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旭红 刘德强 (浙江桐乡市第二人民医院 314511)
外伤性脑梗死(TCI)是颅脑损伤后常见并发症,如不能及时发现诊治,病情将会加重,影响预后。而重型颅脑损伤后脑梗死患者往往因原发病情较重,难以及时发现,从而造成不良后果。本文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09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23例重型颅脑损伤后脑梗死患者的病例资料,并总结护理要点。
1.1 一般资料 本组23例,男性15例,女性8例;年龄15~68岁,平均39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3例(13.0%),车祸15例(65.2%),打击伤5例(21.7%);伤后至发现脑梗死时间6h至10d,其中24h内3例,1~3d 12例,4~10d 8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5分12例(52.2%),6~8分11例(47.8%);肢体运动障碍加重16例(69.6%),意识障碍加重13例(56.5%),8例(34.8%)表现为单侧或双侧瞳孔散大。
1.2 影像学检查 所有病例均因临床症状加重或症状难以用首次头部CT/MRI检查结果解释,经再次CT/MRI检查而证实,其中大面积梗死9例(39.1%),多发梗死4例(17.4%)。梗死灶部位:基底节区9例(39.1%),脑叶8例(34.8%),小脑、脑干各1例(各4.3%)。
1.3 治疗及转归 梗死面积小或颅内压无明显升高者14例及脑疝1例给予脱水、抗凝等非手术治疗;大面积梗死致意识障碍加重,甚至形成脑疝者8例采用大骨瓣减压术,后期配合功能锻炼、针灸及高压氧等综合治疗。转归:住院时间10~52d,平均35d。出院时按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评定疗效:死亡6例(26.1%),中枢性呼吸/循环功能衰竭4例,肺部感染2例;存活17例(73.9%),其中植物生存2例,重残2例,中残6例,恢复良好7例。存活者1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个月至6年,平均21个月,其中出院时植物生存状态的1例患者出院后5个月死于肺部感染,6例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2.1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是早期诊断的基础。因此,必须床头交接班,加强巡视。观察指标主要包括生命体征、意识变化、瞳孔变化、颅内压变化及肢体活动。发病72h内,每15~30min观察并记录一次瞳孔大小、形状、对称性及对光反射,每2h进行一次GCS评分。若出现意识由清醒转为意识不清或意识不清程度加重,瞳孔由等大变为不等大或双侧散大,对光反射由灵敏变为迟钝或消失,同时伴随GCS评分下降,预示有脑梗死或脑疝可能;持续心电监护,若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变慢、体温渐升、呼吸浅快等表现或颅内压由稳定逐渐升高,提示颅内压有升高可能;出现一侧肢体活动减少、肌力下降,有病理反射,提示脑梗死或脑疝可能,应立即通知医生,积极做好复查CT和急诊手术的各项准备工作。我们认为,若重度颅脑损伤者出现用外伤无法解释的症状和体征,或小脑幕切迹疝患者脑疝原因解除后意识状况无好转,应高度警惕梗死合并症的发生。
2.2 对于梗死面积小或颅内压无明显升高者,应注意病情变化:①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床头抬高15~30度,避免躁动及情绪激动,限制家属探视,避免各种刺激。②记录24h出入量,保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③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口腔及气道分泌物,减少因呼吸道不畅造成的脑缺氧。每2h翻身、拍背、变换体位,保持良肢位,防止压疮发生。④保持大小便通畅,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定时排便,多吃粗纤维、高热量、高蛋白质、易消化饮食。锻炼床上大小便能力,多做腹部按摩,适当给予番泻叶等轻泻药,如便秘可用开塞露或肥皂水低压灌肠。尿潴留者行局部按摩热敷,必要时留置导尿,定期膀胱冲洗,间歇性开放,使膀胱定时充盈排空,以训练膀胱反射功能,促使膀胱功能的恢复。而对于梗死面积大、颅内压明显升高或脑疝形成的患者,做好各项急诊手术的准备工作,尽早手术治疗。
2.3 护理过程中合理安排输液,控制滴速,使用脱水药时应严格掌握用药时间、方法和剂量,保证脱水药按医嘱准确输入。保证充足液体量的输入,正确记录24h出入量。遵医嘱早期应用扩张血管药,加强基础护理,适当营养支持,做好安全护理及患者和家属的心理护理,帮助其正确对待病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病残程度,利于功能恢复。
总之,提高护理人员对疾病的认识,加强临床观察,早期发现,及时诊断并积极进行相应的治疗,将有助于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