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慧敏
小儿腹泻病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儿科常见病,属中医“泄泻”范畴。急性腹泻可导致脱水;腹泻迁延不愈可引起消化吸收障碍、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反复感染,造成小儿生长发育障碍,甚至危及生命。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除中国外,全世界每年有10亿人患腹泻,其中5亿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调查显示,造成发展中国家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原因中,腹泻居第2位(占15%),仅次于急性呼吸道感染(占18%)。腹泻病在国内也属第2位常见病、多发病,尤其是6个月至2岁婴幼儿发病率较高。近10余年来,虽然贯彻实施了《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国内小儿腹泻病的死亡率已明显下降,但发病率仍居高不下,国内每年患腹泻病约8.32亿例次,其中<5岁儿童患腹泻病约2.98亿例次。世界卫生组织已把腹泻病的控制列为全球性战略,中国也将其列为重点防治的疾病之一。
现代医学依据病机将小儿腹泻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两大类。近年,随着人们对小儿腹泻病研究的深入,已取得了两项重要成果:(1)钠浓度降至75 mmol/L、葡萄糖浓度降至75 mmol/L、总渗透压降至245 mOsm/L的“低渗”口服补液盐(ORS)配方有助于缩短腹泻持续时间,减少大便的量及减少静脉补液;(2)补充锌有利于缩短腹泻病程,减轻病情并预防未来2~3个月内腹泻的复发。世界卫生组织认为90%腹泻患儿可不用抗生素治疗,例如感染性腹泻中有80%的患儿是由病毒感染引起,常规不予使用抗生素类药物,但要对症做好体液调节;细菌感染性腹泻多为水样便,频繁、量多,但无腥臭味,可针对病原选择敏感的抗生素。感染性腹泻易造成体内菌群失调,微生态平衡遭到破坏,造成患儿免疫力下降,使腹泻迁延不愈。微生态制剂则是利用正常微生物成员或促进物质生成的活微生物制剂,通过调整微生态失调、生物拮抗、代谢和免疫调节等作用达到治疗腹泻的功效;同时黏膜保护剂和吸附剂具有覆盖消化道黏膜,加强、修复黏膜屏障,清除多种病原体和毒素的作用,适用于急性水样便腹泻(病毒性或产毒素细菌性)及迁延性腹泻。腹泻患儿还应注意家庭的护理及饮食管理,如给患儿口服补充足够的液体以预防脱水;持续喂养患儿,适当满足患儿的进食要求,鼓励畏食儿童进食以补充营养,可以少量、多次进食,纠正由于腹泻而致大量营养物质丢失及禁食饥饿状态导致肠蠕动增加与肠壁消化液分泌,加重腹泻的弊端;并适量补充微量元素锌。
祖国医学对小儿泄泻的认识已有久远的历史,具有独特的经验和治疗方法,并且凭借方法多样而有着强大的优势,一直被人们所重视。中医认为小儿泄泻皆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治疗上重点要把握“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无湿不成泻”的基本病机。中医辨证将其分为湿热泻、风寒泻、伤食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气阴两伤泻、阴竭阳脱泻7个证型。在临床中,小儿推拿疗法是治疗小儿泄泻最具优势及特色的中医外治疗法。小儿推拿疗法历史悠久,在明清时期便形成了独立的体系。清·徐谦光《推拿三字经》中“若泻肚,推大肠,一穴愈,来往忙,言五色,兼脾良,曲大指,补脾方。”以独穴推拿对小儿泄泻进行治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儿科协作组从小儿推拿技术的临床特点及发展优势入手,加大培训力度,营造绿色医疗氛围,并制定了三字经流派小儿推拿曲线图,既解决了规范小儿推拿手法这一难点,同时又推动了小儿推拿在全国的推广。
国家“十一五”重点专科儿科泄泻协作组把小儿泄泻病作为主攻病种,先后收集了全国各地治疗本病的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疗法方案,认真研究并借鉴其中的宝贵经验,经反复梳理,发挥中医优势,优化和完善了小儿泄泻的综合诊疗方案,进一步形成分析报告,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简便易行的中医临床验证方案,并完成了在全国14家医院的临床验证工作。验证结果表明,中医药内治法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名老中医的“运脾止泻汤”对小儿脾虚泻有着显著的疗效,愈显率达78.1%;外治法中三字经流派小儿推拿疗法总有效率达86.09%,尤以伤食泻、脾虚泻为佳。此外,还有许多具有中医特色的如针灸疗法、中药保留灌肠法、散剂外敷法、脐敷法、穴位敷贴等疗法也在临床广泛应用。通过此次临床验证而总结出的小儿泄泻中医临床路径能够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从而带动全国小儿腹泻病的诊疗与研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