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埠前后的重庆城——重庆筑城史之二

2011-02-09 09:06何智亚
重庆建筑 2011年1期
关键词:开埠朝天门领事馆

何智亚

光绪十七年(1891年)重庆正式对外开埠,英国人在重庆城内朝天门顺城街开设海关,同年在方家什字麦家院(今民生路重庆宾馆附近)设立领事馆。谢立三出任第一任英国领事。

重庆开埠前,外国商人和外交人员已经进入重庆城。光绪二年(1876年)七月二十六日中英签署的《烟台条约》规定:“英国可派员驻寓重庆,查看川省英商事宜;重庆开埠问题,待轮船上驶重庆以后,再行议办。”随后,英国派“驻寓”代表谢立三(Alexander Hosie)和英商代理人倍伯尔到重庆。光绪八年(1882年)一月,谢立三用以下文字描述了对重庆城的第一印象:

“重庆城坐落在长江北岸半岛的顶端,长江水穿过砂岩峭壁,从设防的佛图关小镇下流过,浑浊的江水与嘉陵江的清流在离朝天门沙嘴约4公里的地方相汇。重庆城建在山顶延伸出的坡上,俯瞰嘉陵江和长江河床。城外没有什么重要的郊区,站在对面的山头鸟瞰城中,几乎所有的土地都用在建筑上了。城内西北角的一两块土地上种着蔬菜,零星分布着一些树木,在大量紧贴山坡的灰色建筑中,这些是唯一的例外。据估计重庆有大约20万人口,也可以称得上是中国西部的商业大都市。因此,领事官员选择在此定居,以便监管英国在四川的贸易活动。1882年1月,我便在此住了下来。”

英国领事机构率先入驻重庆后,法国、日本、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国的商人、外交人员随之而来,他们先后在重庆设立领事馆,开办公司、银行。通远门附近有一条街叫“领事巷”,是外国领事馆集中之地。英国领事馆1900年从方家什字迁领事巷;1895年10月27日,美国领事馆设在领事巷桂香阁;1895年,法国领事馆设领事巷12号(老地名二仙庵);德国领事馆设领事巷五福宫;1896年5月,日本领事馆设小梁子伍公馆,1907年5月设临江门大井巷,1912年5月设领事巷附近培德堂巷,1925年8月设临江门顺城街。

外国教会进入重庆先于开埠。明末崇祯年间,意大利籍神父利类思和葡萄牙教士安文思到成渝两地传教。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法国神父在重庆城定远坊杨家什字(今民生路、鲁祖庙和青年路上段形成的十字路口)建立天主教堂。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罗马教廷毕天祥、穆天池来到重庆城,在华光楼(今民族路)购买民房作教堂。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因尊孔祭祖之争,清政府禁止天主教在中国传播,穆天池被解送澳门。几年后,对外国教会又有松动,至雍正时期,外国传教士到重庆城数量逐渐增加。重庆开埠后,教会势力进一步得到扩展,重庆城内教堂多达十几家。比较出名的有位于七星岗的法国天主教若瑟堂,位于九块桥的英国福音堂,位于米花街(现民生路)的美国警世堂,位于放牛巷的英国基督教堂,位于蹇家巷(现五四路)的法国真原堂,位于二仙庵(现领事巷)的法国天主教仁爱堂,位于保安路(现八一路)的英国基督教福音堂,位于磁器街的美国基督教社交会堂,等等。教会办的医院、学校、红十字会也遍布重庆城内。

20世纪20年代,随着外国资本的进入和重庆民族工业的发展,重庆城内人口增加,城市地位提升,重庆工商界和地方士绅都有着建市的迫切要求。1921年11月,时任川军总司令兼四川省长的刘湘在重庆成立重庆商埠督办处,由川军第二军军长杨森兼任督办。1922年8月由川军第三师师长邓锡侯兼任督办,改商埠督办处为市政公所。1926年,刘湘驱走黔军,四川为刘湘势力所控制,地方局势始趋平静,商业与经济也逐渐恢复正常。1926年6月,刘湘将重庆市政公所改为商埠督办公署,委派三十二师师长唐式遵兼任督办,旋由三十三师师长潘文华继任督办。潘文华担任督办后,深感重庆老城区面积狭小,市政设施远远不能适应发展需要,有必要在改造旧城区的同时,向老城外开辟新城区。1927年上半年,潘文华成立了重庆新市区管理局,委派旅长郭勋祺为局长,开始实施扩城计划。1927年11月,督办公署改为市政厅。

在此期间,潘文华积极向国民政府报请升重庆为特别市。为了促使国民政府重视,潘文华专派李西镛、宋邵增赴南京请愿。在重庆各界和潘文华等人的努力争取下,1929年2月15日,国民政府正式批准重庆成立特别市政府,潘文华出任首届市长。1929年7月颁布《重庆特别市市政府暂行条例》26条。总则第一条明确:“重庆特别市依照国民政府公布之特别市组织法第三条第三项之规定,为中华民国特别市行政区域,直隶于中央政府,不入省县行政范围。”

1927年至1935年,潘文华在担任重庆商埠督办和市长的9年期间里,用了6年半时间向城外扩展新城区,城区面积从原2.35平方公里扩大到近10平方公里。与此同时,城市水、电、路、桥、电话、公交、码头等公共设施得到较大改善。

1927年2月,重庆商埠督办公署开始整修扩建朝天门码头(今四码头)和嘉陵码头(今三码头),委派工务局局长傅辅主持实施该项工程,朝天门城门和左右城墙各一段被拆除。码头整修扩建工程于同年7月完工,1927年9月投入使用。1930年整修千厮门码头,1932年整修太平门码头,1935年整修储奇门、金紫门码头。码头环境条件的改善,使重庆航运事业得以较快发展。

老湖广会馆

江北城法国天主堂

1927年上半年新市区管理局成立后,首要任务是迁除老城外数十万座坟墓。为了加强迁坟工作,新市区管理局改为迁坟事务所。从1927年8月至1934年5月,历时6年半、耗资2万余元,沿嘉陵江临江门到牛角沱,长江南纪门到兜子背,陆上通远门到两路口、王家坡一带向外开拓新市区,共迁坟435894座,扩展新区约7.5平方公里。

1927年下半年开始建设中干道。1929年8月,从通远门外七星岗经观音岩、两路口、上清寺至曾家岩,全长3.5公里的城区中干道(陪都时期取名中正路,解放后更名为中山一路、中山二路、中山三路、中山四路)竣工通车。中干道建成后,市政府决定将朝天门与中干道连通,道路从朝天门过街楼起,经小什字、小梁子、会仙桥、都邮街、关庙街、劝工局街到七星岗再接中干道,即现在的新华路、民族路、邹容路、民生路一线。该道路于1930年动工修建,至1932年9月建成通车。

南干道从1929年5月开工建设,至1933年7月完成南纪门至菜园坝段,全长2.87公里;1933年4月动工修建南纪门至陕西路段,1935年6月完成,全长约4公里。

1926年至1927年初,潘文华发起筹办自来水厂。重庆市民旧时长期靠井水和河水供饮用和生活之需,20世纪初至水厂建成前,城区以挑水为生者即达万人之多,故重庆城以“水巷子”、“水市巷”为名的街巷不在少数。重庆自来水厂开建后,挑水工唯恐影响生计,还举行集会抗议。1929年2月,自来水厂开工建设,在大溪沟设立取水口,在通远门打枪坝修建储水净化池。1932年2月28日水厂建成,向城区试行通水。经过近两年的调试,至1934年2月开始正常供水。

重庆没有发电厂前,市民历来用菜油、桐油照明,开埠后逐步改用洋油(煤油)照明。1907年重庆绅商刘泽膏、赵资生等集资创办“重庆烛川电灯公司”。初设100千瓦直流发电机,后购置400千瓦直流发电机,在太平门人和湾建立发电厂,进行小范围城市供电。1932年9月,潘文华指示接管烛川电灯公司,另在大溪沟建设新发电厂。1934年9月,大溪沟发电厂建成发电,安装1000千瓦发电机3台,1936年增加4500千瓦发电机2台,重庆城区照明得到较大改善。

猜你喜欢
开埠朝天门领事馆
朝天门
近代华北开埠城市《红楼梦》戏剧演出述论
法国领事馆旧址 见证重庆百年开埠史
点绛唇 朝天门
走出重庆的那扇门
朝天门编年史
近代温州开埠与温州海外移民
基于GIS与VR技术的开埠城市空间形态演化分析方法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