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颖辉(首都医科大学石景山教学医院,北京市石景山医院肾内科,北京 100043)
患者,女性,32岁,因“发热、腰痛4 d,血尿2 d”入院。患者4 d前出现发热,体温最高40 ℃,伴右侧腰痛,自服美扑伪麻片治疗,仍有发热,2 d前出现肉眼血尿,为全程血尿,伴恶心。既往体健,否认血液系统疾病,否认药物过敏史。查体:T 38.2 ℃,全身皮肤无瘀点、淤斑,右肾区叩痛阳性。血液分析:WBC 17.8×109·L-1,N 89.4%,HB 110 g·L-1,PLT 203×109·L-1,尿液分析:白细胞满视野。诊断:急性肾盂肾炎。给予头孢唑肟2.0 g + 0.9%氯化钠注射100 mL静脉滴注,bid,当天未用退热药及其他药物。第2天,WBC 11.94×109·L-1,N 82.8%,HB 112 g·L-1,PLT 28×109·L-1,血小板较昨日显著下降,患者无出血情况,为排除化验误差,5 h后复查PLT 34 ×109·L-1。立即停用头孢唑肟,改为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第3、5、6天复查PLT分别为51×109·L-1,165×109·L-1,220×109·L-1,血红蛋白无明显变化(107~112 g·L-1),患者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症状逐渐缓解。
该例患者在静脉滴注头孢唑肟1 d后出现血小板急剧下降,虽然病初曾用美扑伪麻片,但入院时血小板正常,且入院当天除了静脉滴注头孢唑肟,并未用其他药物,停药后患者血小板在1周内逐渐恢复正常,所以考虑血小板减少由头孢唑肟引起。
头孢唑肟是半合成的第3代头孢菌素,具有抗菌谱广、杀菌力强、耐酶等特点,适用于敏感致病菌引起的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等部位感染的治疗。头孢唑肟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目前国内报道甚少,但头孢菌素类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并不少见[1-3]。邓云峰等[4]对1996年1月- 2006年6月国内报道的307例药物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文献进行汇总发现,头孢菌素类药物引起血小板减少有18例,占总例数的5.86%,包括头孢呋辛、头孢克洛、头孢哌酮钠、头孢噻肟、头孢唑啉、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曲松等,其中,头孢哌酮钠9例,占50%。其他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头孢菌素药物还有头孢氨苄、头孢他定、头孢替唑钠、头孢替安、头孢克肟等[5]。
头孢菌素类药物可能是直接或通过免疫机制引起血小板破坏,造成血小板减少,此类血小板减少与药物剂量无关,小剂量即可触发,常为少见、偶见或呈一过性,及时停药后可消失[5]。药物引起的抗体导致血小板破坏机制十分复杂,可能是药物进入体内作为半抗原,产生免疫性抗原抗体复合物,非特异性地吸附在血小板膜上,破坏血小板;或者药物作为半抗原,结合血小板后形成全抗原,导致血小板抗体产生,作用于药物血小板复合物,破坏血小板,从而导致血小板减少。此类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多发生在用药24 h以内,停药后1~2 d血小板数量增加,通常1周内能完全康复[6]。这种变化与血小板的生理功能及半衰期有关,血小板进入血液后,只有最初两天具有生理功能,平均寿命为7~14 d。该病例中头孢唑肟钠通过免疫机制导致血小板自身抗体的产生造成血小板减少,而非骨髓抑制,所以单纯引起血小板降低,而红细胞未受影响。
抗感染药物所致的血小板减少具有自限性[5],大部分停药后血小板会逐渐恢复正常,无需特殊治疗;严重病例可使用输注血小板、激素、丙球或血浆置换。另外,药物所致血小板减少相关的抗体能在体内存在很多年,在未来的治疗中患者应避免使用相关药物[6],停药后抗体仍以灭火型保留在敏感者血浆内或吸附在血小板的膜表面,再次给药时膜表面被覆盖的抗体激活,引起血小板大量凝集与破坏[7]。
[1] 段丽芳,张卫星.头孢哌酮-舒巴坦致血小板减少2例[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8,8(4):313-314.
[2] 刘艳军,刘素文,李俊.头孢哌酮钠致血小板减少5例[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2,1(1):44.
[3] 梁晓丽,宋建华,裴艺芳.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致血小板减少[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7,9(5):367-368.
[4] 邓云峰,陈丽芳.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307例分析[J].天津药学,2007,19(1):33-35.
[5] 赵晓红,朱立勤,黄庆华.血小板减少症与抗感染药物应用的关系[J].天津药学,2008,20(5):38-40.
[6] 赵宗贵,张自云,刘晓莉,等.血小板减少的流行病学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师,2010,48(10):15-17.
[7] 喻争鸣,毕玉妤,张勇刚.老年血液病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