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祥蓉
为探讨老年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断治疗水平,现将北京大学医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60岁以上的117例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117例患者中,男70例,女47例;年龄60~104岁,平均年龄78.9岁。其中社区获得性肺炎80例,医院获得性肺炎37例。并存2种以上疾病98例,2型糖尿病3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9例,冠心病41例,高血压45例,脑梗塞58例和恶性肿瘤26例。
2.临床表现:发热67例,咯痰76例,胸痛30例,乏力29例,喘憋20例。肺部啰音108例,胸膜摩擦音12例。
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均升高47例,中性粒细胞升高96例。痰菌培养97例:阴性45例;阳性52例,其中,肺炎克雷伯杆菌19例,大肠埃希菌9例,铜绿假单胞菌7例,肺炎链球菌11例,不动杆菌2例,真菌2例,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
4.X线检查:片状阴影76例,小片状或斑片状浸润影24例,絮状阴影18例,肺纹理增粗增重17例,胸腔积液6例。
5.治疗:(1)抗炎治疗:本组痰培养出的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治疗用三代头孢39例,喹诺酮31例,二代头孢17例,克林霉素+喹诺酮16例,阿奇霉素7例,泰能(亚胺培南/西司他丁)5例,氟康唑(大扶康)2例;(2)解痉平喘:氨茶碱静脉滴注或口服,氟替卡松(沙美特罗,舒利迭)、硫酸沙丁胺醇(万托林)、异丙托溴铵(爱全乐)治疗,少数患者短疗程应用糖皮质激素;(3)祛痰治疗:盐酸氨溴索口服或静脉应用,糜蛋白酶雾化吸入,定时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4)免疫支持治疗:胸腺肽肌内注射;营养差者给予氨基酸、脂肪乳等;(5)氧疗;(6)合并症的治疗:冠心病予扩血管、营养心肌、纠正心功能不全;高血压控制血压;糖尿病予降糖治疗。3例经抗炎治疗后症状减轻,仍发热,复查X线肺部阴影无明显变化,外院查痰后诊断为肺结核,转结核专科医院治疗。
6.转归:体温正常,咳嗽、咯痰消失,肺部啰音消失,X线肺部阴影吸收,血象正常为治愈标准;体温正常,咳嗽、咯痰明显减轻,肺部啰音消失,X线肺部阴影明显吸收,血象正常为好转标准。本组治愈77例,好转21例,转院12例,死亡7例。
老年肺部感染的临床表现:常起病隐匿,临床症状不典型[1],多伴有其他慢性基础疾病,常见于冬春季节,感冒受凉、上呼吸道感染是常见的诱发因素[2-4]。本组仅约70%患者有呼吸道症状,84%患者合并2种以上疾病。
由于老年人生理功能的减退和器官组织的萎缩,咽喉反射降低,胃内容物和咽喉分泌物容易吸入气管,带入病原微生物或理化致病因子而诱发呼吸道疾病。黏膜纤毛运动功能下降,呼吸道局部抵抗力及全身免疫功能下降,以及慢性基础疾病客观上导致肺部感染的发病率增加。本研究中近54%患者痰中培养出不同病原菌。
老年患者各脏器及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差,机体代偿功能下降,肺部感染发生后易出现多脏器衰竭。因此,凡老年患者有原因不明的多系统症状、消化道症状或精神改变,伴不同程度的咳嗽时,应高度怀疑肺部感染,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老年肺部感染的诊治率。老年患者原有的基础疾病多,再加上营养差、咳嗽无力、痰液不易排出,使得感染不易得到控制[5]。本组12例病情加重转院,7例病情加重死亡。
老年肺部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1,6-8],与本研究痰菌培养结果一致。老年患者免疫功能减弱,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机体对抗感染药物的反应性差,应用时间较长或选用抗菌谱广而强的抗菌药物又易出现菌群失调。因此老年肺部感染应做到及早发现、及时诊断,进行早期综合治疗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同时应结合患者的临床特征、患病季节等因素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如果病原菌不明确,建议开始应用抗菌谱广的药物,如第三四代的喹诺酮类、第三四代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等药物,并采用联合用药。病情缓解后或病原学检查结果明确后调整药物。对严重肺部感染采用“重锤猛击”的治疗方案。抗炎治疗2周无效者应考虑到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可能。
[1]顾玉旗,刘宝勤.老年肺部感染305例临床分析.中原医刊,2004,31(8):33-34.
[2]史青.老年人严重肺部感染68例临床分析.贵州医药,2004,28(5):448.
[3]甘赞.老年人肺部感染128例临床分析.西部医学,2004,16(2):144-145.
[4]张清君.老年人重症肺部感染临床分析.临床肺科杂志,2004,9(3):262.
[5]曾凡荣,吴平,马厚勋,等.老年人肺部感染临床特点(附240例临床分析).老年医学与保健,1995,1(1):23-25.
[6]宋晓玲,刘含章.老年肺炎95例临床分析.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1998,3(6):115-116.
[7]叶燕湘,吴秋梅,张培毅.老年人肺部感染病原微生物分布及药敏分析.中华医学丛刊,2004,4(7):5-6.
[8]周荣,赵裕强.老年肺部感染病原菌特点分析.实用预防医学,2004,11(1):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