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达 阎艾慧 姜学钧
·病例报告·
鼻咽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1例
李达 阎艾慧 姜学钧
资料患者女性,56岁。因右侧间断性鼻出血1年于2009年1月1日就诊于我科。无明显诱因,伴右侧鼻塞,无疼痛,曾在外院诊断为鼻息肉。体格检查:右侧鼻腔可见淡红色新生物。纤维鼻咽镜检查显示:鼻咽顶后壁及鼻中隔后端可见不光滑新生物,向双侧鼻腔后端突入,堵塞部分后鼻孔,与右侧咽鼓管圆枕相贴。鼻窦CT扫描检查显示:右侧下鼻甲后方可见软组织密度影,大小为5.7 cm×2.1 cm,边缘清晰,CT值为51 HU。病灶向后突入后鼻孔,鼻腔扩大(封三页图①)。在门诊于纤维鼻咽镜下取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可见癌细胞呈不规则腺腔样或巢状分布,核大深染,大小形态较不一致,核分象像可见,诊断为(鼻咽)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polymorphous low grade adenocarcinoma, PLGA) (封三页图②)。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细胞角蛋白(H)部分(+),细胞角蛋白(L)(-),P63部分(+),突触素(-),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弱阳性,白细胞共同抗原少数(+)。2009年1月14日,在全身麻醉下行鼻内镜下鼻咽肿物切除术。术中可见:新生物位于右侧鼻咽顶后壁,形状不规则,大小约4.0 cm×3.0 cm×1.5 cm。鼻中隔后端犁骨与蝶骨交界处黏膜也有累及,突入双侧鼻腔后端,堵塞部分后鼻孔(封三页图③)。在鼻内镜引导下切除肿瘤组织及其累及黏膜,包括右侧鼻咽顶后壁黏膜,前至右侧中鼻甲后端0.5 cm处,保留右侧咽鼓管圆枕,圆枕后黏膜全部切除,鼻中隔后端1/3(包括部分犁骨)也一并切除,下至软腭游离缘平面。术后病理诊断符合PLGA。第2天取出鼻腔填塞物,观察1 d未见异常后出院。3~6个月后复查1次,目前随访了21个月,未见复发。
讨论PLGA 也称为小叶性或终末导管癌,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多发于小涎腺,腭部为好发部位,但鼻咽部罕见[1]。本病例术中发现其位于鼻咽顶后壁。PLGA的主要症状是间断性鼻出血,伴右侧鼻塞,无疼痛,符合鼻腔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但PLGA在临床诊断上缺乏特异性,确诊还要依赖于病理学检查。肉眼可见:肿瘤无包膜,分叶,界限清楚,实性,质硬,切面均质状,灰褐色,平均直径2.2 cm,多为广基息肉样,常有完整黏膜被覆。组织病理学特点:细胞形态较单一,但组织结构具有多样性,其中包括腺状、管状、筛状、丝带样条索形成单列、乳头状、实性型和小梁状。这些结构常不同比例合并存在,肿瘤间质呈玻璃样变或黏液透明样变,偶见管内钙化[2]。核分裂象罕见,而本病例可见。
由于PLGA在临床上罕见,容易误诊。需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诊断:①单形性腺瘤,通常有完整包膜,组织学形态也较单一,且边缘浸润不明显;②多形性腺瘤,境界清楚,无神经周围浸润,出现上皮和间叶两种分化,细胞不如PLGA单一,黏液软骨样区域明显;③腺样囊性癌,细胞与PLGA尽管有相似的组织学类型,但更多表现为粗粒的细胞质和深染的胞核,核分裂象也多见。两者的治疗和预后差别较大,互相鉴别很重要。
PLGA是低度恶性肿瘤,患者生存率高,局部复发率为9%~17%,区域淋巴结转移率为9%~15%,远处转移致死者少见。治疗应选择手术广泛彻底切除;如周围骨组织受累,需切除邻近的骨组织;如有颈部淋巴结肿大者,则需颈部清扫术。放疗与化疗目前尚需临床更深层的疗效评估[3]。本例病理确诊后,择期行全身麻醉,鼻内镜下腺癌扩大切除术,鼻中隔后端一并切除。术后建议患者放疗。
[1]Arathi N,Bage AM.Polymorphous low-grade adenocarcinoma of parotid gland: a rare occurrence[J]. Indian J Pathol Microbiol, 2009,52(1):103-105.
[3]Uemaetomari I, Tabuchi K, Tobita T, et al. The importance of postoperative radiotherapy against polymorphous low-grade adenocarcinoma of the parotid gland: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Tohoku J Exp Med, 2007,211(3):297-302.
2010-09-11)
(本文编辑 杨美琴)
试题3.答案:B。脉络膜肿瘤,特别是转移瘤很少有眼前节及玻璃体内炎性反应表现,故容易误诊、漏诊。
试题4.答案:C。延长暗适应时间(3~6 h),b波可恢复正常。
试题5.答案:D。Stickler综合征属于常染色显性遗传,伴有高度近视和视网膜脱离,白内障和青光眼也经常发生。
试题6.答案:A。青少年黄色肉芽肿有自限性,一般可自然消退,预后较好。
试题7.答案:D。与先天性梅毒不同,后天获得性梅毒对激素的反应较差,需用青霉素治疗。
试题8.答案:A。系统性内脏幼虫移行病常发生在6个月到4岁的婴幼儿,平均年龄2岁。值得指出的是系统性弓蛔虫病很少与眼弓蛔虫病相关,因此,弓蛔虫可能在人体引起两种相对独立的疾病。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 沈阳 110001
阎艾慧(Email:yah567@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