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千万农民荣光进城

2011-02-09 10:07
重庆与世界 2011年8期
关键词:户籍制度户籍农民工

农民工圆了“进城梦”

2010年8月1日11时,重庆渝中区解放碑派出所向合川区龙市镇龙头村村民陈刚发放了居民户口簿,陈刚成为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启动后转户进城的第一位农民。

这位45岁的农民工从2000年到重庆主城区经商,一直盼望能拥有城市户口。此前虽两次提出申请,均因子女超龄、自己学历不够等原因被拒之门外。户籍制度改革后,进城门槛降低,他顺利获得了城市户口,可以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待遇。陈刚转户后的第一个愿望,就是马上去办理城市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

幸福之城

以前生活费靠女儿接济,如今每月可领取550元养老金,大渡口区居民刘仕英在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中也尝到了甜头。刘仕英是大渡口区建胜镇四胜村居民。在其带动下,村民纷纷递交转户申请。

远郊农民同样享受了户籍改革带来的甜头。周少英原是荣昌县仁义镇村民,3年前进入重百荣昌商场当营业员,去年9月办理农转城手续,享受城里人一样的待遇,所在单位在她原办理的农民工养老、生育和工伤保险基础上,增加了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所缴纳的费用比例也有一定增加,一年来为她缴纳4000多元。

今秋开学,在重庆主城从事多年室内装潢的游师傅带着刚到入学年龄的小女儿到就近学校,交了6000元的赞助费才报上名。当得知城镇租房也可转为城镇居民家庭户口、农籍学生转户后享受城镇学生同等待遇不需交纳赞助费后,游师傅后悔莫及,打算中秋节就回巴南农村去把一家四口的转户给办理了。

户籍改革破坚冰

多年以来,有这样一群人游荡在城乡之间,他们向往城市,可是因为户籍、家庭背景等原因不被城市接纳。农民的身份,却没有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方式,介于农民和居民之间的尴尬身份与生活方式,他们心存一个梦想—进城当市民。

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由于是城乡分离的“二元结构”型,城乡分治的教育、社保、就业等公共管理制度造成城乡居民的巨大差距,影响了社会的公平公正。

农民工转户后成为城市居民后,不仅身份会得到转变,能与城里人共享公共资源,还可以实现同工同权,享受与城镇居民同样的如教育、就业、养老、医疗、住房等方面的社会保障,真正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重庆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是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中共重庆市委关于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决定》,实施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农民工等转户进城500万人,使农村户籍人口下降到1500万左右,户籍城镇化率达到50%。一方面,500万农民转户成为市民,既可提高我市的城镇化水平,又可以使这部分农民充分享受城市基本公共福利,从而大大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对于没转户的农民来说,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收入。

几经修改,《重庆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意见》形成,随之出台了农村土地退出和利用、户口迁移、社会保障三个核心配套办法。

要实现千万农民有尊严地进城,须妥善处理户籍问题。户籍问题是城乡统筹一体化的核心。重庆市长黄奇帆认为,农村户口捆绑了宅基地、林权、承包地“三件衣服”,城市户口捆绑着养老、医疗、教育、住房、就业“五件衣服”。在城市保障不到位的情况下,要求农民脱下“三件衣服”,是对他们权利的侵犯。户改给转户进城的农民穿上城里的“五件衣服”同时,也不脱掉农村的“三件衣服”,最大程度上解决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

考虑农民的土地权益,鼓励转户农民3年内退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宅基地退耕的,可通过重庆设立的全国首家土地交易所交易,产生的“地票”收益归农民所有。目前,一亩“地票”可以卖10多万元,可做农民进城的资本。另外,所属林地和承包地有大户或企业愿意流转时,可以进行流转,收益仍然归“新市民”所有。

农民进城后,还将其纳入公租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农民工公寓等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重庆市将建成4000万平方米的公共租赁房,到2012年将有2000万平方米公租房建成,这些房源主要照顾的是进城落户的“新市民”、新毕业的大学生等城市夹心层。将农民工纳入这样的住房保障体系,为农民进城大大降低了门槛。

重庆市公安局等部门调查显示,有68%的重庆农民工愿意在暂留“三件衣服”继续享受现有惠农政策的前提下落户城镇,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则享受农村、城镇相关待遇。

入户和退出均自愿

重庆户籍制度改革以农民自愿为基础,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设定合理的职业、收入、住房等门槛,在切实保障转户居民的合法权益的同时,避免农民盲目进城。

规定重庆籍农民凡在主城区务工经商5年以上或购买商品房,或投资兴办实业三年累计纳税10万元以上或一年纳税5万元以上的,均可自愿申请入户;在远郊区县城务工经商3年以上,或购买商品住房,或投资兴办实业三年累计纳税5万元以上或一年纳税2万元以上的,均可自愿申请入户。在乡镇入户方面,农民可本着自愿原则就近就地转为城镇居民,实现全面放开。

同时,为确保转户农民权益,还设计了农民农村权益弹性退出机制。农民进城后有“3年过渡”、“3项保留”,即农村居民转户后承包地、宅基地的处置有3年过渡期,允许转户农民最长3年内继续保留宅基地、承包地使用和收益权。农民转户后可继续保留林地使用权、保留计划生育政策福利、在农民自愿退出承包地经营权之前保留农村各项补贴。

重庆从去年8月启动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以来,已累计有223万农民转户进城。有超过158万符合参保条件的转户农民参加了各类养老保险,有超过200万转户农民参加了医疗保险,上万人次参加就业培训,有2万多人次被推荐就业。另据市国土局最新统计,截至5月底,已有132户、278人转为城镇居民后自愿申请退出宅基地,并获区县政府批准,退出面积为31.24亩。领到了550万元的退地补偿款。

●为何提出500万人进城?

形成合理的人口比例

重庆3000余万人中,目前城镇人口约1000万。重庆人口就像一个大挑子,一头是1000万城里人,一头是2000万农村人,一头轻一头重,贫富悬殊,城乡发展不平衡,与重庆直辖市的地位极不相称。

重庆农业人口减少500万人,非农人口就增加500万人。一减一加,看似简单,实际上实现了农业人口和非农人口的基本平衡,对重庆人口协调发展有积极意义。

●城镇化率50%意味什么?

结构变化实现均衡发展

重庆市现有城镇人口户籍化率33.3%,比全国城镇化率46.59%明显偏低。而北京市已达到86%,天津、广东都达到了60%。

城镇化率低意味着在人口比例中,农村相对贫困人口比重较大。500万农村人口转户进城后,户籍城镇化率提高到50%,农村人均资源占有率提高,可扭转农村相对贫困。

●为何提出3∶3∶4比例?

符合城市梯度发展战略

市委三届九次全委会提出:转户人口30%到主城,30%到区县城,40%到中心镇。这一比例的提出,是基于产业发展、城市规划等因素综合考虑所作出的科学决策,符合重庆城市“梯度发展战略”。

让主城成为特大城市,区县城成为大中型城市,中心镇成为区域规模城镇,实现特大城市带动大城市、大城市辐射中小城市、区域城镇辐射偏远城镇发展,做到人流、物流的科学合理配置。

总量上看,到2015年总共转户500万,按“334”布局,转到主城、区县城分别是150万人,转到乡镇200万人,与“十二五”规划的人口布局是相吻合的。

●促进“共同富裕”有哪些举措?

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投入力度,5年投入3000亿元,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实现200万农村空巢老人老有所养;培养照顾130万留守儿童,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采取代理家长、亲情室、托管中心等措施,让全市留守儿童健康茁壮成长。

发展“微型企业”。新增330万个就业岗位,发展微型企业15万个、个体工商户增加到150万个。从2010年起,重庆市财政每年拿出3亿元,区县给予一定配套,鼓励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文化创意人员、信息技术人员等群体自主创业。

“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探索农民依法分享土地长期增值权益的机制,增加财产性收入。发展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2000个,实现农村“三权”抵押融资1000亿元以上。

“地票”交易制度。成立农村土地交易所,在确保耕地一亩不减的前提下,根据国家城市建设用地占补平衡的规定,引导农民宅基地和荒地复耕,形成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即“地票”,利用级差地租原理进行交易,增加农民收入。

建设公租房。计划3年修建4000万平方米公租房,使全市30%的城镇人口置于保障性住房的覆盖之下。

猜你喜欢
户籍制度户籍农民工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点对点”帮2万名农民工返岗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户籍制度
农民工眼中的大树
征婚信息
热议
三国吴简中的户籍制度
变革中的户籍制度
像户籍管理员那样熟悉选民