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定通过的品种介绍(Ⅸ)——稻(1)

2011-02-09 11:10品种管理处
种子科技 2011年9期
关键词:稻区叶枯病株型

品种管理处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北京 100125)

(上接第8期第49页)

7 稻品种

7.1 陵两优472

7.1.1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01。

7.1.2 选育单位: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

7.1.3 品种来源:湘陵628S×恢472。

7.1.4 特征特性: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华南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3.6天,比对照博优998长1.6天。株高115.3 cm。株型适中,茎秆粗壮,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亩有效穗数16.4万穗,穗长24.5 cm,每穗总粒数143.8粒,结实率83.5%,千粒重29.0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1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9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7.7%,长宽比3.2,垩白粒率15%,垩白度2.9%,胶稠度75 mm,直链淀粉含量13.2%。

7.1.5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华南感光晚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7.9 kg,比对照增产3.7%(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452.5 kg,比对照增产2.3%(极显著);两年平均亩产500.2 kg,比对照增产3.1%,增产点比率70.8%。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9.3 kg,比对照增产5.6%。

7.1.6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做好种子消毒处理,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适龄移栽,适当密植,适宜软盘抛秧和小苗带土移栽。一般软盘抛秧3.1~3.5片叶抛栽,抛栽密度28~30穴m2;水育小苗5片叶左右移栽,每穴栽插二三苗。(3)肥水管理:需肥水平较高,采用施足底肥、早施追肥、后期严控氮素的施肥方法。中等肥力土壤亩施25%水稻专用复合肥40.0 kg作底肥,移栽后5~7天结合施用除草剂追施尿素7.5 kg,幼穗分化初期亩施氯化钾7.5~10.0 kg,后期看苗适当补施穗肥。分蘖期干湿相间促分蘖,亩总苗数达到25万苗时及时落水晒田;孕穗期以湿为主,抽穗期保持浅水层,灌浆期以润为主,切忌落水过早。(4)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纹枯病和稻飞虱等病虫。

7.1.7 审定意见:适宜在海南、广西桂南稻作区、广东中南及西南稻作区的平原地区、福建南部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7.2 潭两优83号

7.2.1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02。

7.2.2 选育单位:湘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7.2.3 品种来源:潭农S×潭早183。

7.2.4 特征特性: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09.4天,比对照浙733短0.6天。株型适中,株高82.7 cm。亩有效穗数22.2万穗,穗长19.4 cm,每穗总粒数109.1粒,结实率84.4%,千粒重26.1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2.8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7级;白背飞虱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8.1%,长宽比2.2,垩白粒率91%,垩白度22.9%,胶稠度56 mm,直链淀粉含量19.0%。

7.2.5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早中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1.2 kg,比对照增产7.1%(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 503.0 kg,比对照增产7.6%(极显著);两年平均亩产502.1 kg,比对照增产7.4%,增产点比率85.3%。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5.8 kg,比对照增产6.3%。

7.2.6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做好种子消毒处理,农膜覆盖育秧。大田亩用种2 kg,稀播匀播,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20~25天移栽,大田每亩栽插2万穴左右,每穴栽插二三苗,每亩插足8万~10万基本苗。(3)肥水管理:亩施氮、磷、钾总含量为25%的水稻专用复合肥50.0 kg作基肥;移栽后3~5天结合化学除草,亩追施尿素10.0 kg、氯化钾7.5 kg促分蘖;齐穗后视情况适量补施壮籽肥。当亩总苗数达30万苗时及时排水晒田;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4)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

7.2.7 审定意见: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的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7.3 陵两优211

7.3.1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03。

7.3.2 选育单位: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7.3.3 品种来源:湘陵628S×华211。

7.3.4 特征特性: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09.8天,比对照浙733短0.2天。株高79.8 cm,株型适中,叶色浓绿,熟期转色好。亩有效穗数23.4万穗,穗长18.7 cm,每穗总粒数105.8粒,结实率82.9%,千粒重26.3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8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白背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7.0%,长宽比3.0,垩白粒率26%,垩白度4.2%,胶稠度77 mm,直链淀粉含量13.2%。

7.3.5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早中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8.9 kg,比对照增产8.8%(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 519.0 kg,比对照增产11.0%(极显著);两年平均亩产514.0 kg,比对照增产9.9%,增产点比率85.3%。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4.1 kg,比对照增产10.5%。

7.3.6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做好种子消毒处理。大田亩用种2.0~2.5 kg,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适宜软盘抛秧和小苗带土移栽。软盘抛秧3.1~3.5片叶抛栽,抛栽密度28~30穴m2;旱育小苗3.5~4.0片叶移栽,水育小苗5片叶左右移栽,栽插密度以16.5 cm×20.0 cm为宜,每穴栽插二三苗。(3)肥水管理:需肥水平较高,采用施足底肥、早施追肥、后期严控氮素的施肥方法。在中等肥力土壤,每亩施25%水稻专用复混肥40.0 kg作底肥;移栽后5~7天,结合施用除草剂追施尿素7.5 kg;幼穗分化初期亩施氯化钾7.5~10.0 kg;后期看苗适当补施穗肥。分蘖期干湿相间促分蘖,当亩总苗数达到30万苗时及时落水晒田。孕穗期以湿为主,抽穗期保持田间有浅水,灌浆期以湿润为主,切忌落水过早。(4)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

7.3.7 审定意见: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7.4 株两优173

7.4.1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04。

7.4.2 选育单位:湖南金健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水稻研究所、株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7.4.3 品种来源:株1S×R173。

7.4.4 特征特性: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08.0天,比对照浙733短2.0天。株高86.8 cm,株型较散,叶色浓绿,熟期转色好。亩有效穗数22.3万穗,穗长19.4 cm,穗总粒数104.9粒,结实率84.5%,千粒重27.9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3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白背飞虱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9.2%,长宽比3.1,垩白粒率81%,垩白度16.1%,胶稠度54 mm,直链淀粉含量22.1%。

7.4.5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早中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6.1 kg,比对照增产6.0%(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 524.2 kg,比对照增产12.1%(极显著);两年平均亩产510.1 kg,比对照增产9.1%,增产点比率85.3%。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7.0 kg,比对照增产8.9%。

7.4.6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旱育秧宜适当早播。大田亩用种2 kg左右,稀播匀播,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一般旱育小苗3.1~4.0片叶抛栽,密度28穴m2;水育秧秧龄25~30天、4.5~5.0片叶移栽,栽插密度16.5 cm×20.0 cm,每穴栽插二三苗。(3)肥水管理:中等肥力土壤亩施纯氮10 kg、五氧化二磷5 kg、氧化钾6 kg,施肥方法宜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分蘖期干湿相间促分蘖,当亩总苗数达到25万苗时及时落水晒田;孕穗期以湿润为主,抽穗期保持田面浅水,灌浆期干干湿湿,切忌落水过早。(4)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

7.4.7 审定意见:适宜在江西、湖南、安徽、浙江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7.5 中早35号

7.5.1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05。

7.5.2 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

7.5.3 品种来源:中早22/嘉育253。

7.5.4 特征特性:属籼型常规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0.6天,比对照浙733长0.6天。株高91.9 cm,株型适中,茎秆粗壮,熟期转色好。亩有效穗数20.1万穗,穗长18.1 cm,穗总粒数118.7粒,结实率83.5%,千粒重27.3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6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白背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3.6%,长宽比2.0,垩白粒率100%,垩白度28.5%,胶稠度60 mm,直链淀粉含量25.0%。

7.5.5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早中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5.0 kg,比对照增产7.9%(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 512.3 kg,比对照增产9.6%(极显著);两年平均亩产508.7 kg,比对照增产8.8%,增产点比率94.1%。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4.6 kg,比对照增产6.0%。

7.5.6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做好种子消毒处理。塑料软盘育秧适当迟播,大田亩用种3.0~3.5 kg;地膜湿润育秧适当早播,大田亩用种5.0 kg;直播应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3℃以上时播种。(2)移栽:适龄移栽,栽插密度可因地制宜,以每亩栽插基本苗10万苗左右为宜。抛栽一般在三叶一心至四叶一心期,每亩抛栽2.5万穴。立苗(抛栽、插秧后5天)后注意保持4~5天水层进行化学除草。(3)肥水管理:需肥量中等偏上,总用肥量每亩纯氮10~12 kg,氮、磷、钾比例为1.0∶0.5∶1.0。宜用有机肥作基肥,一般亩施2750~3000 kg担标准肥,配施钾肥7.5~10.0 kg。按照“无水抛秧,灌水分蘖,适时晒田,多露轻晒,有水抽穗,干湿壮籽”的原则科学管水,抛秧时田面要尽量无水,抛秧后一二天内不灌水;亩总苗数达到24万苗左右时开始采取多次露田方式晒田;收获前4~6天断水,切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

7.5.7 审定意见: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7.6 渝香203

7.6.1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06。

7.6.3 品种来源:宜香1A×R2103。

7.6.4 特征特性: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6.8天,与对照Ⅱ优838相当。株高119.2 cm,株型适中。亩有效穗数16.3万穗,穗长25.9 cm,穗总粒数162.8粒,结实率76.4%,千粒重30.1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0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褐飞虱9级;抽穗期耐热性中等,耐冷性较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9.0%,长宽比3.0,垩白粒率13%,垩白度2.3%,胶稠度64 mm,直链淀粉含量18.7%,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7.6.5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4.3 kg,比对照减产3.6%(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594.2 kg,比对照减产1.4%(显著);两年平均亩产574.3 kg,比对照减产2.5%,增产点比率57.9%。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2.9 kg,比对照增产4.8%。

7.6.6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早播,地膜覆盖湿润育秧或旱育抛秧,大田亩用种1 kg,稀播匀播,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4.5片叶左右移栽,亩栽插1.2万 ~1.5万穴,每穴栽插2苗,高肥田和低海拔地区适当稀植,低肥田地区适当密植。(3)肥水管理:重底肥,早追肥,配方施肥。中等肥力田亩施纯氮10 kg、五氧化二磷6 kg、氧化钾8 kg,磷肥全作底肥;氮肥60%作底肥,30%作追肥,10%作穗粒肥;钾肥60%作底肥,40%作拔节肥。追肥在移栽后7天左右施用,穗粒肥在拔节期施用。科学管水,浅水促蘖,够苗及时晒田,孕穗抽穗期保持浅水层,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后期切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

7.6.7 审定意见:适宜在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7.7 冈香707

7.7.1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07。

7.7.2 选育单位: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四川金堂莲花农业研究所。

下面出现了嗡嗡的议论声,眼瞅要塌台,他干咳两声,开始说话:“学员同志们,今天——我乡农业技术学校开始上课——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在讲课中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望及时批评指正——共同研究——”虽说这两句开场白不怎么的,是拾人牙慧,老生常谈,但挺起作用,课堂安静多了。

7.7.3 品种来源:冈香1A×蜀恢707。

7.7.4 特征特性: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5.2天,比对照Ⅱ优838短2.7天。株高114.0 cm,株型适中,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亩有效穗数16.0万穗,穗长25.0 cm,穗总粒数165.4粒,结实率83.9%,千粒重29.4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8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褐飞虱9级;抽穗期耐冷性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7.9%,长宽比2.8,垩白粒率25%,垩白度5.3%,胶稠度79 mm,直链淀粉含量22.1%。

7.7.5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7.8 kg,比对照增产5.4%(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587.1 kg,比对照增产4.0%(极显著);两年平均亩产612.4 kg,比对照增产4.7%,增产点比率83.3%。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3.0 kg,比对照增产6.7%。

7.7.6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40~45天移栽,合理密植,亩栽插1.8万穴左右,每穴2苗。(3)肥水管理:配方施肥,重底肥,早追肥,后期看苗补施穗粒肥。亩施纯氮10~12 kg,氮、磷、钾合理搭配,底肥占70%,追肥占30%。深水返青,浅水分蘖,够苗及时晒田,孕穗抽穗期保持浅水层,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后期切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

7.7.7 审定意见: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7.8 内5优317

7.8.1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08。

7.8.2 选育单位:内江杂交水稻科技开发中心。

7.8.3 品种来源:内香5A×内恢3317。

7.8.4 特征特性: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9.0天,比对照长1.2天。株高117.0 cm,株型适中,茎秆粗壮。亩有效穗数15.1万穗,穗长26.0 cm,穗总粒数172.9粒,结实率79.7%,千粒重30.9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2.7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褐飞虱9级;抽穗期耐热性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2.4%,长宽比2.8,垩白粒率25%,垩白度4.6%,胶稠度53 mm,直链淀粉含量23.3%,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7.8.5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1.1 kg,比对照增产3.3%(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581.7 kg,比对照增产2.2%(极显著);两年平均亩产596.4 kg,比对照增产2.8%,增产点比率63.3%。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0.4 kg,比对照增产6.2%。

7.8.6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早播,采用湿润地膜育秧或温室两段育秧,大田亩用种1.0 kg,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适龄移栽,可采用宽行窄株栽插,亩栽插1.3万 ~1.5万穴,每穴栽插2苗。(3)肥水管理:施肥管理上宜重底肥、早追肥,注意氮、磷、钾肥合理搭配,适当增施磷、钾肥,切忌偏施氮肥。应特别注意后期水肥管理,切忌脱水过早。(4)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

7.8.7 审定意见:适宜在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7.9 渝优7109

7.9.1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09。

7.9.2 选育单位:重庆再生稻研究中心、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7.9.3 品种来源:渝802A×渝恢7109。

7.9.4 特征特性: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9.6天,比对照长3.1天。株高113.9 cm,株型紧凑,叶色浓绿,叶姿挺直。亩有效穗数16.5万穗,穗长26.0 cm,穗总粒数193.3粒,结实率76.4%,千粒重26.7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1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9.8%,长宽比2.8,垩白粒率8%,垩白度1.7%,胶稠度64 mm,直链淀粉含量23.4%,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7.9.5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1.4 kg,比对照增产4.1%(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611.3 kg,比对照增产2.7%(极显著);两年平均亩产611.3 kg,比对照增产3.4%,增产点比率74.0%。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0.2 kg,比对照增产6.1%。

7.9.6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采用宽行窄株栽插,秧龄40天左右中苗移栽,亩栽插1.2万 ~1.5万穴,每穴栽插2苗。(3)肥水管理:采用促、稳、保和氮、磷、钾配方施肥法。中等肥力田亩施纯氮10 kg、五氧化二磷6 kg、氧化钾8 kg。磷肥全作底肥;氮肥60%作底肥,30%作追肥,10%作穗粒肥;钾肥60%作底肥,40%作拔节肥。追肥在移栽后7天左右施用,穗粒肥在拔节期施用。科学管水,浅水促蘖,够苗及时晒田,孕穗抽穗期保持浅水层,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后期切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

7.9.7 审定意见: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7.10 两优688

7.10.1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10。

7.10.2 选育单位:福建省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7.10.3 品种来源:SE21S×南恢688。

7.10.4 特征特性: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5.5天,比对照Ⅱ优838长0.9天。株高130.3 cm,株型略散,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亩有效穗数17.2万穗,穗长25.8 cm,穗总粒数152.0粒,结实率82.3%,千粒重29.8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7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7级;抽穗期耐热性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7.4%,长宽比2.8,垩白粒率78%,垩白度19.9%,胶稠度60 mm,直链淀粉含量22.4%。

7.10.5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7.6 kg,比对照增产5.3%(极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 585.1 kg,比对照增产6.7%(极显著);两年平均亩产596.4 kg,比对照增产6.0%,增产点比率85.7%。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6.4 kg,比对照增产6.5%。

7.10.6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大田亩用种 0.8~1.0 kg,稀播匀播,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30天左右移栽,每亩插足l.3万穴以上,每穴栽插一二苗。(3)肥水管理:大田亩施纯氮10 kg,五氧化二磷

6~ 8 kg,氧化钾 10~ 12 kg,氮、磷、钾比例 1.0∶0.6∶1.0。施足基肥,早施追肥,总用肥量的50%作基肥,40%作分蘖肥,10%作穗肥。深水返青,浅水促蘖,及时晒田,中后期湿润灌溉,切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

7.10.7 审定意见: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7.11 新两优223

7.11.1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11。

7.11.2 选育单位: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7.11.3 品种来源:新华S×YR223。

7.11.4 特征特性: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4.4天,比对照短1.1天。株高129.9 cm,株型适中。亩有效穗数15.9万穗,穗长25.7 cm,每穗总粒数176.5粒,结实率81.1%,千粒重29.5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2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5.9%,长宽比2.9,垩白粒率39%,垩白度4.6%,胶稠度74 mm,直链淀粉含量16.1%。

7.11.5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3.5 kg,比对照增产4.9%(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 623.8 kg,比对照增产8.6%(极显著);两年平均亩产608.6 kg,比对照增产6.8%,增产点比率96.7%。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9.7 kg,比对照增产7.2%。

7.11.6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控制在35天以内,适龄移栽,亩栽插约1.8万穴,亩基本苗达到7万 ~9万苗。(3)肥水管理:适量增施氮肥,注意氮、磷、钾配合,以基肥为主。早施分蘖肥,幼穗分化6~7期时亩施3~5 kg尿素做粒肥。移栽后浅水促早发,中期够苗适度晒田,孕穗至灌浆期保持浅水层,以后干湿交替,收获前一星期断水。(4)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

7.11.7 审定意见: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稻区叶枯病株型
Bna-novel-miR36421调节拟南芥株型和花器官发育的功能验证
多年生稻白叶枯病抗性评价
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2018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
——稻(二)
日光温室西葫芦株型及其对产量形成的影响研究
不同施氮方法对两种株型糯玉米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抗条纹叶枯病香粳品种‘沪香粳106’
多肉植物侧芽怎么处理
2015年全国水稻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
2014年全国水稻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