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健 (湖北安陆市木梓乡卫生院 432619)
近年来,笔者采用清胃散加减治疗复发性口疮30例,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门诊收治复发性口疮患者共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20~65岁,平均35岁;病程最短者8个月,病程最长者10年。所有病例口腔唇内侧、舌边尖、舌底、颊、前庭沟、软腭等处黏膜周期性或无规律反复发生浅表性小溃疡,溃疡处多在3个左右。既往使用抗生素、维生素等疗法欠佳。
1.2 治疗方法 采用《兰室秘藏》中清胃散加减,黄连10g,金银花12g,黄芩10g,栀子10g,当归12g,丹皮12g,升麻10g,连翘12g,淡竹叶12g,甘草10g,木通6g,生地30g,水煎服每日一剂,十剂为一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显效:治疗后6个月内未发作或仅发作1~2次,且症状轻;有效:治疗后虽有发作,但较治疗前发作次数减少,间歇期延长,症状减轻;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
1.4 结果 治疗2个疗程,显效20例(66.7%),有效8例(26.7%),无效2例(6.7%)。
张某,女,42岁,农民。于2008年3月6日来我院就诊,口舌生疮,反复发作3年余。近月来,口疮痛甚,影响进食,心烦口渴,夜寐不安,曾服维生素B2、中药汤剂、局部擦冰硼散及静脉滴注盐酸克林霉素等治疗,效果欠佳。检查:舌尖及唇颊部黏膜有3个溃疡,大者如玉米粒,小者似绿豆,溃疡面暗红,周围有轻微红晕,余无异常。治疗经过:服清胃散加减汤剂5剂后,疼痛明显减轻,服药10剂后疼痛基本消失。检查见溃疡基本愈合,未发现新的溃疡,继服10剂以巩固疗效。随访两年,未见复发。
西医认为,复发性口疮是口腔黏膜疾病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普通感冒、消化不良、精神紧张、郁闷不乐等情况均能偶然发生,好发于唇、颊、舌缘等部位,角化完全的附着龈、硬腭则少见。若口疮经常发生或此起彼伏,称为复发性口疮。其病损呈溃疡性损害,溃疡具有周期性、复发性及自限性等特点。该病一年四季均能发生,一般10天左右自愈。
口腔溃疡属于中医“口疮”、“口糜”范畴。口疮虽生于口,但与内脏有密切关系。中医学认为,脾开窍于口,心开窍于舌,肾脉连咽系舌本,两颊与齿龈属胃与大肠,任脉、督脉均上络口腔唇舌,表明口疮的发生与五脏关系密切。《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口疮之火,不独责之于心。平时忧思恼怒,嗜好烟酒咖啡,过食肥甘厚腻,均可致心脾积热、肺胃郁热、肝胆蕴热,发为口疮多为实证;肾阴不足,虚火上炎,发为口疮多为虚证;年老体弱,劳倦内伤,损伤脾胃,可致中焦枢纽失司,上下气机不通,上焦之阳不能下降,下焦之阴不能上行,心火独盛,循经上炎,也可发为口疮,此多为虚证。正如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所说:“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胃火上行独燎其面。”因此,治疗复发性口疮,必先消脏腑脾胃之火,而清胃散正治之。方用苦寒之黄连为君,直泻胃府之火;升麻为臣,清热解毒,升而能散,可宣达郁遏之伏火,有“火郁发之”之意,与黄连配伍,泻火而无凉遏之弊,升麻得黄连,散火而无升焰之虞。胃热阴血亦必受损,故重用生地凉血滋阴;丹皮凉血清热,皆为臣药;当归养血和血,为佐药;升麻兼以引经为使。金银花、连翘、淡竹叶、甘草等清热解毒。诸药合用,共奏清胃凉血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