存,即节省血源,减轻社会、个人经济负担。随着血液免疫学的深入研究和输血学的临床实践,对于输用全血而产生的弊端,已越来越深刻地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积极推行成分输血,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发展方向。
[1] 欧洲联盟委员会(编),曹峻(译).成分输血指南[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
[2] 关口定美,杨国荣.血液制剂品种类适应症及使用时的注意[J].日本医学介绍,1998,19(4):14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