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彬 姜 丹 尹世杰
本组男32例,女43例,年龄16~58岁,平均年龄34.6岁;癫病程为1.5~18年,平均5.2年。无头颅外伤、颅内炎症、脑瘤、脑血管病、中毒等病史和心、肝、肾疾患。
1.3.2 影像学
均行CCT/MRI检查,未发现异常
研究发现,抑郁发作不仅与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的活性度有关,也和5-HT1受体亲和力下降等因素有关。癫动物模型显示在这些神经递质功能低下对致痫间灶的点燃有易化作用,可增加癫发作的易感性及严重程度。单胺类神经递质功能变化可能是抑郁和癫患者的共同特征,改变5-HT1受体亲和力对抑郁治疗有效,也可改善颞叶癫症状,而增加5-HT前体摄取则会引起癫。
现代的影像学发展也发现了两者之间的一些联系,自MRI和PET问世以来,不仅对脑结构影像学发展大大提高,而且对脑代谢功能研究开创了新的纪元。研究表明,复杂部分性发作、颞叶癫患者有前额叶功能紊乱,而这类患者更易患抑郁;左额叶葡萄糖代谢率降低、过度异常的葡萄糖代谢与患者的抑郁病史相关,也常发生癫。
另外负性社会心理因素,如紧张、社会耻辱感、就业受限等,在癫患者伴发抑郁的发病中均有一定的重要作用。
此外,从两种疾病的治疗上我们也有看到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长期发作癫患者合理使用抗癫药可降低情感障碍发生的危险。一些抗癫药如丙戊酸钠、卡马西平、拉莫三嗪等不仅有效控制癫发作,同时可改善癫患者的情绪。卡马西平可增加5-HT的释放,阻断Na+通道、L型Ca2+通道等,故抗癫的同时具有改善情绪的作用。奥卡西平可提高抗抑郁药的血药浓度,从而提高疗效。拉莫三嗪则通过抑郁5-HT再摄取发挥作用。左乙拉西坦近来研究证实,抗癫同时也有抗抑郁作用。癫控制不完全,接受苯巴比妥、扑癫酮及氯硝安定治疗的患者较其它药物治疗的患者更易导致抑郁。
抗抑郁剂中西酞普兰通过抑制5-HT再摄取而起作用,以NE和DA受体作用轻微,可降低癫发作频率,是治疗癫伴发抑郁的一线药物。文拉法辛是5-HT及NE双重再摄取抑制剂,对抑郁的治疗效果好,但大剂量时有加重癫的危险。而丙米嗪、阿米替林等三环类及四环类麦普替林可随着血药浓度升高神经元的电活动增加易致。本组4例先出现抑郁患者中即有一位是服用阿米替林1月后出现数次癫发作,表现为全面性发作,停用阿米替林后未再出现癫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