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乃生
(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陕西西安 710003)
油菜菌核病是世界性病害,在我国几乎所有油菜产区均有发生,其中尤以长江流域发生最为严重,发病率为10%~80%,产量损失5%~30%。该病病原菌的寄主范围广,包括大豆、向日葵、花生、烟草和10多种主要蔬菜作物等。
1.1.1 苗期:在接近地面的根颈和叶柄上形成红褐色斑点,后转为白色。病组织变软腐烂,有白色菌丝,重者可致苗死亡。
1.1.2 成株期:叶、茎、花、果和种子均可感病。叶感病后初生暗青色水渍状斑块,后扩展成圆形或不规则形大斑,呈灰褐色或黄褐色,有同心轮纹,外围暗青色,外缘具黄晕。潮湿时病斑迅速扩展,全叶腐烂;干燥时则病斑破裂穿孔。茎部病斑初呈水渍状,浅褐色,椭圆形、棱形、长条形状绕茎大斑。病斑略凹陷,有同心轮纹,中部白色,边缘褐色,病健交界明显。病害严重时,病茎上长满絮状菌丝,故称为“白秆”、“霉秆”等。此时植株干枯而死或提早枯熟,可见皮层纵裂。角果感病形成不规则白色病斑。种子感病后表面粗糙,灰白色,无光泽。在发病的茎内外和角果上均可形成大小不等的鼠粪状菌核。
病原菌为核盘菌,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种子和残株或其他寄主上越夏(冬油菜区)、越冬(冬、春油菜区)。菌核萌发形成子囊盘,内生子囊孢子。孢子可随气流传播至数公里。孢子在寄主上发芽,产生侵入丝侵入油菜器官组织(通常为花瓣),然后发育为菌丝,菌丝再浸染油菜其他组织。少数情况下,菌核可直接萌发产生菌丝。油菜菌核病发病盛期一般出现两次,一次在11月下旬到12月,一次在次年的3~4月(此期正值油莱易感病的花期,也是油菜受害的主要时期),如果在这段期间又遇多雨、潮湿、温暖的天气,油菜菌核病就将严重发生。
1.3.1 选用抗病品种。
1.3.2 减少初浸染源。(1)水旱轮作:旱地油菜的轮作年限应在两年以上,且应大面积实施。(2)选种和种子处理:选无病株留种,筛去种子中的大菌核,然后用盐水(5kg水加食盐500~750g)或硫酸铵水(5kg水加硫酸铵500~1000g)选种,外用清水洗种;也可用50℃温水浸种10~20min或1:200福尔马林浸种3min。(3)油菜收后深耕,在油菜抽薹期培土。
1.3.3 改善油菜生态环境。重施基肥、苗肥,早施或控施蕾薹肥,施足磷、钾肥,防止贪青倒伏。深沟窄畦,清沟防渍。在油菜开花期摘除病、黄、老叶。适时播种,适当迟播。
1.3.4 药剂防治。药剂种类与用量为:40%菌核净(原名纹枯利)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喷施一二次,50%多菌灵粉剂或40%灭病威悬浮剂500倍液喷施二三次,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1500倍液喷施二三次,50%速克灵粉剂2000倍液喷施二三次,50%氯硝胺粉剂100~200倍液喷施二三次,50%朴海因粉剂1000~1500倍液喷施。上述药液用量为每亩每次100~125kg,于油菜开花期,当叶病株率在10%以上、茎病株率在1%以下时开始喷药,每次间隔7~10天。
1.3.5 生物防治。一般将生防制剂施入土壤中,防效较好的有盾壳霉、木霉等制剂。
又名花叶病,全国各产区均有发生,重病区流行年份产量损失达20%~30%。
2.1.1 不同类型油菜上的症状差异很大
甘蓝型油菜苗期症状有:(1)黄斑和枯斑。两者常伴有叶脉坏死和叶片皱缩,老叶先显症。前者病斑较大,淡黄色或橙黄色,病健分界明显。后者较小,淡褐色,略凹陷,中心有一黑点,叶背面病斑周围有一圈油渍状灰黑色小斑点。(2)花叶。与白菜型油菜花叶相似,支脉和小脉半透明,叶片成为黄绿相间的花叶,有时出现疱斑,叶片皱缩。
2.1.2 甘蓝型油菜
成株期茎秆上症状有:(1)条斑。病斑初为褐色至黑褐色梭形斑,后成长条形枯斑,连片后常致植株半边或全株枯死。病斑后期纵裂,裂口处有白色分泌物。(2)轮纹斑。在棱形或椭圆形病斑中心开始为针尖大的枯点,其周围有一圈褐色油渍状环带,整个病斑稍凸出,病斑扩大,中心呈淡褐色枯斑,上有分泌物,外围有2~5层褐色油渍状环带,形成同心圈。病斑连片后呈花斑状。(3)点状枯斑。茎秆上散生黑色针尖大的小斑点,斑周围稍呈油渍状,病斑连片后斑点不扩大。发病株一般矮化,畸形,薹茎短缩,花果丛集,角果短小扭曲,上有小黑斑,有时似鸡爪状。
2.1.3 白菜型和芥菜型油菜的主要症状
苗期为花叶和皱缩,后期植株矮化,茎和果轴短缩。
病原主要为芜菁花叶病毒,其次为黄瓜花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和油菜花叶病毒等,寄主范围广,主要由蚜虫传播。初浸染源主要来自其他感病寄主,如十字花科蔬菜、自生油菜和杂草中的带毒蚜虫。油菜子叶至抽薹期均可感病。冬天病毒在植株体内越冬,春天又显症。秋天温度15~20℃、干旱少雨、蚜虫迁飞量大有利于发病。
关键是预防苗期感病。
2.3.1 选用抗病品种。
2.3.2 适当推迟播种期。
2.3.3 治蚜、驱蚜防病。在油菜出苗前和苗期,加强对油菜地附近十字花科蔬菜如白菜、萝卜等寄主上蚜虫的防治,也可在油菜地区设置黄板诱杀蚜虫,具体防治措施见蚜虫部分。
该病在全国各油菜产区均有发生,流行年份或地区发病率在10%~50%,严重的达100%,单株产量损失10%~50%。
油菜各生育期均可感病,为害油菜地上部分各器官。叶片发病后,初为淡黄色斑点,后扩大成黄褐色大斑,受叶脉限制呈不规则形,叶背面病斑上出现霜状霉层。茎、薹、分枝和花梗感病后,初生褪绿斑点,后扩大成黄褐色不规则形斑块,斑上有霜霉病菌。花梗发病后有时肥肿、畸形,花器变绿、肿大,呈“龙头”状,表面光滑,上有霜状霉层。感病严重时叶枯落直至全株死亡。
病原菌为油菜霜霉菌,初浸染源主要来自在病残体、土壤和种子上越冬、越夏的卵孢子。病斑上产生的孢子囊随风雨及气流传播,形成再浸染。冬油菜区,秋季感病叶上菌丝或卵孢子在病叶中越冬,常造成翌年再次传播流行。春季油菜开花结荚期间,每当寒潮频繁、时冷时暖的天气时发病严重。
3.3.1 选用抗病品种。三大类型油菜中,甘蓝型油菜较抗病,芥菜型次之,白菜型最易感病。同一类型油菜中品种间抗性差异也较大。
3.3.2 无病株留种或种子处理。如用10%盐水处理种子,再清洗种子;或用25%瑞毒霉浸种、拌种,用量为种子重量的1%。
3.3.3 栽培防病。与禾本科作物轮作一二年或水旱轮作;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窄畦深沟,清沟防渍;适当晚播,摘除黄病叶等。
3.3.4 药剂防治。用25%瑞毒霉粉剂600~800倍液,或80%乙磷铝500倍液,或50%托布津1000~1500倍液,或50%退菌特粉剂1000倍液,或65%代森锌500倍液,于初花期叶病株率达10%以上开始喷药,每7天一次,连喷二三次,每次每亩喷药液100kg。
我国油菜蚜虫有三种,即萝卜蚜、桃蚜和甘蓝蚜,是为害油菜最严重的害虫。萝卜蚜和桃蚜在全国都有发生,其中又以萝卜蚜数量最多;甘篮蚜主要发生在北纬40°以北,或海拔1000m以上的高原、高山地区。蚜虫以剌吸口器吸取油菜体内汁液,为害叶、茎、花、果,造成卷叶、死苗,植株的花序、角果萎缩,或全株枯死。蚜虫又是油菜病毒病的主要传毒媒介,病毒病的发生与蚜虫密切相关。
三种蚜虫在为害油菜期间均分为有翅和无翅两型,每型又有若虫和成虫两种虫态。若虫为成虫胎生产生,二者形态相似,但若虫体型较小。
4.2.1 萝卜蚜:成蚜体长1.6~1.9mm,被有稀少白粉,头部有额疣,但不明显。触角较短,约为体长的1/2。腹管短,稍长于尾片,管端部缢缩成瓶颈状。有翅成蚜头胸部黑色,腹部绿至黄绿色,腹侧和尾部有黑斑。无翅成蚜全体绿或黄绿色,各节背面有浓绿斑。
4.2.2 桃蚜:成蚜体长1.8~2.0mm,体无白粉,头部有明显内倾额疣。触角长,与体长相同。腹管细长,中后部稍膨大,长于尾片长度1倍以上。有翅成蚜头胸部色,腹部黄绿、赤褐柔色,腹背中后部有一大黑斑。无翅成蚜全体同色,黄绿或赤褐或橘黄色。
4.2.3 甘蓝蚜:成蚜体长2.2~2.5mm,体厚,被有白粉。头部额疣不明显。触角短,约为体长1/2。腹管很短,不及触角第5节尾片长度,尾片短圆锥形。有翅成蚜头胸部黑色,腹部黄绿色,腹背有暗绿色横带数条。无翅成蚜全体暗绿色,腹部各节背面有断续黑横带。
油菜蚜虫一年发生10~40余代,世代重叠不易区分。油菜出苗后,有翅成蚜迁飞进入油菜田,胎生无翅蚜建立蚜群为害,当营养或环境不适时,又胎生有翅蚜迁出油菜田。冬油菜区一般有两次为害期,一次在苗期,另一次在开花结果期。长江流域及其以南、以北地区主要为害在苗期,干旱地区或开花结果期也可能大发生。云、贵高原区主要为害期在开花结果期。北方春油菜区自苗期开始发生,至开花结果期为害达到高峰。油菜蚜虫的发生和为害主要决定于气温和降雨,适温为14~26℃,在温度适宜条件下无雨或少雨,天气干燥,极适于蚜虫繁殖、为害。如秋季和春季天气干旱,往往能引起蚜虫大发生;反之,阴湿天气多,蚜虫的繁殖则受到抑制,发生危害则较轻。
4.4.1 化学防治:苗期有蚜株率达10%,每株有蚜一二头;抽薹开花期 10%的茎枝或花序有蚜虫,每枝有蚜3~5头时,用下述药剂防治:1.8%阿维·高氯乳油或1.1%毒功1000~2000倍液,锐红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37%高氯·马拉硫磷l000~2000倍液,2.5%敌杀死乳剂3000倍液。
4.4.2 种子处理:用20%灭蚜松可湿粉1kg拌种100kg,或用甲基硫环磷、杀虫磷、呋喃丹拌种,可防苗期蚜虫。
4.4.3 栽培防治:用银灰色、乳白色、黑色地膜覆盖地面50%左右,有驱蚜防病毒病作用。
4.4.4 生物防治:饲养、释放蚜茧峰、草蛉、瓢虫、食蚜蝇以及蚜霉菌等可减少蚜害。
油菜蚜防治应抓住三个时期施药:一是苗期(3片真叶);二是本田的现蕾初期;三是在油菜植株有一半以上抽薹达10cm左右。但这三个时期也要看蚜虫数量多少再决定是否施药。尤其是结荚期,更应注意蚜虫发生,如果数量较大,仍要施药防治。
5.1.1 跳甲:又称跳格蚤,为害油菜的主要是黄曲条跳甲,成虫、幼虫都可为害。幼苗期受害最重,常常食成小孔,造成缺苗毁种。成虫善跳跃,高温时还能飞翔,中午前后活动最盛。油菜移栽后,成虫从附近十字科蔬菜转移至油菜为害,以秋、春季为害最重。
5.1.2 猿叶甲:别名黑壳甲、乌壳虫,为害油菜的主要是大猿叶甲。以成虫和幼虫食害叶片,并且有群聚为害习性,致使叶片千疮百孔。每年4~5月和9~10月为两次为害高峰期,油菜以10月左右受害重。
跳甲和猿叶甲可一并防治,重点防治跳甲兼治猿叶甲。药剂用9%灭氰乳油800~1000倍液,10%功夫·丙溴磷乳油1000~1500倍液或1.8%阿维·高氯乳油1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