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田利
甘肃省平凉市是农业部划定的全国苹果生产最佳适宜区,其纬度、海拔、年均气温、昼夜温差、降水量以及年平均日照时数等气候条件非常适宜苹果生产,生产的以红富士系列为主的苹果个大、色艳、硬度大、糖分高、无污染、耐贮存、货架期长,深受广大客商和消费者青睐,被誉为“平凉金果”。静宁县是“平凉金果”的核心产区,也是甘肃省苹果生产第一大县,甘肃苹果重要出口创汇基地之一。
在推动苹果产业发展方面,静宁县坚持 “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发展战略,一方面做大做强做优苹果产业,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平凉金果”品牌创建活动,依托大品牌聚焦市场注意力,着力提高静宁苹果品牌内涵,增强静宁苹果市场竞争力。经过20多年的发展,至2010年底,静宁县果园面积达5.07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50.7%,户均果园面积0.55hm2,人均果园 0.11hm2;2009年全县挂果面积2万hm2,水果总产量30万t,人均果品收入132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
静宁苹果先后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绿色食品基地认定(2万hm2)、出口果品基地认定(0.25万 hm2)和良好农业规范(GAP)基地认定(200hm2)等 4 张国家级名片;静宁县先后荣获“中国苹果之乡”、“中国苹果 20强县”等多种称号。2008年,静宁苹果成功向泰国、印度、越南和俄罗斯等6个国家和地区出口4800t,创汇325万美元;作为“2008奥运特供产品”,向北京奥运会选送了“平凉金果”静宁苹果12t,受到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委会的表彰奖励;2009年,静宁苹果首次向欧盟出口75t,成功进入国际高端市场。目前“平凉金果”已成为驰名中外的著名果品品牌,在静宁苹果销售 “攻城略地”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回顾“平凉金果”静宁苹果品牌创建之路,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静宁苹果产业规模化发展始于上世纪80年代。静宁苹果曾注册过“陇原红”、“成纪富士”、“世纪红”等多个品牌,但由于品牌过多,单个品牌影响力有限,品牌对销售的促进作用及对产业快速发展的推动作用不明显。2006年,平凉市统一注册了“平凉金果”商标,涵盖全市7个县(市)的苹果、梨、杏、桃、核桃和花椒等多种果品。在“平凉金果”品牌创建活动中,静宁县凭借规模优势和先进的栽培技术、良好的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大哥大”的作用,积极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实行产品延期供市,终于将“平凉金果”创建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著名果品品牌。
规模化发展是品牌建设的基础,没有规模作坚强后盾的品牌只能是空中楼阁。在苹果产业发展中,静宁县按照适宜区全覆盖的发展目标,实施整流域开发,积极推进果园化乡镇和苹果专业村建设,以创建产业大基地保证产业大品牌,促进产业大发展。静宁县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和劳动力充足等有利条件,以创建优质苹果基地和出口创汇基地为契机,走持续扩量的发展道路。特别是本世纪初农业部将静宁县确定为西北黄土高原苹果优势产区之后,静宁县把握机遇,乘势而上,苹果产业发展明显提速,2006年以来每年新增果园面积由之前的0.33万hm2提高到0.67万hm2。到2010年,静宁县苹果种植面积已由2003年的1.33万hm2发展到5.07万hm2,产业规模得到有效扩张。
进入新世纪以来,静宁苹果发展按照整乡整流域开发的发展思路,实行联村联乡规模发展,摆大战场,建大果园,促使产业大调整。目前全县已建成仁大、贾河、李店、治平、深沟、城川和威戎等7个果园化乡镇,果园面积占当地耕地面积的70%以上;建成南门、刘川、薛胡、店子、刘河、雷沟、樊沟、甘峡和王坪等60个苹果专业村,果园面积占了行政村耕地面积的80%以上。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经营,已成为静宁苹果生产的主要特点。
质量是品牌建设的生命力之所在。在苹果产业发展中,静宁县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基地扩张,一手抓质量提高,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优化品种组成。品种是品质的关键。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静宁县先后引进了烟富系列、寿红富士、宫崎短富、礼泉短富和红将军等一批优良苹果品种,目前,静宁县已成为全国苹果栽培品种组成最佳、优良品种最多的区域之一。与此同时,静宁县广泛开展群众性品种选优工作,先后选出了“成纪一号”和“粉红秦冠”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苹果新品种。特别是“粉红秦冠”因栽培管理容易、市场售价高、生产经营效益好而受到广大生产者和经销商热捧,2006年以来产地批发价一直稳定在4元/kg以上,2009年更是高达4.70元/kg,产区群众戏称“豆腐卖出了肉价”。
二是推行标准化建设,促进苹果整体质量提高。静宁县先后制订了《静宁苹果》地方标准、《静宁绿色苹果生产技术规程》,形成了较完善的产业技术体系;在全县范围内普及了无公害苹果栽培技术,通过绿色果品、良好农业规范和出口果品的标准化生产,果品质量整体提高,全县苹果商品率达95%以上,优质果率达80%以上。
三是突出地方特色,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静宁苹果产区海拔较高 (1600~2110m), 高原特征明显,所产苹果极耐贮藏,以供应春节之后市场为主,有效地避开了市场销售高峰期,多年来均保持着畅销俏销势头,已连续10年创全国苹果产地销价之最。静宁县在苹果产业发展中充分发挥这一独特的区位优势,通过招商引资,激活民间资本,大力发展苹果贮藏业,目前全县已有苹果贮藏企业28家,贮藏能力达24万t。独辟蹊径的发展方式在拉长产业链条的同时,也提高了产业效益。而沙培栽培是静宁苹果的另一大突出特色。在长期与干旱作斗争的过程中,静宁人在苹果栽培中创造性地应用覆沙栽培法,有效克服了干旱的不利影响,增大了昼夜温差,提高了天然降水的利用率,提高了果实含糖量,促进了果实品质的提高。目前全县沙培苹果栽培面积已超过1000hm2,形成了许多沙培专业村。
四是推广高新技术,促使产业高水平发展。产业规模的形成吸引了大量的科研院所、农资机构纷纷到静宁建基地,推广科研成果和农资产品,使静宁成为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基地和孵化地。苹果高光效树形、测土配方施肥、黑膜覆盖保墒节肥、有害生物综合防控、单果管理全套袋等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极大地提高了静宁苹果产业发展的科技水平。在长期的苹果生产中,静宁人摸索成型的苹果简化管理体系极大地解放了劳动生产力,减轻了果园劳动强度,有效地减缓了果园生产管理劳动力紧缺的矛盾。
在苹果产业规模化发展过程中,静宁县按照“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目标及“果—畜—草—沼—窖”循环生态果园建设要求,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在有条件的地方推行果园生草,用草养畜,并配套水窖、沼气池,大力发展家庭养殖业,畜粪入池发酵生产沼气,沼渣、沼液肥田,开辟有机肥源。全县先后在果园修建水窖3.8万多眼,沼气池4.2万多口,养殖以猪为主的家畜4.68万多头,鸡等家禽52万多只。全县果园基本实现了园成片、路成网、沼窖成点的格局,发展环境得到很大优化。
食用安全已成农产品生产的一个重要方面。静宁县对苹果质量安全高度重视,成立了绿色果品生产协会,建立了绿色水果生产检验检测中心,引导农民进行无公害绿色生产;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制,推行档案化管理,由工商、安监、质检、农业、林业等部门组成执法大队定期不定期地对农资市场进行抽查,坚决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和禁用农资的应用,确保苹果产品由田间到餐桌的安全。
目前我国苹果市场已经细化,逐渐形成了国宴及国事用果、酒楼宾馆消费、城市超市销售、城市批发、农村消费及榨汁用果等不同的果品消费层次;国际市场形成了欧美高端市场和东南亚、俄罗斯等中端市场。静宁苹果在稳定占领国内中高端市场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出口,先后出口到东南亚各国、俄罗斯、印度等国际中端市场,2009年首次对欧盟等高端市场出口。从长远看,静宁苹果市场定位应是稳步占领国内高端市场,扩大市场销售份额,进军国际中高端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实现销售的国际化。在此市场定位下,静宁苹果加大了宣传推介力度,积极参加各类果品展览会、博览会、交易会和洽谈会,为“平凉金果”品牌造势,让藏在深闺中的静宁苹果“墙内开花墙外红”。
在市场开拓方面,静宁县较成功地建立了产地批发市场,通过创建龙头企业,很好地实现了产地的初级销售;但在销地市场开拓方面有较大局限性,多年来静宁苹果主要销往川渝地区,其他市场销量有限,所占市场份额也较低;在出口方面,由于离口岸较远,运输成本较高,出口量也较少。近年来,静宁县创新苹果销售机制,实行产销联合,吸引更多的销区大公司、大商户到静宁采购苹果;同时,采取走出去的销售战略,充分发挥错季销售优势,扩大销售范围,增大销量,保障了静宁苹果出口渠道的通畅。
近年来,静宁县出现了一些有损“平凉金果”品牌的行为,主要表现在有些经销商将外地苹果运到静宁县冒充静宁苹果销售;本地果农自贮果分级不严,劣质果混杂其中,销售果品质量参差不齐;静宁苹果包装箱外流,许多非适生区苹果使用静宁苹果包装进行销售等等,这些行为均对“平凉金果”品牌的声誉带来严重影响。为此,在创建品牌的同时,静宁县采取积极措施,强化对品牌的保护。
一是2006年以来多次进行市场整治,严厉打击外地果品借静宁苹果销售之优势,冒用“平凉金果”品牌的促销行为。二是加大对果农的培训力度,引导果农树立长远发展观念,自觉维护 “平凉金果”品牌,严防果品销售中掺杂使假。三是规范果品包装,在销售中统一使用“平凉金果”品牌,同时申请启动实施“静宁苹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用标志,从果品到外包装全部加贴专用标志。四是加大果品经纪人的培训管理,净化果品市场。五是成立了静宁县果品市场管理小组,充分发挥政府监管职能,解决果品营销中掺杂使假、哄抬果价、压级压价等现象,营造良好的交易氛围,切实保护静宁苹果品牌,促使产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