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邓 烈 李治飞 张 放
2011年11月1—2日,农业部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了全国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观摩交流会,各省(区、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厅(局、委)负责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的经作处(站)长,农业部蔬菜、果树、茶叶专家指导组及产业技术体系的部分专家,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及农业部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的部分专家和领导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观摩了第九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标准园创建展及四川省彭州市蔬菜标准园(濛阳镇)、蒲江县猕猴桃标准园(复兴乡)、名山县骑龙茶叶标准园(双河乡)现场,并对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取得的成效及经验,存在的问题,深入推进标准园创建的思路与措施等进行了交流与探讨。
会议期间,《中国果业信息》杂志记者对部分与会领导和代表进行了采访,受访者有很多观点和看法值得各地借鉴或进一步探讨。现将部分采访内容实录于下,供业内人士参考。
记 者:王处长您好,《中国果业信息》杂志是全国唯一的以信息报道为主的综合性果树专业期刊,希望能成为贵单位的合作伙伴,积极配合部里搞好有关水果工作的宣传与报道,共同促进我国水果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王 戈:我们非常需要你们媒体的配合以及扩大宣传。
记 者:是的,我们单位领导也有这个考虑。类似这种果业中的重大事件,我们都会派出记者对相关领导、专家和代表性的产区进行采访、调研,了解他们的一些想法,以及各地的做法、成效,最后在刊物上及时报道出来,供各地参考与交流。
王 戈:以后我们所有的果业活动都欢迎你们参加。我们需要宣传,我们做了那么多工作,但别人不清楚我们的情况,尤其是各省有那么多好的经验,而且很多是可复制的经验,我们为什么不扩大影响,让大家都知道呢?即使行政官员不知道,专业人员知道了,他们也会把这些经验自觉不自觉地传授下去。
记 者:您对目前全国标准园创建的一个总体评价是什么?
王 戈:总体评价就是“效果不错,进展不一,不平衡”。首先,大家的认识有进步,但不完全一样。2009年初我们在重庆召开了全国果树工作会议以后,2010年我们又召开了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的会议。到今年,“标准园”建设工作共实施了两年,各省对这个行动的认识还不统一,一些是“给我钱我搞,不给钱就不搞”,也不乏有些地方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我们推进“标准园”创建工作的关键是思路问题,并不是钱的问题,钱再多没有思路也无法较好地完成这个事情,更无法将产业链条较好地衔接上。在去年,企业都搞得好,而合作社就存在“等、靠、要”的现象。我们的“标准园”创建工作还需要不断宣传,不断统一思想。“标准园”这面旗帜,我们不能丢,大家认为这是一个“抓手”。第二,是怎么贯彻韩部长(指农业部部长韩长赋——编者)的“两个转变”精神,即标准园创建要“由园到区,由产到销”。我们现在不能光抓生产不管销售,这就与过去的抓法不一样,抓的内涵也不一样。“由园到区”它不仅仅是一个规模的扩大,关键还要确保链条的衔接,“园”就是个种植基地,“区”就是个可行性种植产业链,将生产、加工、销售等产业链有效衔接起来。昨天到第九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标准园创建展重庆馆里去看,就发现它有亮点。我认为其亮点首先是结构调整,例如在产业定位时认真考虑柑桔成熟期定位、科学选择和布局品种,而现在,我们可以骄傲地说我国柑桔果实可以延长到4月份采收上市了。第二个亮点是实行标准化,他们从建园、生产过程到加工物流都按照科学方案和标准化程序操作,产品不只是鲜果还有加工品,加工品品种也不止一样,还有像化妆品、面膜等深度开发和系列产品加工。这就是重庆柑桔产业的特点,也是它的亮点。标准化要求的技术是什么?这些技术应用后又能够起到何种效果?这还需长期观察研究。标准园创建不能只着眼生产环节。
记 者:下一步部里面在抓 “标准园”上有何考虑?
王 戈:首先是落实韩部长的指示精神,如何使“由园到区”思路切实贯彻执行。按我们的想法搞了一些实现的途径,也想先搞示范。部长提出来5000亩(333.33hm2)的规模要求,虽我们所参观的示范园都是上万亩,但一个业主实现有效管理的难度较大,所以说我们还是不要都提1万亩(666.67hm2),根据整合的资金情况,我们认为提5000亩左右规模较适合。下一步如何实现“由园到区,由产到销”转变,周司长在此次会上已作详细阐述,本次会议的思路就是贯彻这个精神。“标准园”具体建设方法不好笼统地讲,去年讲了“七到园”,今年讲了“八落实”,而今年就“标准园”部里已经召开了两次相关会议,一个是“标准园创建布置会”,另一个就是这次的“标准园创建现场观摩会”,同时更加需要民间各要素都积极动起来。
记 者:下一步部里在支持和促进标准园创建方面有些什么考虑和措施?
王 戈:现在还没有具体方案,我们有一些初步想法,要增加财政支撑力度还需要进一步沟通。另外,能否在全国范围内条件较好的地方搞一些高标准的标准园,或者能否在有实力的标准园搞一些提档升级试点,以便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由园到区”转变。但这些都还处在设想之中。
记 者:以前抓水果生产各个地方抓的思路不一样,过去盲目地抓发展,现在通过“标准园”建设,主要抓标准、抓档次、抓产业化,它就从一个简单的基地扩展转变成了一个产业化的发展。我们也到过一些果园,特别是合作社形式的果园,它对种植者没有约束力,怎么样能够保证标准化技术得以贯彻?其次,我们标准化果园的产品能否形成品牌,也是基地十分关心的问题,相对普通果园他们要投入更多的资金、花费更多的精力,是否能够获得更多的收益?如果对标准化果园的产品今后部里边能形成一个统一的管理模式,比如说溯源系统、标志系统,那么它执行之后便有可能带来更高的附加值回报。
王 戈:标准化确实不应仅是一个生产过程的标准化,更应是一个从产品生产到加工,再到市场全过程的标准化。
记 者:所以从实质上说,标准化的着眼点应该是从终端标准化、高附加值、高竞争力的产品,围绕产品来建基地搞管理,搞配套的技术体系,搞配套的装备。
王 戈:这是从种到收,到加工,到贮藏运输,全产业链的标准化问题,要不然你怎样体现你的高附加值和品牌呢?你要有品牌,并不是把它种出来就行。现在我们刚开始实行追溯,现在我们能追溯到园,今后会实现追溯到哪一个棚、哪一块地、哪一个种植者。一步一步来,先追溯到园,最起码出了事我们能找到责任人是谁。我们现在搞了25个标准园的追溯,有3种追溯模式:条形码、电话和手机。以后我们将考虑与中国移动或中国联通合作,借助他们的平台提供产品销售信息传播和溯源信息建设,通过现代信息系统来推进我们的产业化和市场化。
记 者:毛局长您好!浙江省在标准园建设推进工作中表现突出,首先请您介绍一下在浙江省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
毛祖法:标准化是现代农业最主要的一个标志和手段。现在讲究“三化同步”,农业现代化如何推进,总要有一个抓手,而标准化园建设就是一个很好的抓手。虽然部里面提供的经费不够充足,但是各省市仍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目前,我们浙江省主要开展“两区建设”,即生产功能区与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省政府对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投入力度非常大,已作为我省“十二五”农业的主平台、主抓手、主要载体。目前,我省现代农业示范区共有3个,包括现代农业综合区、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精品园建设等。现代农业综合区有多个主打产业,规模面积达2万亩(0.13万hm2)以上,全省“十二五”规划要建设100个,也就是一个县要建设两到三个。第二个是主导产业示范区,共列出十大主导产业,例如水果、茶叶、蚕桑等,主导产业示范区全省要建200个,每个区要达到3000亩(200hm2)以上。我省结合实际,高水平、高要求地制订主导产业及精品园建设规划方案,还将建设500个现代农业精品园,每个精品园规模要求1000亩(66.67hm2)以上。近两年,浙江省按照“十二五”规划,仅现代农业一个项目投资就近1个亿,其中,茶叶产业3800多万元,水果产业4000多万元,蚕桑产业1000多万元;另外还包括生态循环农业、种子种苗工程以及农业部、国家等各级各类项目,投入还是很大的。我省将本省现代农业项目与农业部标准园项目进行捆绑实施,一年投入几个亿,主要投入在茶、桑、果、蔬等方面。以前的口号叫做“菜篮子”、“米袋子”,我们现在还要加一个“钱袋子”。在我省农民经济增收这一块,这3个主导产业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去年农民第一产业增收了20多亿元,而今年农民第一产业估计仍可增收20亿~30亿元。浙江属于中小省,人口庞大,土地资源紧缺,因此,我省作出的规划均是维持原来规模水平,主要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产量和效益不减少。至于如何提高效益,达到增收目的,则要做到产品的品质提高、档次提高和单价提高等。
记 者:您可否举一个你省标准园创建中增收效益最好的典型例子?
毛祖法:我省安吉县的白茶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安吉县原来在我省处于中游水平,是一个中等的茶叶生产县,通过大力发展白茶,基本上实现了产业提档升级,目前全县白茶种植面积在10万亩(0.67万hm2)左右,2010年产值达9个多亿,2011年预计产值超过10个亿,平均亩产过万。其中的一个茶叶标准园非常漂亮,面积达几千亩,亩(667m2)产值达到万元以上。水果方面全省有7个标准园,如临海的标准园效益还是可以的,以合作社经营形式创立了“忘不了”品牌水果,水果质量好,销量也很好,价格居高不下;该标准园同时也是一个现代农业示范区,标准化、信息化工作都走在前头。农业部对于标准园建设工作抓得很严,我们省里面的主要精力也都放在标准园创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上。
记 者:您对标准园创建工作有什么想法和建议?
毛祖法:部里很重视我省的标准园建设,我们的基地建设和技术培训工作也抓得很紧。标准园建好以后,应该怎样进行验收、达标,如何做到“建一个成一个”?在这方面我们的工作还要加强,要做到管理的程序化,不能只重视前期投入,不重视后期成果。尤其是像果树,建设的时候是达标了,但过些年后植株老化了,就可能达不到当初的标准了,虽然基础设施有保证,但是树况就不一定符合标准了。因此,建议农业部制订一个标准园的验收方案,避免在工作开展时可能产生的问题,也可以使这项工作得以如期达标,我觉得这方面可以进一步加强。此外,建议农业部可以给每个省都安排一些项目,投入一定的资金,并且鼓励各省进行开放式的创建,由农业部提出建设标准,验收合格就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一来,转了个方向,不再是“你要求我来做”,改变了主从关系,由被动转为主动,可以调动整个行业积极性,做出来的效果就可能完全不一样。
记 者:江苏和浙江都是属于我国发达地区,江苏省标准园建了多少?
周振兴:我们省共建立了132个标准园,其中国家级27个,省级标准园105个。
记 者:请您评估一下你们省标准园建设情况。
周振兴:我们是将标准园建设与省里的高新农业建设结合起来搞。我们农委系统今年共投资39亿,其中13亿用于高效农业建设,包括设施农业、畜牧业和外向型农业。园艺处占这13亿资金中的一半,资金主要用于补贴农业合作社,农民发展高新设施农业比如蔬菜、花卉、果树、茶叶、食用菌等,也和农业部一样是以项目形式进行补贴。今年省里也安排资金进行标准园建设。部里推动的标准园建设,作用确实很大,导向性作用很好,可以把全国的品种、技术、优秀模式等组织起来,就像抓一项工作一样,要抓思想和理念。所以在此次会议结束后,江苏也准备搞一次推进会,把省市县的资金集中用于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和园艺产业的发展,把江苏省园艺产业提高一个档次,从数量到质量都能够得到提高。
记 者:你们省抓标准园建设的方法和经验有哪些?
周振兴:我本人是搞科技的,所以对科技比较感兴趣,尽力把品种、技术、先进模式和品牌结合起来。目前我们的工作主要抓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对现有的设施农业的提档升级。江苏省提出“六个注重”和“两个率先”(“六个注重”即注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重加强自主创新、注重发展现代农业、注重加强文化建设、注重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注重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两个率先”即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编者注),江苏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省委省政府很重视,把设施农业放在农业现代化的21个指标里面,把设施农业面积作为一种“资本”。江苏全省现有设施农业面积721.6万亩(48.11万 hm2),约占耕地面积的 10%;高效农业 (亩产值5000元以上)面积2721万亩(181.40万hm2),超过耕地面积的1/3。我们把这个“数值”列入各个市县政府的农业现代化指标考核体系中,要求他们到2015年高效设施农业占到15%,到2020年达到20%,这个不是农业部门的考核,而是政府的考核指标,省委省政府每年上半年督办一次、下半年督办一次考核进展。第二,明年高效农业财政预算16亿元,其中园艺占50%。标准园方面,我们除了要抓面积、科技,另外还要像浙江一样抓市场营销,搞好区域品牌。东西种出来要卖得掉,还要卖个好价钱,质量提高后要打造区域品牌,高效农业比高产创建内涵更丰富,做起来后,华东地区可以为全国起到导向作用。当然,农业部每个标准园补贴50万元,作为一个创建活动补贴还相对较少,如果增加到每个标准园100万元左右比较合适,可以从基础设施到技术应用都做得更好,更加到位。
记 者:发达地区标准园要走在前面,还要做得高档一些,给欠发达地区做出表率,让他们有可追求的空间。对于下一步发展你们有什么考虑?
周振兴:首先,目前我们省里的和农业部的共132个标准园,根据农业部的具体指标结合江苏省的实际情况,我们计划到2015年全省共创建500个标准园。标准园创建尽管是个导向,也不能变成口号,要实实在在推进,“有要求,做得到”,标准太高了可能做不到,反而起不了导向作用。我们将进一步细化江苏标准园创建的目标和标准,近期就针对这项工作召开一个会议。这项工作前面有了一个导向,后面要有工作推进,再加上奖励等,工作开展起来才顺利。第二方面,我省“农业三项工程”(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今年投资3.2亿元,我省在10月26日的高效设施农业推进会上提出,“三新”技术要推广,使大棚运用的是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第三方面,省里农业农民培训投资1.2亿元,一半针对高效农业。高效设施农业一般每个项目把大棚建设起来要两三百万元,给农民补贴20%~30%,以后再把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下去。最后一个方面是和技术人员挂钩,如果不和技术人员挂钩,项目是推广不了的,所以我们提出一户一棚、一棚一个技术人员,负责建棚、品种和培训等,负责项目的发展,从而提高人员素质。我们不把标准园创建当成独立的一个项目,而是把它融入到省里的高效农业建设中,只是要求更高一点。
此外,我们认为,标准园基础设施的建设很容易,先说如何卖出好价钱,再来谈具体怎么做,建设什么项目。标准园的产品要形成品牌,需要在超市有竞争力,让消费者一到超市就直接买标准园的产品,那么它的价值才能提升,销量才能提高,这才是真正的成功,这也是我们下一步标准园创建工作的新任务。
记 者:对于标准园,过去主要是抓技术设施的高标准,抓生产的高产,下一步则是抓品质、抓安全,标准园生产的产品,给消费者以安全保证,从而得到认可,提升其市场竞争力。那么对于产品的质量安全,北京的标准园是怎样做到管理操作上的保证呢?
司力珊:我们北京的农副产品基地十分重视产品安全,建立了全程质量管理和农资配送约束机制。农药库房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对果园管理中的农资使用实行系统管理和严格登记,特别注意进行田间督导和抽查督导。我们的督导工作通过农资配送、生产环节的安全管理和产品追溯实现。目前一些大的园区、大的企业都有溯源系统,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环境都能追溯回查。过去一家一户的经营情况下管理工作较难开展,通过标准园创建和监管,管一个就等于管了一片,标准化园在追溯管理上是不存在问题的。
记 者:北京的标准园是不是每一个基地都有几千亩?怎样贯彻相关技术方案?
司力珊:在北京那么大的基地几乎很少,几百亩已经算大了。蔬菜产业有5个标准园,且都是设施农业,每个标准园占地近200亩(13.33hm2),属于高档次的标准园。我们会使用一些技术手段来实行对标准园的管理,农业局下设了跟蔬菜生产相关的8个业务站,如推广站、土肥站、植保站、种子站等。我们将这些业务站有效地组织起来,起到了一个良好的技术保障作用,而技术监管就属于从行政的角度来监管。在运作过程中,我们会将一个大的管理理念设计出来,再根据具体的工作内容分派给不同的站点。例如,田间督导就由农技站来负责,农药空瓶(袋)回收就由植保站来负责等等。
记 者:请问北京超市有没有设置标准园产品的专柜?
司力珊:目前北京各大超市中尚未设立标准园产品的专柜。应该在我们自己的、国内的大超市设立专柜,再配上溯源系统,建立起一个覆盖生产、经营、管理、销售的管理系统,促进标准园产品的销售和增值。
记 者:北京现在的标准园建设规模普遍较小,仅仅起到了一个示范的作用,那么今后是否还会加大投入力度进行扩充呢?
司力珊:标准园建设在全国各地的情况大体相同,建设较好的标准园肯定会有一定的扩充。北京标准园建设项目包括国家级的和市级的,相对于市级的投入,国家的投入相对少一些,基本上仅能够支撑管理费用,标准园的建设资金主要靠市里的资金投入。我们在完成国家级标准园建设的任务的同时,也在做市级的,这样彼此能够相辅相成。
记 者:标准园建设也是一步一步推进的,标准园建设的档次与水平北京已走在全国的前列。北京怎样继续加大力度投入先进技术,注入高技术管理和设施设备,逐步由标准园走向现代产业园?
司力珊:我们开始建设标准园时叫模范化园区,即将所有的先进设备、技术都融入这里,以供其他地区参观、学习,并按此模式进行建设。因此,我们的标准园设立地点也是经过考虑的,在北京的东、南、西、北、中部地区均有一个标准园,以方便其他地区就近学习,带动整个北京农业的现代化。
记 者:北京的标准园目前盈利能力如何?
司力珊:我们目前的5个标准园市场还可以,但是效果不尽相同。例如,通州的金福艺农园区效益就特别好,主要是经营观光农业、采摘农业,它与一般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赢利点不同,面向的消费者类型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