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小燕 代艺红 龚 凌
地处三峡库区腹地的重庆市丰都县是三峡移民大县,全县静态移民近10万,其中,农村移民3万多,仅极少数举家外迁,其余都是就地后靠安置。在人均不足667m2(1 亩)的薄地上,依靠种植传统作物如水稻、玉米、红苕和常规水果如桃、李、枇杷、柑桔等,几乎不可能实现“移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移民目标。为把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并服务于农村移民,丰都县农业委员会多次组织技术人员通过实地察看、听取村民介绍、查阅相关资料、座谈讨论等形式,对全县龙眼栽培历史、生产现状、引进品种生态适应性及生产情况等进行了调研,以期为丰都农业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丰都县龙眼栽培历史悠久。据县志记载:明末崇祯十七年(1644年),有一官居江南(指闽广)巡抚使的丰都兴义籍人,为了让家乡人民吃上名贵龙眼,从江南带回种子,经精心培植而茁壮成苗,从而拉开了丰都县龙眼栽培的序幕,而兴义则成为丰都龙眼的主产区。清咸丰五年(1856年),当地人又从四川泸州、涪陵平绥坝购买了一批龙眼小苗,船载以入,在兴义、高镇等地栽植。1901年,龙眼被正式列为丰都县重要果树,龙孔、高镇、十直、湛普等地均有栽培,鼎盛时期年产量曾达数十万公斤,但1950年后逐渐遭到砍伐而衰败。据1986年果树资源调查,全县仅存实生龙眼大树1664株,且以失管的弱树居多,产量仅4万kg。三峡工程蓄水至175m后,绝大部分原有龙眼树被淹没或被砍伐。
丰都龙眼种质资源最初来自福建,原始种群系龙眼种子经实生繁殖及其继代繁衍而成。因龙眼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种子高度杂合,用种子进行有性繁殖,其后代变异严重,不能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后代间个体差异极大,丰都龙眼实生群体中优良个体所占比重极小。同时,龙眼主要原产于我国南部热带、亚热带地区,是典型的亚热带常绿果树,性喜温暖、阳光充足、冬季和初春适当低温的生态环境,丰都县生态条件与龙眼原产地生态条件差异较大,仅是龙眼经济栽培适宜区域而非最适生态区,原产于福建、广东、广西的龙眼优良品种引种到丰都栽培,其优良品质得不到很好表现,但经过环境对其实生繁殖后代一代又一代地长期诱导,所形成的龙眼种群要比新引进品种更能适应当地气候。
由于龙眼种植效益好,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丰都县林业局、扶贫办等部门先后从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多批次引进龙眼苗木,大量种植于兴义、高镇、镇江、十直、湛普等地,面积超过666.67hm2,目前部分果园已进入试产期。品种有福眼、石硖、大乌圆、储良、风松本和九月乌等,但更多的是劣质种。大面积普查和重点抽查表明:在原产地表现好的优良品种如福眼、石硖、储良、风松本和九月乌等,在丰都种植其优良品质几乎完全丧失,表现为果个小、口感差,虽然大乌圆果实大的特点能够表现出来,但肉质较粗糙,风味较淡;引进的龙眼种群在果实性状上总的表现为杂、乱、差,劣质果实所占比重超过95%;从品种生态适应性、果实整齐度以及果实外观内质等方面综合来看,近年从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引进的优良龙眼品种在丰都种植后表现出的品质均逊于1986年、2005年从丰都县实生龙眼种群中选出的龙眼母本树果实的品质。
1986—1988年丰都县农业局技术人员对集中分布于兴义、高镇的龙眼原始种群进行了逐株筛选和鉴定,从中选出一株综合性状特别优良的单株,编号“丰龙2号”。该植株种植于原兴义前进5队(海拔200m),系种子繁育的实生后代,树龄约96年,树高约10m,冠径约7m;果粒较均匀,平均单果重11g,果肉乳白色,半透明,不流汁,易离核,果肉细嫩化渣,风味浓,9月中旬成熟(中熟品种)。据原西南农业大学化验分析,主要理化指标与原产于福建的优良龙眼品种相近,品质优良。1986—1988年连续观测表明,“丰龙2号”优良性状稳定,适应性和丰产性强。从该母本树上采穗嫁接繁殖的无性系后代(共5株),现已结果多年,优良性状稳定。
2005年原镇江镇又发现一株特晚熟龙眼优良单株,该单株系实生树,树龄60余年,丰产,单果重15g,风味浓,品质优良(综合性状优于四川省泸州市园艺科学研究所选育的晚优1号和福建的一些优良晚熟品种),10月下旬成熟。同年在原镇江镇又选出一株早中熟龙眼优良单株,单果重12g,8月下旬成熟,品质优良。
丰都县选出的上述3个优良单株的遗传基因已经过多年的环境诱导,渐进式地发生改变,已能很好地适应当地环境;这些母树的无性系后代能够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优变性状稳定。
广西、广东、福建和海南等地是我国龙眼主产区,其产量和面积均占全国龙眼的95%以上。海南龙眼在近十几年中发展很快,凭着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重点发展早熟龙眼。这些沿海地区既是龙眼主产区,又是龙眼的最适生态区,规模化经营程度高,品质优,其成熟期以8月至9月上中旬集中上市的早中熟品种为主,占95%,晚熟品种占5%。因此,丰都县龙眼生产的优势应在于晚熟,以填补市场空档。
我国龙眼北缘经济栽培区包括四川的泸州、合江、江安、泸县、宜宾及重庆的涪陵、忠县、万州等长江中上游沿江低海拔区域。目前该区域龙眼栽植除泸州外均呈零星栽培,生态条件与丰都相近。泸州龙眼栽培历史悠久(原始种群亦来自福建),尤其以泸州市园艺科学研究所为技术依托,在品种选育方面取得长足进步,选育的龙眼新品种蜀冠适应性强、果大质优(平均单果重12g,含可溶性固形物19%),9月上旬成熟,已进入规模发展阶段;晚优1号新品种以质优味浓、晚熟为特色(平均单果重7~8g,含可溶性固形物22%),10月上旬成熟,已奠定规模开发基础(完成了母本园、采穗园建设等最重要和最基础工作)。涪陵龙眼栽培也有较悠久的历史,平绥坝(南沱镇)是其主产区。1995年涪陵重启龙眼基地建设项目,从品种比较试验、品种选育、母本园和采穗园建立等基础工作做起,历经十多载选育的新品种——涪陵黄壳适应性强、可食率高(焦核)、果大(平均单果重11g,含可溶性固形物18%),并将蜀冠、涪陵黄壳确定为主栽品种,建立了母本园和采穗园,进行规模化发展。因此,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泸州、涪陵是丰都发展龙眼的最大竞争者,丰都龙眼品种多、杂、乱、劣,也决定了丰都在发展龙眼生产上目前还处于劣势地位。但是,丰都拥有早中熟、中熟、特晚熟配套的龙眼优异种质资源,是其他任何地区所不及的,若能进行科学规划,稳步发展,丰都龙眼还是具有相当强的竞争优势。
综合 1986—1988年与 2009年对丰都龙眼的调查以及对广西、广东、福建、海南、泸州、涪陵等地龙眼生产现状的考察与分析,笔者认为:丰都栽培龙眼历史悠久,拥有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龙眼种质资源,若能进行科学规划和布局,夯实良种繁育基地,在境内海拔175~300m区域大力发展早熟和特晚熟龙眼,丰都龙眼的发展前景应是十分广阔。
一是加强统筹管理。以前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宏观调控,大量从广东、福建、广西等地购进龙眼苗木,导致如今丰都龙眼品种良莠不齐、品质低劣而外销受阻、本地销售价格低廉的被动局面。对此,建议县政府进一步明确丰都龙眼生产的管理单位、育苗单位,对未经许可外调龙眼苗木的行为予以问责。二是组建稳定的技术队伍。目前丰都龙眼发展面临着两条路:一条路是沿袭传统的模式,大量从广东、福建、广西等地购进龙眼苗木进行发展,但这无疑会把丰都龙眼引进死胡同;另一条路即是科学发展之路,从品种选育与审定、母本园与采穗圃建立、苗木自繁自育等基础工作做起,这需要一支稳定的专业技术队伍通过较长时间努力才能完成。泸州、涪陵之所以能够在龙眼基地建设中取得成效,与有一支稳定的技术队伍并长期坚持不懈地攻关密不可分。三是从建立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做起。目前各地均采用常规方式繁育龙眼、核桃苗,与其他果树相比,龙眼、核桃的繁殖系数低、难度大且费时长。为赢得时间,需要采用现代化的先进技术以加速其繁育进程。希望政府对龙眼育苗基地配套工程建设投入适量资金,以完善其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