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凤莲
河南省开封市口腔医院,河南开封 475000
我国是乙肝大国,约有1亿人口携带乙肝病毒。据最新流行病调查,我国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在10%~20%,即10个来看病的牙病患者中就有1~2位是澳抗阳性患者。凌泰俊报道国内医院内医务人员血清HBsAg阳性率是普通人的3~6倍,口腔科医务人员血清中HBsAg阳性率是其他科室人员的4倍,而且HIV感染形式也更令人担忧。
口腔科与一般科室不同,患者多、周转快、病情隐蔽,且大部分操作都在口腔内进行,所以对护士最直接的传播途径是接触患者的唾液或血液,间接的传播方式是通过污染的器械、飞溅到皮肤黏膜上的唾液、血液以及气雾中的微生物,使口腔科护士成为易受感染的高危人群[1]。
由于口腔科的工作特点,护士主要是进行椅旁护理,每天需要面对大量的牙病患者。咨询,接诊,安排患者,准备器械、材料,穿梭于医生与患者之间,时时都处于较紧张状态,很容易造成护士的生理、心理疲劳。
银汞合金的调制及充填过程中产生的汞蒸气,通过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人体引起汞吸收,可造成慢性汞中毒,发生过敏性皮炎、牙龈炎、口炎、脱发、手抖等症状。
化学药品及气体、牙托水等可导致空气污染,若使用不慎,接触时间较长及高浓度或保护用具不到位可引起皮肤粗糙,甚至烧伤,对呼吸道也有强烈刺激。
空气是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由于高速手机带动钻针能够以3.0×105r/min以上的转速转动,超声洗牙设备和其他设备所形成的飞沫含有雾化的血液、唾液及口腔内其他有感染性碎屑等悬浮在空气中,颗粒较大的沉积在地面和物体表面与尘埃混合一起;而小于50 μm的气雾长期弥散空气中,不断污染诊室环境。机器产生的噪声和污染器械的清洗碰撞,可影响心血管、听力系统的生理功能,发生病变[2]。
锐器伤是传染各种疾病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当今HBV、HCV、HIV等发病率日益增长,锐器伤造成的危害可想而知。护士在执行各种操作时接触的注射器、刀片、缝针、扩大针、牙钻等几率多,受伤机会相对也较多,若工作不细心,更易受伤。
口腔门诊患者流动性大,许多传染病患者可表现为无症状的带菌者。因此,护士对医院感染的严重性认识不足,个别护士文化程度较低,没有接受正规系统的医学教育,缺乏相关知识,造成职业安全防护意识淡漠,对疾病的传播途径、危害等认识不清,不能正确地执行有关规章制度及防护措施,导致感染隐患发生[3]。
这有助于规范护士职业暴露报告行为,促进护士职业防护。执行标准预防措施,增强自我防护意识,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具,如改装感应水龙头。
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的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用洗手液和水充分洗手,可达到从手表面去除细菌的目的。洗手按七步洗手法,每步不少于15 s,做完不少于1.5 min。手套不能代替洗手,脱手套后应用流动水洗手。进行操作时戴手套、口罩、护目镜或面罩等,做到规范操作,接受相关知识的培训,获取更多的防护理念和方法,使每个护士从思想上明确职业防护措施的必要性,从而减少职业暴露。
调制汞合金和牙托水时注意通风,尽量在抽风机下操作。充填后剩余的银汞不要随意乱丢,最好集中放置盛有盐水的密闭容器内,深度为17 cm以上。每日诊疗结束后,对诊室环境进行清洁消毒[4]。
应不断提高心理适应和心理承受能力,加强自身素质修养,克服个性弱点,用职业道德、角色约束个人的情绪冲动,从而转移来自各方面的不良心理因素,减少心理疲劳的发生。
护士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凡接触锐利物时要保证充足的光线,防止被针头、扩大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传递手术器械尤其是锐利器械时,尽量用弯盘来传递。尽量避免直接接触与治疗无关的可能有感染存在的病变区域。使用后的锐器应直接放入防渗漏利器盒内,装放3/4时关闭开口密闭运送,进行无害化处理。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锐器。改变不正确的个人操作习惯。一旦发生手被锐器刺伤,立即从伤口周围挤出受伤部位的血液。小伤口用流动水冲洗5 min,大伤口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干净,然后用0.5%碘伏或75%酒精消毒伤口并包扎。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用药或上报。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医疗环境的不断改善,忽视职业防护问题已经引起足够的重视。口腔科护士因其职业特点引起感染的机会很多,更应加强自我防护意识,规范操作规程,严格落实规章制度和标准预防。在现有条件下采取适当保护措施,维护自身健康,减少职业危害。对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预防和控制口腔疾病诊疗过程中的交叉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1]刘微微.浅谈口腔科护士职业性危害的防护措施[J].社区医学杂志,2008.6(10):34-35.
[2]张秀英.口腔科护士的职业相关危害及防护对策[J].天津护理,2008,16(2):119-120.
[3]李莉莉,卢爱工,刘东玲.口腔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与干预策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4):418.
[4]卢爱工,李莉莉.口腔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2):19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