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晓
乳腺增生病是妇女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居乳房疾病之首,占乳房疾病的75%,且有一定的致癌倾向,能增加癌变的危险性。本病最常见于30~50岁的妇女,临床主要表现为月经前乳房胀痛、刺痛,月经后减轻;间断性乳房隐痛;乳房胀痛且有肿块等。给患者精神和肉体上都带来较大痛苦。为了能够了解乳腺增生的常用药物临床疗效和常见的不良反应,我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现汇报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来自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门诊治疗的乳腺增生患者486例,所有病例均符合乳腺增生诊断标准。年龄26~48岁,平均36.6岁。病程3个月~4年,平均病程6.8个月。将486例乳腺增生患者根据治疗采用的药物不同分为,乳癖消组162例、新癀片组160例、三苯氧胺组164例,各组间年龄、病程、疾病程度上无差异,临床具有可比性。
1.2 乳腺增生诊断标准 依据[1]《中药新药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乳腺增生病诊断、辨证及疗效评价标准》、《中医诊断学》:年龄大多在18-50岁绝经前的中青年妇女;单侧或双侧乳房有不同程度的胀痛、刺痛或隐痛,可放射至腋下、肩膀,每随喜怒而消长,常在月经前加重,月经后缓解。体检:单侧或双侧乳房触及单个或数个肿块,呈块状、结节状或混合型。乳腺近红外光仪检查见血管增多增粗,局限性灰度改变。必要时做组织病理学检查,排除其他乳房病[1]。
1.3 方法 乳癖消组:口服乳癖消,3次/d,3粒/次,月经期间停用药物。新癀片组:口服乳病消片,3次/d,4片/次,月经期间停用药物。三苯氧胺组:口服三苯氧胺,2次/d,10 mg/次,月经期间停用药物。
2.1 疗效标准 上述3组治疗3个月。参照《中药新药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所规定的疗效评定标准。①临床痊愈:乳房疼痛消失,乳房肿块消失;②显效:乳房疼痛减轻或明显减轻或消失,乳房肿块变软,肿块体积缩小≥1/2;③有效:乳房疼痛减轻或消失,乳房肿块变软,肿块体积体积缩小≥1/4<1/2;④无效:乳房疼痛及乳房肿块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总例数[2]。
2.2 临床疗效 3组病例均完成3个月的治疗,中途无退出和失访病例。乳癖消组临床痊愈69例,显效50例,有效30例,无效13例;乳病消片组(n=160),临床痊愈60例,显效59例,有效27例,无效14例;三苯氧胺组(n=164),临床痊愈101例,显效47例,有效13例,无效3例。乳癖消组与乳病消片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无显著差异性。乳癖消组和乳病消片组与三苯氧胺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性。
2.3 不良反应 服乳癖消者10例出现轻微胃肠道症状,不良反应率发生率6.17%;服用乳病消片有12例出现胃肠道症状,调整服药方法后缓解,不良反应发生率7.5%;服三苯氧胺者出现不良反应81例,主要表现为似更年期综合征,月经减少甚至停经,潮热出汗,烦躁,不良反应发生率49.39%。经统计学分析,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P<0.01有显著差异性。
现代医学认为,乳腺增生为内分泌失调疾病。尤其是卵巢功能失调,即为雌激素水平过高、孕激素相对减少时,雌激素不断地刺激乳腺腺体致乳腺增生,长期反复而形成乳腺肿块。乳癖消中的主要成分为鹿角、蒲公英、昆布、鸡血藤、三七、赤芍、海藻、漏芦、木香、玄参、丹皮等,其中蒲公英、漏芦为清热泻火解毒药,蒲公英苦素、漏芦挥发油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抗炎、抗病毒、解热、免疫调节等作用,对不同的乳腺主质、间质增生均有治疗作用[3];玄参、丹皮为清热凉血药,玄参能养阴增液、泻火解毒,既能清解血热,又能软坚散结;丹皮人心肝血分,既能泻血中实热而凉血,又能除血分实热而退骨蒸,具有凉血而不留瘀,行血而不忘形的特点。乳病消片由柴胡,红花,丹参,元胡,当归,淫羊藿等十五味中药组成,具有疏肝解郁,软坚散结,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功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乳腺炎和乳腺增生。三苯氧胺是一种非甾体抗雌激素类制剂,它能通过改变雌激素和孕激素之间的相对平衡,减少雌激素对乳腺的影响,并有促进黄体的作用,从而增加黄体期的孕激素,减少乳腺组织和周围纤维组织的过度增生,使增生组织复原[4]。
在临床治疗乳腺增生中选择中成药制剂具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患者耐受性良好的优点,但疗效差。选择三苯氧胺对体内激素进行调控,能够有效提高疗效,但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应根据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来确定药物的品种[5]。
[1]全新华.实用乳腺疾病诊疗与保健.武汉:武汉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76.
[2]吴祥德.乳腺疾病诊治.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20-222.
[3]杨红英.乳癖消治疗乳腺增生200例.福建中医药,2009,40(5):264.
[4]顾振鹏.乳腺癌患者长期应用三苯氧胺后子宫内膜的变化.滨州医学院学报,2002,25(3):200.
[5]宗林.小剂量三苯氧胺联合乳安片治疗乳腺增生症.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5):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