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孙桂兰 闫玉胜***
目前仍有80%以上的农户从事粮食等大田作物的种植。但众所周知,种植大田作物产出低,农民种植大田作物只能勉强解决温饱,要增收致富必须靠从事二三产业。伴随着劳动力价格的急剧上升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选择了外出打工,在农村留守的基本是老人和小孩。由于留守农民即使连种植最简单的粮食作物也不能完全胜任,所以一到农忙季节,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就要回家帮手,由此造成了种田与打工的矛盾。目前在大田作物种植区的农村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叫做“打工顾不上种地、种地耽误挣钱、亲友邻居帮忙欠情分、花钱种地成本高、土地撂荒又不甘心”。
面对种田与打工的矛盾,有的家庭索性将地租与他人、专心外出务工;有的索性在家专心种田、不去打工。第一种做法倒也省心,但是土地收入肯定要大幅度减少;第二种做法,由于可承接的流转土地不多,种植达不到一定规模,增收自然也受到制约。目前来看,还是兼顾种田和打工的情况较为普遍,但这种做法也存在问题:一来年轻人出不了远门,打工收入低;二来一到农忙季节还得请假回家,用工单位扣工资和奖金不算,还搞乱了单位的用工秩序,影响了单位正常的生产经营。由此看来,农民自己尚无法解决这一矛盾。
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笔者在调研中了解到,上了年纪的人最怕的就是操心,谁能为他们提供令其放心的系列化服务,其它所有的问题和矛盾便迎刃而解了。现在的问题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市场主体繁若星辰,而且任何一个市场主体往往只能提供某个环节或某个方面的服务,而且农民对缺乏诚信的市场主体提供的服务,无论是其质量还是价格,都存在较强的戒备心理,对每一项服务都要劳神费力费时地逐项加以甄别:农民对其已经离不开的耕、种、浇、收、秸秆还田等机械化服务,他要选择收费低的;而对于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除了价格,其担心的更多的是商品的质量。
围绕向留守农民提供贴心服务,近年来,包括供销合作社在内的一些经济组织,正在积极尝试建立为农民提供从种到收系列化服务的大田作物服务体系,受到了农民的热烈欢迎。其基本做法是:购置作业效率高的农业机械,同时整合社会农机等资源,组建农机合作社和农田作业服务队,吸引农民加入粮食生产合作社,为农民社员提供良种供应、耕、种、施肥、除草、灌溉、治虫、收割、秸秆还田、粮食代储等服务。目前看,做这件事情供销社的优势最为明显:作为一个兼具经营性和公益性的系统经济组织,它不仅具有遍布乡村、而且就设在农民身边的经营服务网点,而且还具备农资供应、农化服务、农产品加工经营等多方面的服务功能,稍加整合和完善,便能串起一条完整的服务链。在粮食主产区的山东省汶上县,县供销联社自去年3月以来,累计投资150多万元,支持各基层供销社购置具有耕、种、灌溉、治虫、收割和秸秆还田等功能的现金农机设备并整合社会农机资源,组建农机合作社和农田作业服务队,联合镇村两级以合同形式为粮食合作社的社员提供大田作物从种到收的12个环节的土地托管服务。去年夏收期间机收小麦1700亩,夏管期间托管玉米8000亩,中药材5000亩,秋种时土地托管面积达到27000亩。
这一做法有效地解决了上述矛盾,为农民增收开辟了空间。在粮食合作社的帮助下,青壮年劳力可以安心地在外打工赚钱,而留守老人又照样可以把田种好,而且两季粮食每亩可减少76元的种地成本,省工30个。不仅如此,这种为留守老人提供全程系列化服务的大田作物服务体系,还受到了其它方面的欢迎:为确保企业用工秩序,拥有几十家会员企业和上万名农民工的汶上县服装商会,积极组织所属会员单位为其员工向供销社购买季节性的土地托管服务;当地最大的面粉、药材加工和出口企业,纷纷将其流转的土地交给供销合作社,请求供销合作社帮助其建设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此外,着眼于帮助农民解决粮食储存难的问题,该县供销社还广泛开展了粮食代存“一卡通”业务,农民将粮食存到供销社,可凭代存卡在供销社以优惠价格购买各类商品、享受各项服务,并由此探索建立“粮食银行”,已累计为农民代存小麦、玉米9000万斤。笔者认为,对类似的探索应给予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