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区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2011-02-10 10:46:22郭光理肖志健李春华周丽娟
中国马铃薯 2011年1期
关键词:襄阳马铃薯农民

张 勇,洪 果,郭光理,肖志健,李春华,周丽娟

(襄阳区农技推广中心,湖北 襄樊 441104)

襄樊市襄阳区地处东经111°44′~112°23′,北纬31°46′~32°28′,位于南阳盆地南缘,汉水中游。境内河流纵横,库塘星罗棋布,土层深厚,水土资源丰富。拥有耕地面积9.7万hm2,分为潮土、黄棕壤、水稻土三大土壤类型[1],潮土中沙壤土居多,其质地疏散,土层深厚,透气性好,有机质含量高,是马铃薯种植的理想之地。本地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气温适宜,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全年日照时数1 940~2 033 h,年平均气温15.8℃,无霜期232~245 d,≥10℃积温4 906.9~5 042.4℃,历年平均降水878.3 mm。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为襄阳区冬种马铃薯的发展提供了资源。近年来,通过对冬种马铃薯生产的技术探索和产业引导,襄阳区马铃薯产业已基本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专业化服务的格局。

未来,通过对马铃薯产业的深挖掘,逐步实现马铃薯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模式将是襄阳区发展马铃薯产业工作的重点。

1 襄阳区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现状

1.1 马铃薯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随着人们对马铃薯价值的开发,其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工业价值在社会生活中也逐步凸现。这为襄阳区马铃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加之区政府和农业工作者对马铃薯的重视和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不断提高,2010年,襄阳区马铃薯的收获面积已达7 003.5 hm2,较2009年的5 362.68 hm2增长30.6%,2009~2007年马铃薯种植面积分别较上一年增长0.63%、42.86%、30.23%,增长幅度明显。

1.2 农民种植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对农民的政策引导和技术培训,农民对科学种植的认知性逐步提高,目前,大部分农民已接受和掌握了马铃薯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和科学的种植技术。农民自留马铃薯种薯已成历史,取而代之的是脱毒马铃薯新品种的普及,全区脱毒马铃薯“早大白”和“东农303”的种植面积达90%以上,地膜覆盖达100%,起垄栽培面积达80%,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85%。科技是发展生产的动力,农民科学知识的丰富和提高促进了襄阳区马铃薯产业的蓬勃发展,2010年薯农取得了大丰收,全区马铃薯平均每667 m2产量达2 172.7 kg,产值突破三千元大关。

1.3 马铃薯单产逐年提高

从生产上对马铃薯投入的加大和农户自身种植水平的提高,襄阳区马铃薯的产量年年攀升,每667m2产量从三年前的1500 kg左右逐渐增长2010年的2172.7 kg,少数农户667 m2单产可达 2500kg。为农民的增产增收提供了一定的保障,提高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

1.4 马铃薯生产带动了农业的增产增收

全区马铃薯增产增收效益明显。襄阳区马铃薯总产从2007年的10.53万t跃升到2008年的15.76万t,再到2009年的17.35万t,到2010年已达22.8万t。与前一年相比,总产涨幅分别为31.4%、10.1%、49.5%。马铃薯的经济效益也大幅度增长:2007年马铃薯平均每667 m2产值1 692元,总产值0.95亿元;2008年马铃薯平均每667 m2产值2 832元,总产值达2.52亿元;2009年马铃薯平均每667 m2产值3 019.1元,总产值达2.67亿元;2010年马铃薯平均每667 m2产值3 476.3元,总产值3.65亿元。农民667 m2纯收入也随着增长,尤其是2010年马铃薯每667 m2纯收入为2 486.3元,分别比同季种植的小麦、油菜高4倍、3.6倍。

1.5 马铃薯网络化服务体系初见成效

卖薯难的问题一直是困扰老百姓的一件大事。为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近年来,襄阳区一方面积极组织引导有头脑、有实力的当地能人,组建合作化组织。另一方面,帮助协调各镇成立蔬菜协会,目前已建成了双沟镇尚庄村的马铃薯协会、张家集镇方寨村的张家集蔬菜协会。配备了先进的办公设备,通过网络连接,缩小供销距离。协会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加强了与外地客商联系,规范了薯农诚信交易,有力推动了马铃薯的销售和流通。襄阳的马铃薯远销东北五省市,每到收获时节马铃薯主产区车多人挤,各地口音混杂,热闹非凡。

2 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具体做法

2.1 实行集中连片规模种植

马铃薯规模化种植是其产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襄阳区马铃薯实行集中连片规模种植,主要集中在以唐河、白河和滚河沿线的双沟、张家集、朱集、程河、古驿等四镇,集中连片种植面积达3 335 hm2,占马铃薯种植面积约60%。初步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专业化服务的产业格局。同时,以村为单位选种“早大白”、“东农303”、“克新4号”等优质品种,优质率达到80%。

2.2 普及推广高产高效配套技术

按照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规程,着重抓好马铃薯科学选种、稻草覆盖免耕栽培、脱毒马铃薯种薯应用、大棚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2]、测土配方施肥、缓控肥的推广应用、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工作。并在马铃薯主产村建设高产示范百亩样板,各镇马铃薯生产示范样板面积均达到0.15 hm2以上。以点带面,以村带镇,促进全区马铃薯种植水平提高。双沟镇尚庄村四组某农户,2010年示范大棚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面积867.1 m2,提早上市10~15 d,总产2 816.34 kg,每千克售价2.14元,每公顷总产值达7.53万元,该项技术受到当地农民的欢迎。通过典型引导附近农民,辐射周边村镇,加快了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速度。

2.3 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

襄阳区每年组织专业农技人员在马铃薯产前、产中抓好马铃薯栽培技术培训。种植前组织各镇开展大规模的马铃薯栽培技术培训,在生长关键环节,召开全区马铃薯生产管理现场会,在各村巡回开展技术指导。近几年,襄阳区开展马铃薯技术培训20期,培训人数5 000余人次,技术指导127次,印发技术宣传资料等22 000余份。同时,充分利用电视台传播面大、及时高效的优势,组织录制“襄阳农业”专业节目14期。科技的普及不仅提高了农户自身的科学种植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了减少了马铃薯生产中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2.4 以市场为导向,扶持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襄阳区积极整合蔬菜或马铃薯协会和组织资源,同时调动区、镇政府共同协调,组织销售企业和营销协会发展订单生产,签订购销合同,以订单形式促进马铃薯产业的发展。2010年全区订单面积已达5 736.2 hm2。为增加当地马铃薯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襄阳区积极引导和扶持马铃薯生产产地环境评价和无公害认证。目前已获无公害马铃薯产地认证5个,无公害马铃薯产品认证1个。

3 马铃薯产业化发展思路

3.1 创新种植模式,提高经济效益

高效种植模式优化了资源的利用,提高了土地的产值,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力求开拓创新,不断挖掘马铃薯高效前景,带动襄阳区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增加。

3.2 加快马铃薯产业链的建设

马铃薯种植连片是襄阳区马铃薯发展的一个亮点,初步建成的合作化组织和马铃薯、蔬菜协会在马铃薯的流通中也崭露头角。区域化、规模化的产业格局亟待完善。在种源供应分散、加工企业缺乏、销售网络化普及不高的情况下,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大力度招商引资,兴办龙头加工企业,增加马铃薯的附加值。同时,强化马铃薯产业化信息服务体系,建立种薯购销、订单生产机制,逐步形成本地马铃薯“公司+基地+农户+技术”的产业化格局。此外,马铃薯的无公害认证和品牌建设也是在马铃薯产业发展竞争中不可或缺的“一把利刃”。

3.3 继续加大对马铃薯产业的科技投入

襄阳区马铃薯发展取得的成绩充分显示了其在马铃薯生产上的优势。今后的工作中紧抓马铃薯这一朝阳产业不放,倾力挖掘其背后潜力是关键:一是一如既往的狠抓马铃薯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特别是对专用型马铃薯品种的种植引导;二是进一步提高农技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促使农业科技普及活动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产业转化增值,加快农民增收。

4 马铃薯发展前景及对策

4.1 政策支持是马铃薯发展的直接推动力

将马铃薯与其它粮食作物同等列入政府部门的惠农政策,并实施一定的农机补贴、以奖代补等政策,直接有效的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4.2 着力修补产业链薄弱环节

龙头企业不仅可缓解襄阳区马铃薯销路难的问题,还能在产业转化增值上发挥积极作用,建议政府部门能够通过对龙头企业给予一定的扶持,稳定现有加工企业,并积极招商引资,吸引更多更强加工企业落户襄阳,最大限度发挥龙头企业在农副产品转化增值中的作用。同时,政府部门还可通过加强资金管理、质量管理、市场准入管理、环保管理、资源管理和食品安全管理等手段,确保引进马铃薯加工企业的环保高效。

4.3 积极推广高效种植模式

通过多年生产实践,结合种植能手的实际经验,目前总结出了两个适宜襄阳区的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即:地膜马铃薯——西瓜(花生)——大头菜(萝卜、甘蓝),地膜马铃薯——棉花等[3]。前者马铃薯、西瓜、花生、大头菜平均每667 m2纯收入分别为1 800、900、500、600元,即这种模式下,农民每年每667 m2可获利3 300元或2 900元。后一种种植模式每667 m2马铃薯利润为2 050元,棉花为1 000元,每年每667 m2纯收入2 750元。茬口安排:马铃薯元月上、中旬(元月10日)播种,5月中旬收获;花生5月上中旬抢时早播,9月底收获;西瓜4月10日育苗,7月底腾茬;甘蓝(芥菜)8月中旬育苗,抢时移栽,12月底视市场行情择时收获。高效种植模式的有力推广将成为襄阳区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强有力的推手。

4.4 深化土地流转,推广机械化作业

土地流转有利于马铃薯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布局的实施。结合新农村建设和三农改革,加大政策支持,继续创新探索土地流转模式,使得马铃薯种植向大户或企业中转移[4],实现马铃薯机械化种植和收获,推进马铃薯产业的快速发展。

[1]湖北省襄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襄阳县志[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

[2] 黄吉美,隋启君.云贵高原马铃薯高垄双行标准化栽培技术[J].中国马铃薯,2009,23(1):54.

[3]刘克芝,杨平华,李美娥,等.马铃薯——花生/棉花高效模式效益及技术[J].湖北农业科学,2009,48(8):1832-1833.

[4] 张俊海.武山县发展马铃薯产业的优势与建议[J].中国马铃薯, 2009,23(4):250-251.

猜你喜欢
襄阳马铃薯农民
襄阳市第七中学
成才(2023年13期)2023-10-24 08:46:50
马铃薯有功劳
襄阳销售打响春耕攻坚战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03-19 08:36:46
饸饹面“贷”富农民
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 12:34:28
郭靖夫妇为什么没能守住襄阳
定边马铃薯
陕西画报(2016年1期)2016-12-01 05:35:30
胖胖的马铃薯
坚持改革创新 强化履职尽责——襄阳市公安局
秋马铃薯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